阅读《黄鹤楼》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讳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宠炭,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州城西南 (2)驾黄鹤返憩于此:

(3)遂以楼: (4)上倚河汉

(5)四霞敞: (6)坐窥井邑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上倚河汉,下临江流。

(2)坐窥井邑,俯拍云烟。

3.本文句式多变,多用对偶,有铺陈: ;有夸张:

;有比喻:

 1.(1)角落  (2)曾经  (3)命名  (4)银河  (5)门  (6)城乡 

2.(1)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  (2)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来,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 

3.耸构巍峨高标宠苁上倚河汉重檐翼馆坐窥井邑。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柳宗元《柳河东集》

【乙】明万历年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①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欲食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无能为者也。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齕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见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①阖:关闭。②逡巡:因顾忌而行动迟缓的样子。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1)虎大骇,远遁 遁: (2)驴不胜怒,蹄之 蹄:

(3) 辄被啖食 啖 : (4)潜窥之 窥 :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译文:

(2)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译文:

3 填空。

甲乙两文都描写了动物斗争的过程,但描写的方法不尽相同:【甲】文侧重对虎的 描写;【乙】文侧重对猫的 描写。

4. 从驴或猫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1)逃跑(2)用蹄子踢(3)吃(4)偷看

2(1)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将驴运到黔这个地方。

(2)这样以后,才明白猫先前躲避老鼠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在等待老鼠疲惫。

3.心理     动作

4  从驴的身上我得到了:示例1:生活中我们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示例2:人有真才实学,才不至于使自己陷入困境。

从猫的身上我得到了:示例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示例2:面对强敌,我们应该要讲究策略,智取对手。

伯牙善鼓琴

《列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1.下列句子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伯牙善鼓琴(弹)B.志在高山(心情)

C. 卒逢暴雨 (士卒)D.吾于何逃声哉(逃避)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伯牙游于泰山之阴”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钟子期必得之B.乃援琴而鼓之

C. 飞何功之有D.过惠子之墓

3.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以伯牙“善听”和钟子期“善鼓”总领全文。

B.文章以“善”为线索贯穿全文,描述两人“善鼓”“善听”的情景。

C.“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承上启下,揭示了知音的真正内涵。

D.文章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人物形象的特点。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译文:

(2)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译文:

5.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文中是如何表现伯牙“善”鼓琴和钟子期“善”听的。

答:

1.C           

2.D             

3.A

4.(1)曲子每次弹奏,钟子期就点明他的情趣。

(2)您所听到的那(曲子里的)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心里所想像到的一样。

5.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写: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等话从正面写出了伯牙的高超技艺,钟子期的两个“善哉”和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比喻则从侧面表现了伯牙的“善鼓”。“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从正面表现了钟子期善听的高超水平,伯牙的两个“善哉”和“吾于何逃声哉”的感叹则从侧面有力地表现了钟子期的“善听”。

任 末 好 学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⑤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⑥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 “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⑥悦:敬佩。

1.划分下面语句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或 依 林 木 之 下

A.或 /依 林 木 之 下 B.或 依/ 林 木 之 下

C.或 依 林 /木 之 下 D.或 依 林 木 /之 下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负( ) ②或( )

3.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

(1)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2)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4任末说“人若不学,则何以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听人说“不读书一样能赚大钱”,那么你是如何看待读书这件事的?请简要谈一谈。

5.读了本文,你从任末身上学到了什么?

1.A 

2.①背     ②有时  

3(1)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

(2)他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来记下这件事。

4.略(言之成理即可)

5略(能围绕好学、勤学来写即可)

外科医生

有医者,自称善外科。一裨将①自阵回,中流矢,深入膜内②,延③使治。乃持并州剪,剪去矢管,跪而请酬。裨将曰:“簇在膜内须亟治。”医者曰:“此内科事,不意皆责我。”裨将曰:“呜呼,世直④有如是欺诈之徒。”(明 江盈科《雪涛小说》)

注解:①(副将) ②(肌肉内) ③(请) ④直(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一裨将自陈反(   ) ②遂跪而请酬(   )

2.翻译下列句子

呜呼,世直有如是欺诈之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出这则笑话蕴含的道理。

1.①通假字:同“返”,返回  ②酬金,报酬

2.唉,世上竟然有这样的欺诈的人

3.故事中的医者表面严守职分,内外分明,实际上爱财无能,故事告诉人们:医生应有救死扶伤的医德,不能推诿责任。 (意思对即可)

木兰诗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解释加点词。

(1)著我旧时裳( ) (2)火伴皆惊忙( )

2.翻译句子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3.文中画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

1.(1)穿(2)同伍的士兵

2.(皇帝给木兰)记最大的功劳,赏赐了很多的财物。

3.动作描写,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恢复女装的激动心情。

《赵普》片段: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根据上下文判断,对《孙权劝学》一文中相关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B.当涂:当道;涂,道路。

C.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D.见事:认清事情,识别事势。

2、写出下列语句的基本意思

①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研读两文,说说赵普和吕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之处。(要求至少列举2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B 

2.①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  ②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

3.示例:两人的成就都很大,但读书太少,限制了水平的发挥;两人都善于听取他人的忠告;读书后他们的处事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

比较阅读甲乙两文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乙﹞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马②。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③而黄。”使人往取之,牡④而骊⑤。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马至,果天下之马也。(《九方皋相马》,有删改)

注:①姓:指子孙。②天下之马:指天下最好的马。③牝(pìn):母马。④牡:公马。⑤骊(lí):纯黑色马。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不以千里也。( ) (2)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3) 一食尽粟一石( ) (4) 穆公之(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又安知天下之马也?

3.(甲)(乙)两文主旨之比较。请根据提示填空。

⑴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

(2)乙文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

1.(1)称,著称。(2) 食:通“饲”,喂。(3)或:有时。(4)  见,接见,召见

2.(1)(2分)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

(2)又怎么知道天下最好的马呢?

3 (1)对难遇明主的愤懑(2分),寄寓着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

(2)(3分)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

农夫耕田

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行者见而哂之,曰:“甚矣,农夫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气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农夫曰:“今而后知耕田之难也。”农夫曰:“非耕难,子之术谬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

【注释】①息:呼吸 ②哂:嘲笑、讥笑 ③竟月:满一月,整整一个月 ④术:方法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气汗雨/再而衰,三而 B.予莫知所以耕/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C.子之术谬矣/不知有汉 D.农夫曰/太守自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未 及 移 时 气 竭 汗 雨 喘 喘 焉 不 能 作 声 且 仆 于 田。

3.行者对于农夫“数息而后一锄”的认识前后有什么变化?

1( A )

  A. 尽、完B.用来……的方法/表原因 C.表转折,而是/竟然 D.对……说/称呼[

2未 及 移 时 / 气 竭 汗 雨 /  喘 喘 焉 不 能 作 声 / 且 仆 于 田。

3.者开始看见农夫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时,认为农夫“惰”;经过自己亲自动手时间之后,“知耕之难也”;农夫告诉他不是耕田困难,而是方法不对,行者于是“服而退”。

醉翁亭记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至于者歌于途( )(2)溪而渔( )(3)而不知太守之其乐也(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全文的核心,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B.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景,和陶渊明描绘的桃源一样,都是作者的理想。

C.本文语言抑扬顿挫,铿锵悦耳且生动精炼,动静结合,而且前有伏笔,后有呼应,它虽是散文,但借用了诗的语言表现形式,散中有整,参差多变。

D.文章的最后一段写日暮醉归,作者将描写、叙事、抒情和议论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衬托出全文的主旨。

1.(1)(背 )(2)( 到 )(3)(以……为乐)

2.(1)山中野味菜蔬,杂七杂八地摆放在面前,那是太守的酒宴啊。

(2)游人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3B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