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通“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正确的是( )

A.为乡邻之/所贵 B.为乡邻/之所贵 C.为乡邻之所/贵 D.为乡/邻之所贵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渔人甚之: (4)时或完酒,亦雅咏不

3.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4.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5.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1.B 

2(1)对…感到惊异   (2)停止

3(1)老人和小孩,都开心自在,自得其乐。(2)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又何必非要在琴上弹奏出音乐呢?

4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5 不是,他只是做出抚琴的样子。体现了他无拘无束、自然率真的个性,面对贫困,依然自得其乐等

可楼记

[明]高攀龙

水居一室耳,高其左偏为楼。楼可方丈,窗疏四辟①。其南则湖山,北则田舍,东则九陆,西则九龙峙焉。楼成,高子②登而望之曰:“可③矣!吾于山有穆④然之思焉,于水有悠然之旨焉,可以被风之爽,可以负日之暄,可以宾月之来而饯其往,优哉游哉,可以卒岁矣!”于是名之曰“可楼”,谓吾意之所可也。

曩⑤吾少时慨然欲游五岳名山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托而栖焉。北抵燕赵,南至闽粤,中逾齐鲁殷周之墟,观览所及,无足可吾意者,今乃可斯楼耶?噫,是予之惑矣。

凡人之大患,生于有所不足。意所不足,生于有所不可;无所不可焉,斯无所不足矣,斯无所不乐矣。……且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日涉也,取其可以寄吾之意而止。凡为山水者一致也,则吾之于兹楼也,可矣。

注释:①辟:同“壁”墙壁。 ②高子:作者自称。 ③可:动词,适合人意。 ④穆:同“睦”,和顺。 ⑤曩(nǎng):从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左偏为楼:使……高,往上搭建。B.可以风之爽:通“披”,引申为享受。

C.今可斯楼耶:于是,就。D.则吾于兹楼也:助词,无实意。

2.用“/”给下面一段话断句,断三处。

曩吾少时慨然欲游五岳名山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托而栖焉。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划线句。

且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日涉也,取其可以寄吾之意而止。

4第1段中,作者揭示此楼得名的原因是: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作者在文中借楼表明自己这样的处世之道:“ ”(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1C(乃:竟然)

2曩吾少时/慨然欲游五岳名山/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托而栖焉。

3况且天下的好山好水很多,我不能每天去游玩,只要可以寄托我的志趣就行了。

4此楼四周风景优美,又可以让作者感到适合心意。 “无所不可焉,斯无所不足矣,斯无所不乐矣”

阅读下面文言文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后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的意思。
日中(        )    ②舍(        )
③去后至(        )    ④尊君在(         )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待了故事的起因。
B.、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走进屋内。
C.、“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神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这个故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劝告人们要做一个守信之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为什么?

1、①约定 ②离开   ③才  ④通“否”,句末语气词。

2、B

3、(1)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

(2)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4、一般这种问题可以答两个方面其中一个都行,言之有理既可(但不能两个都答啊)
对:元方还是小孩子,不必对他要求太苛刻,而且他虽小却有勇气提出他人的错误,勇于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尊严。
不对:虽然友人做错了事,但他知错就改,元方应该给他一个机会,而且小孩子应该对长辈尊重一点,不应入门不顾。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濯清涟而不妖( )(2)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

(3)余以为绝( ) (4)便欣然忘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赏荷,可观其形美。[甲]段描绘荷花的体态语句是“ ”,[乙]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 ”。(用原文填空)

4、赏荷,可品其神美。[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1)妖( 美丽而不端庄)(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亲近而不庄重     )

(3)余以为妙绝(美妙)(4)便欣然忘食( 高兴的样子  )

2. ①  像我一样喜爱莲花的还有什么人?        ②只有我喜爱莲花从淤泥中出来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过,而不显得妖媚

3.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鲜妍明媚,袅娜多姿 ”。(用原文填空)(2分)

4 例一: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 例二: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点,这与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质是相通的…… 例三: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更显得鲜妍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

《论语》(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⑤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不亦乎 ______ (2)不习乎 ______ (3)疏食饮水________

(4)曲而枕之_____ (5)择其善者而之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按要求写出一例下列句子

A.、谈学习方法的:

B.、谈学习态度的:

C.、谈个人修养的:

4、颜回身处“陋巷”,对此,他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1.⑴通“悦”,愉快 ⑵老师传授的知识 ⑶吃饭 (4)胳膊(5)跟从,跟随

2.⑴温习(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的人可以当老师了(凭这点可以当老师了)。⑵几个人一同行走,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3.示例: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态度:不改其乐   精神:安贫乐道

阅读下面文言文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②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③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A.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怪的)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B.①高可二黍许(大约) ②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C.①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是) ②中轩敞者为舱(作为)

D.①东坡右手执卷端(上面) ②其人视端容寂(端正)

2.翻译下面句子。

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3.选文的说明顺序是 ;第②段的结构形式是 ;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的原因是

1、B 

3、空间顺序;总分;原因:①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②舱边的窗竟然可以关闭,从这里说起能引起读者的兴趣;③核舟所表现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而中间部分雕刻有苏轼的诗句,从这里说起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引发读者的想象

(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交通:

户:

3.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 ,乙文则是

4.乙文中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对应的句子是

5.概括甲文的大意。

1、讲信修睦;货恶其弃于地也

2、交错相通;大门。

3、对理想社会进行了美好幻想;大道之行对理想社会进行了规划以及初步制定。

4、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5、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乡村,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教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屋舍俨然 (2)阡陌交通 (3)不独食子

(4)货其弃于地也 (5)盗窃乱而不作

2.翻译下面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2)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4.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1.(1)整齐的样子(2)交错相通(3)以……为子  (4)憎恶  (5)指害人的事  

2.(1)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2)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4.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 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 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

《论语》十二章(节选)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8)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9)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吾三省吾身 中不至

B.可为师矣 观沧海

C.不亦乎 回也不改其

D.逝者如斯不可夺志也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3.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1)则讲的是思想品德修养,说明古代治学的人非常注重品德的修养。

B.第(4)则和第(5)则一样,都在强调“安贫乐道”的思想,在孔子看来,君子不会为物质的享受而四处奔忙,粗茶淡饭就能让他们乐在其中。

C.第(6)则说明每三个人当中一定有人在某方面比自己要优胜,我们应该要取长补短。

D.第(8)则 讲的思想品德修养: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1.(C)

2(1)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省略句】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这一点)当老师了。 

    得分点:故、新、以、之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得分点:博、笃、切、近

3( C )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⑥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亦乎 说:

(2)人不知而不 愠:

(3)不习乎 传:

(4)必有我师 焉:

(5)博学而志 笃:

2.翻译下列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 B.传∕不习乎

C.可以为∕师矣 D.择其善者∕而从之

4选文的句子中有些谈学习方法,有些谈学习态度,有些谈品德修养,请各找出一例。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品德修养:

1说,同“悦”,愉快;   生气,恼怒;   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坚定。

2(1)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困惑。(2)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3C

4学习方法示例:学而时习之    传不习乎   温故而知新

   学习态度示例:三人行,必有我师    博学而笃志

   品德修养示例: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