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干枝水又东流,长津委水浪,通结两湖,东湖西浦水,渊潭相接,水至清深,晨凫水夕雁,泛滥其上,黛甲素鳞水,潜跃其下。俯仰水池潭,意深鱼鸟水,所寡惟良木水耳。

【注】①桑干枝水:今称黄水河。②委:弯曲,曲折。③浦(pǔ):湖泊。④凫(fú):野鸭。⑤黛甲素鳞:代指鱼鳖等水族。黛:青黑色。素:白色。⑥俯仰:代指“观望”。⑦意深鱼鸟:寄深意于鱼鸟,物我交融。⑧寡:少。良木:美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桑干枝水又流( ) 水清深( )

2短文描绘了两湖什么样的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东:向东,名词用作状语       至:极

2短文描绘两湖水面开阔,水极清澈,鱼鸟繁多的景象。

【甲】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③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三峡》)

【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沿溯阻/猿则百叫无 B.回倒影/荣峻茂

C.负势竞/横柯蔽 D.虽乘御风/猛浪若

2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在写三峡的水时,先写夏季。原因是作者给江水作注,重点写水,而水以夏季最大。

B.【乙】文段写“奇山”,用“负”“竞”“争”等字,将崇山峻岭化动为静,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C.【甲】文第②段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写景,抓住了春冬之时三峡水清、树荣、山高、草茂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三峡幽美景色的赞美之情。

D.【乙】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达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否定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3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阅读【甲】【乙】两文描写水的语句,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水的共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B

3(1)即使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样快。(2)那些整天忙碌于政事的人,望见这清幽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4甲乙两文都写了水的清、疾、奇的特点。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节选)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豁然开朗 豁然:____________ (2)阡陌交通 交通:____________

(3)如外人 悉: (4)泉香而酒 洌:

(5)杂然而前者 陈: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3《桃花源记》选段已用”//”分为两个层次,请分别概括其内容。

4.两段选文分别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请简要概括。

《桃花源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醉翁亭记》:

1(1)宽阔明亮的样子。(2)交错相通。(3)都。(4)清,清澈。(5)摆开。2(1)(这里/桃花源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规则整齐。 (2)到溪水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

3第一层: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第二层:渔人在桃花源中看到的美好景象。

4《桃花源记》:没有压迫、剥削和战乱,民风淳朴,人人自由平等,安居乐业的社会理想。

《醉翁亭记》:百姓生活太平祥和,官员能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

范张约期

范式,字巨卿,与汝南元伯为友。二人并游太学,后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日:“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审邪?”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节选自《后汉书·范式》)

【注释】①克:约定。 ②白:告诉。 ③审:确实。 ④乖违:做事不合情理。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后期方 ( ) ②若( )

2.阅读全文后,你认为范巨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说说你的看法。

3.母亲的答语“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审邪”一句,表明家人对范巨卿临别的相约持有怎样的态度?这一句对塑造范巨卿的形象起到怎样的作用?

1. ①到; ②这样 

2. 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恪守诚信、言出必果,尊重友情的人。

3.表明家人不信任、质疑范巨卿的约定,认为时间久长、路途遥远,范巨卿一定会失约不至;这一句为后文写范巨卿到来的情景做铺垫,更衬托出范巨卿是一个诚信之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本文作者是 ,字希文,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倾楫摧 ( ) ②春和明 ( ) 

暮冥冥 ( ) ④居堂之高 ( )

3.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①文中描写洞庭湖景色早晚变化的句子是:□□□□,□□□□。

②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③文中表现作者忧国忧民思想的句子是:□□□□□,□□□□;□□□□□,□□□□。

4.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5.选文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1.范仲淹

2.①桅杆 ②日光 ③迫近 ④宗庙

3.①朝晖夕阴,气象万千。②浮光跃金,静影沉璧。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以及奋发向上,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崇高思想境界。

5.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阅读《范仲淹有志》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①常山朱氏②。既长,知其世家③,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④粥不充,日昃⑤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注释】:①再适:改嫁。②朱氏:姓朱的。③世家:家世。④粥:稠粥。⑤日昃:日偏西。

1.请在下面横线上写出选文中表明范仲淹志向的句子:

2.用简要语言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范仲淹勤奋苦学,有志于天下。

阅读《黄鹤楼》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讳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宠炭,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州城西南 (2)驾黄鹤返憩于此:

(3)遂以楼: (4)上倚河汉

(5)四霞敞: (6)坐窥井邑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上倚河汉,下临江流。

(2)坐窥井邑,俯拍云烟。

3.本文句式多变,多用对偶,有铺陈: ;有夸张:

;有比喻:

 1.(1)角落  (2)曾经  (3)命名  (4)银河  (5)门  (6)城乡 

2.(1)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  (2)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来,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 

3.耸构巍峨高标宠苁上倚河汉重檐翼馆坐窥井邑。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柳宗元《柳河东集》

【乙】明万历年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①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欲食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无能为者也。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齕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见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①阖:关闭。②逡巡:因顾忌而行动迟缓的样子。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1)虎大骇,远遁 遁: (2)驴不胜怒,蹄之 蹄:

(3) 辄被啖食 啖 : (4)潜窥之 窥 :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译文:

(2)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译文:

3 填空。

甲乙两文都描写了动物斗争的过程,但描写的方法不尽相同:【甲】文侧重对虎的 描写;【乙】文侧重对猫的 描写。

4. 从驴或猫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1)逃跑(2)用蹄子踢(3)吃(4)偷看

2(1)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将驴运到黔这个地方。

(2)这样以后,才明白猫先前躲避老鼠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在等待老鼠疲惫。

3.心理     动作

4  从驴的身上我得到了:示例1:生活中我们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示例2:人有真才实学,才不至于使自己陷入困境。

从猫的身上我得到了:示例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示例2:面对强敌,我们应该要讲究策略,智取对手。

伯牙善鼓琴

《列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1.下列句子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伯牙善鼓琴(弹)B.志在高山(心情)

C. 卒逢暴雨 (士卒)D.吾于何逃声哉(逃避)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伯牙游于泰山之阴”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钟子期必得之B.乃援琴而鼓之

C. 飞何功之有D.过惠子之墓

3.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以伯牙“善听”和钟子期“善鼓”总领全文。

B.文章以“善”为线索贯穿全文,描述两人“善鼓”“善听”的情景。

C.“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承上启下,揭示了知音的真正内涵。

D.文章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人物形象的特点。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译文:

(2)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译文:

5.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文中是如何表现伯牙“善”鼓琴和钟子期“善”听的。

答:

1.C           

2.D             

3.A

4.(1)曲子每次弹奏,钟子期就点明他的情趣。

(2)您所听到的那(曲子里的)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心里所想像到的一样。

5.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写: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等话从正面写出了伯牙的高超技艺,钟子期的两个“善哉”和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比喻则从侧面表现了伯牙的“善鼓”。“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从正面表现了钟子期善听的高超水平,伯牙的两个“善哉”和“吾于何逃声哉”的感叹则从侧面有力地表现了钟子期的“善听”。

任 末 好 学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⑤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⑥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 “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⑥悦:敬佩。

1.划分下面语句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或 依 林 木 之 下

A.或 /依 林 木 之 下 B.或 依/ 林 木 之 下

C.或 依 林 /木 之 下 D.或 依 林 木 /之 下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负( ) ②或( )

3.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

(1)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2)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4任末说“人若不学,则何以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听人说“不读书一样能赚大钱”,那么你是如何看待读书这件事的?请简要谈一谈。

5.读了本文,你从任末身上学到了什么?

1.A 

2.①背     ②有时  

3(1)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

(2)他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来记下这件事。

4.略(言之成理即可)

5略(能围绕好学、勤学来写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