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⑤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不亦乎 ______ (2)不习乎 ______ (3)疏食饮水________

(4)曲而枕之_____ (5)择其善者而之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按要求写出一例下列句子

A.、谈学习方法的:

B.、谈学习态度的:

C.、谈个人修养的:

4、颜回身处“陋巷”,对此,他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1.⑴通“悦”,愉快 ⑵老师传授的知识 ⑶吃饭 (4)胳膊(5)跟从,跟随

2.⑴温习(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的人可以当老师了(凭这点可以当老师了)。⑵几个人一同行走,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3.示例: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态度:不改其乐   精神:安贫乐道

阅读下面文言文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②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③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A.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怪的)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B.①高可二黍许(大约) ②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C.①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是) ②中轩敞者为舱(作为)

D.①东坡右手执卷端(上面) ②其人视端容寂(端正)

2.翻译下面句子。

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3.选文的说明顺序是 ;第②段的结构形式是 ;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的原因是

1、B 

3、空间顺序;总分;原因:①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②舱边的窗竟然可以关闭,从这里说起能引起读者的兴趣;③核舟所表现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而中间部分雕刻有苏轼的诗句,从这里说起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引发读者的想象

(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交通:

户:

3.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 ,乙文则是

4.乙文中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对应的句子是

5.概括甲文的大意。

1、讲信修睦;货恶其弃于地也

2、交错相通;大门。

3、对理想社会进行了美好幻想;大道之行对理想社会进行了规划以及初步制定。

4、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5、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乡村,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教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屋舍俨然 (2)阡陌交通 (3)不独食子

(4)货其弃于地也 (5)盗窃乱而不作

2.翻译下面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2)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4.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1.(1)整齐的样子(2)交错相通(3)以……为子  (4)憎恶  (5)指害人的事  

2.(1)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2)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4.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 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 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

《论语》十二章(节选)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8)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9)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吾三省吾身 中不至

B.可为师矣 观沧海

C.不亦乎 回也不改其

D.逝者如斯不可夺志也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3.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1)则讲的是思想品德修养,说明古代治学的人非常注重品德的修养。

B.第(4)则和第(5)则一样,都在强调“安贫乐道”的思想,在孔子看来,君子不会为物质的享受而四处奔忙,粗茶淡饭就能让他们乐在其中。

C.第(6)则说明每三个人当中一定有人在某方面比自己要优胜,我们应该要取长补短。

D.第(8)则 讲的思想品德修养: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1.(C)

2(1)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省略句】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这一点)当老师了。 

    得分点:故、新、以、之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得分点:博、笃、切、近

3( C )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⑥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亦乎 说:

(2)人不知而不 愠:

(3)不习乎 传:

(4)必有我师 焉:

(5)博学而志 笃:

2.翻译下列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 B.传∕不习乎

C.可以为∕师矣 D.择其善者∕而从之

4选文的句子中有些谈学习方法,有些谈学习态度,有些谈品德修养,请各找出一例。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品德修养:

1说,同“悦”,愉快;   生气,恼怒;   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坚定。

2(1)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困惑。(2)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3C

4学习方法示例:学而时习之    传不习乎   温故而知新

   学习态度示例:三人行,必有我师    博学而笃志

   品德修养示例: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课外文言文阅读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④。”夫子曰:“小子⑤识⑥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苛政:残暴地统治。⑤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⑥识:记住。

1.文中“何为不去也”一句中的“去”的意思是

2. 妇人一家有三人被老虎吃掉却为什么不搬家?

3.本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1.离开。

2.“无苛政”或“因为这里没有苛酷的统治”。

3.围绕“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劳动人民,赋税繁重,百姓生活痛苦。”回答即可。(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的作者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便还家 (2)屋舍俨然

3.文章第一段用生动的笔墨描写桃花林的美丽景色,用自己的语言将这种美丽景色描绘出来

4. 作者生活的时代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但在他的心中藏着一幅美妙的图景。作者以此寄托他怎样的政治理想?

5.陆游在《游山西村》中书写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文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4.围绕“对当时__社会的否定和批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人民想摆脱压迫、剥削的美好愿望”回答即可。

5.围绕“人生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想要有所作为,要持之以恒,经得起考验和磨难,风雨过后定是一片绚丽的彩虹”回答即可。

文言文阅读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疏食,饮( ) ( )

(2)三军可帅也( )

(3)博学而志( )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上节选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这三个方面。

B.选文第一则写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其中,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境界最高。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的是要善于向周围的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学习。

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句中的“择”字的作用非常重要,它说明了学习的关键在于他人身上,只有“择其善”去“其不善”,自己才能有所进步。

1. (1) 吃   冷水  (2)改变   (3)坚定

2.(1)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凭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了。

(2)时光就像这流去的江水一样,日夜不停呀!   

3. D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爱者甚蕃 高二黍许B.晋陶渊明爱菊 故人不亲其亲

C.香远清 自以为大有所D.予菊,花之隐逸者也 是大同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本文歌颂的对象是莲花,却几次提到菊花和牡丹,其用意是借菊花从反面衬托,借牡丹从正面衬托莲花的高尚品质。

1 B

2.(1) (莲的茎)中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2)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

3. 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