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潭中鱼百许头( ) (2)其岸势犬牙差互( )

(3)不可久( ) (4)佁然不动(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潭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蔓藤,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小潭源流——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D.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心乐之(指代篁竹) B.不可知其源(指代小溪)

C.以其境过清(因为) D.乃记之而去(于是,就)

5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前后不同,请概述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

    1.略

    2.【(1)听到水声,像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因此)高兴起来。关注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关注点:“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C

4.A

5.作者感情由“乐”变“凄”。作者遭贬失意中来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发现小石潭,看到水中景物感到高兴;看到潭上凄清的环境,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孤寂悲凉的心境

名著阅读

下面是《论语》中的九则语录,其中有论述学习的,有论述治国之道的,也有论述其他内容的。请你将论述学习和治国之道的语录分别都挑出来。(只填序号)

①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②子日:“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③子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④子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⑤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⑥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⑦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⑧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⑨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述学习的语录:________ 论述治国之道的语录:____________

①    ⑤   ⑧   ;       ②⑥⑦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⑴渔人甚之( )⑵阡陌交通( )

⑶ 颖脱不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 ( )

2翻译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4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1.⑴对……感到惊异 ⑵交错相通  ⑶ 束缚,约束  ⑷停止

2.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子之类的。

3.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4.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陶潜,字元亮,年轻的时候志向高远,学识渊博又善于写作。天资聪明而不拘小节,以真性情而高兴。被乡邻所看重。曾写《五柳先生传》,在里面说:“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阳挡风,旧衣衫穿破了,盛饭的容器屡次空着,是安然自若的样子。”他自己这么说,当时的人也这样说。他的亲戚朋友有时带着酒菜来,陶渊明一点也不推辞。每当喝醉的时候,就舒舒服服地睡觉 。从没有高兴或生气的样子,只是见酒就喝,如果没酒,也可以不停地吟诵。他不懂音乐,却有一张素琴,弦也不调音。每当朋友们来喝酒,就弹琴唱歌,说:“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为什么非要有琴的声音呢!”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革非不坚利也( )

(2)民不以封疆之界( )

(3)足[军备( )]

(4)民之矣(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4.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

1.

(1) (兵器)

(2) (限制)

(3) (军队)

(4) (信任)

2.(1)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3.甲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乙文:民无信不立。

4.甲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顾荣施炙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相助。问

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注释】①行炙人:端送烤肉的仆人。②炙:烤肉。③辍:让出。④遭乱渡江:指晋朝被侵,社会动乱,大批人渡过长江南下。
1.“常有一人左右相助”,句中的“一人”指 ,此人“左右相助”的原因是

2.从文中看顾荣是一个 的人。

1.受炙人,因为得到过顾荣赠予烤肉,所以知恩图报(回报顾荣)

2.善解人意或富有爱心、有仁爱之心。

《论语》十二章 (节选)

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②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⑤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⑦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吾身( ) 博学而志( )

2. 下列四个选项中加点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可以师矣 人谋而不忠乎

B.人不知不愠 学不思则罔

C.吾三省吾身 期

D.元方入门不茅庐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自我检查,反省;忠实,坚守。

2.B

3.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便还家 要:

(2)阡陌交通 交通:

2.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选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桃花源人淳朴、热情的特点?

4.本文演绎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1要:通“邀”邀请。交通:交错相通。

2略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成语: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向往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生活幸福、愉快的社会理想。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本文作者 ,是 家。

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可爱者甚 ( ) 清莲( )

亭亭净( ) 不( )

3、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意思。

4、文中主要描绘的是莲花的形象,为什么还要写菊与牡丹呢?

5、《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态度?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
【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 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解释加点的词。

(1)陈太丘与友行 (2)元方入门不

(3)来奉迎 (4)事讫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2)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

3.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至少两条)

1.(1)约定  (2)回头看(3)所以(4)等到  

2.翻译(1)那人便问元方: “你爸爸在吗?”(或:那客人便问元方: “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2)郭伋怕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郊外的亭子里歇息,等到预定日期才进城。

3.答案示例:①做人要讲信用②要有礼貌;③要勇于改正错误;④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⑤成人要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⑥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⑦做人要言行一致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小国寡民①,使②有什伯之器③而不用,使民重死④而不远徙。虽有舟舆⑤,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⑥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注释:①小国寡民:使国小,使民少。②使:即使。③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④重死:珍惜生命。⑤舆:车。⑥结绳:在绳子上打结。古代原始人没有文字,采用这种办法帮助记忆、传递消息。

1、《桃花源记》作者是___________,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屋舍俨然( )

(2)阡陌交通( )

(3)使民重死而不远( )

(4)虽有兵(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4、【甲】文中的“世外桃源”与【乙】文中的“小国寡民”有什么相似处?

1、陶渊明诗人

2、(1)整齐的样子(2)交错相通(3)迁徙(4)铠甲

3.(1) 略(2)邻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鸣犬吠的声音也互相听得见,可是人民直到老死,都互相不来不往。

4.(1)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__社会的批判否定)理想社会的追求。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