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处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本文选自《 》,作者 ,是北魏著名的 家、 家。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略无阙处 略无( ) 阙( ) ⑵隐天蔽日。 隐( )
⑶良多趣味 良( ) ⑷属引凄异。 属引( )
⑸沿溯阻绝 沿( ) 溯( ) ⑹或王命急宣 宣( )
3.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绝囐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 B.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C.其间千二百里 飞漱其间 D.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4.文段写景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先写山,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后写水,则描绘不同 的不同景象。
5.第②段划线的语句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③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 ”的静景,也描写了“ ”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用文中语句回答)
7.从全文看,第④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
1.《水经注》、郦道元、地理学家、散文家
2.⑴一点没有,完全没有;断缺
⑵遮蔽 ⑶确实,实在 ⑷连续不断 ⑸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⑹宣布,传达
3.C
4.连绵不断、隐天蔽日 ;季节
5.侧面描写,烘托出三峡夏季水势之大和流速之快。
6.“素湍绿谭,回清倒影。”和“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7.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8.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⑵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是看不到太阳或月亮的。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
孔子相卫,弟子子皋为狱吏,跀①人足,所跀者守门。人有恶②孔子于卫君者,曰:“尼欲作乱。”卫君欲执孔子。孔子走,弟子皆逃。子皋从出门,跀危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吏追不得。夜半,子皋问跀危曰:“吾不能亏③主之法令而亲跀子之足,是子报仇之时,而子何故乃肯逃我?我何以得此于子?”跀危曰:“吾断足也,固吾罪当之,不可奈何。然方公之狱治臣也,倾侧④法令,先后臣以言。欲臣之免也甚,而臣知之。及狱⑤决罪定,公憱⑥然不悦,形于颜色,臣见又知之。非私臣而然也,夫天性仁心固然也。此臣之所以悦而德⑦公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注释】①跀(yuè):古代一种酷刑,把人的脚或脚趾砍去。 ②恶(wù):痛恨,引申为说坏话,诬陷。 ③亏:损害。④倾侧:这里是反复推敲之意。⑤狱:案件。⑥僦(cù):脸色改变,表现不安的神色。⑦德:感激恩德。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孔子相卫( ) ②固吾罪当之( )
③及狱决罪定( ) ④此臣之所以悦而德公也( )
(2)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跀危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
A.齐之习辞者也(《晏子使楚》)B.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晏子使楚》)
C.吾欲辱之(《晏子使楚》) D.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
2.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两处)。
弟 子 子 皋 为 狱 吏
3.翻译下列句子。
(1) 非私臣而然也,夫天性仁心固然也。
(2)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4.跀危为何会放掉处罚过他的法官子皋?用自己的话回答。
1. (1)①做国相。②本来。③等到。④……的原因。 (2)C
2. 弟子子皋 / 为 / 狱吏
3.(1) 您并不是偏袒我才这样做,而是与生俱来的仁爱之心本就这样。
4. (1)自己确实有罪,应该受到处罚。 (2)子皋在断案时,反复对照法令,想找出轻判的理由。 (3)依法处罚了犯人之后,子皋又显出不安和同情的神色。
阅读下面文言文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通“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正确的是( )
A.为乡邻之/所贵 B.为乡邻/之所贵 C.为乡邻之所/贵 D.为乡/邻之所贵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渔人甚异之: (4)时或完酒,亦雅咏不辍:
3.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4.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5.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1.B
2(1)对…感到惊异 (2)停止
3(1)老人和小孩,都开心自在,自得其乐。(2)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又何必非要在琴上弹奏出音乐呢?
4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5 不是,他只是做出抚琴的样子。体现了他无拘无束、自然率真的个性,面对贫困,依然自得其乐等
可楼记
[明]高攀龙
水居一室耳,高其左偏为楼。楼可方丈,窗疏四辟①。其南则湖山,北则田舍,东则九陆,西则九龙峙焉。楼成,高子②登而望之曰:“可③矣!吾于山有穆④然之思焉,于水有悠然之旨焉,可以被风之爽,可以负日之暄,可以宾月之来而饯其往,优哉游哉,可以卒岁矣!”于是名之曰“可楼”,谓吾意之所可也。
曩⑤吾少时慨然欲游五岳名山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托而栖焉。北抵燕赵,南至闽粤,中逾齐鲁殷周之墟,观览所及,无足可吾意者,今乃可斯楼耶?噫,是予之惑矣。
凡人之大患,生于有所不足。意所不足,生于有所不可;无所不可焉,斯无所不足矣,斯无所不乐矣。……且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日涉也,取其可以寄吾之意而止。凡为山水者一致也,则吾之于兹楼也,可矣。
注释:①辟:同“壁”墙壁。 ②高子:作者自称。 ③可:动词,适合人意。 ④穆:同“睦”,和顺。 ⑤曩(nǎng):从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其左偏为楼:使……高,往上搭建。B.可以被风之爽:通“披”,引申为享受。
C.今乃可斯楼耶:于是,就。D.则吾之于兹楼也:助词,无实意。
2.用“/”给下面一段话断句,断三处。
曩吾少时慨然欲游五岳名山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托而栖焉。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划线句。
且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日涉也,取其可以寄吾之意而止。
4第1段中,作者揭示此楼得名的原因是: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作者在文中借楼表明自己这样的处世之道:“ ”(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1C(乃:竟然)
2曩吾少时/慨然欲游五岳名山/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托而栖焉。
3况且天下的好山好水很多,我不能每天去游玩,只要可以寄托我的志趣就行了。
4此楼四周风景优美,又可以让作者感到适合心意。 “无所不可焉,斯无所不足矣,斯无所不乐矣”
阅读下面文言文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的意思。
①期日中( ) ②舍去( )
③去后乃至( ) ④尊君在不( )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待了故事的起因。
B.、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走进屋内。
C.、“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神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这个故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劝告人们要做一个守信之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为什么?
1、①约定 ②离开 ③才 ④通“否”,句末语气词。
2、B
3、(1)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
(2)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4、一般这种问题可以答两个方面其中一个都行,言之有理既可(但不能两个都答啊)
对:元方还是小孩子,不必对他要求太苛刻,而且他虽小却有勇气提出他人的错误,勇于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尊严。
不对:虽然友人做错了事,但他知错就改,元方应该给他一个机会,而且小孩子应该对长辈尊重一点,不应入门不顾。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濯清涟而不妖(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3)余以为妙绝( ) (4)便欣然忘食(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赏荷,可观其形美。[甲]段描绘荷花的体态语句是“ ”,[乙]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 ”。(用原文填空)
4、赏荷,可品其神美。[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1)妖( 美丽而不端庄)(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亲近而不庄重 )
(3)余以为妙绝(美妙)(4)便欣然忘食( 高兴的样子 )
2. ① 像我一样喜爱莲花的还有什么人? ②只有我喜爱莲花从淤泥中出来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过,而不显得妖媚
3.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鲜妍明媚,袅娜多姿 ”。(用原文填空)(2分)
4 例一: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 例二: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点,这与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质是相通的…… 例三: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更显得鲜妍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
《论语》(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⑤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不亦说乎 ______ (2)传不习乎 ______ (3)饭疏食饮水________
(4)曲肱而枕之_____ (5)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按要求写出一例下列句子
A.、谈学习方法的:
B.、谈学习态度的:
C.、谈个人修养的:
4、颜回身处“陋巷”,对此,他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1.⑴通“悦”,愉快 ⑵老师传授的知识 ⑶吃饭 (4)胳膊(5)跟从,跟随
2.⑴温习(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的人可以当老师了(凭这点可以当老师了)。⑵几个人一同行走,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3.示例: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态度:不改其乐 精神:安贫乐道
阅读下面文言文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②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③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A.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怪的)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B.①高可二黍许(大约) ②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C.①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是) ②中轩敞者为舱(作为)
D.①东坡右手执卷端(上面) ②其人视端容寂(端正)
2.翻译下面句子。
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3.选文的说明顺序是 ;第②段的结构形式是 ;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的原因是 。
1、B
3、空间顺序;总分;原因:①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②舱边的窗竟然可以关闭,从这里说起能引起读者的兴趣;③核舟所表现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而中间部分雕刻有苏轼的诗句,从这里说起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引发读者的想象
(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交通:
户:
3.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 ,乙文则是 。
4.乙文中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对应的句子是
5.概括甲文的大意。
1、讲信修睦;货恶其弃于地也
2、交错相通;大门。
3、对理想社会进行了美好幻想;大道之行对理想社会进行了规划以及初步制定。
4、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5、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乡村,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教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屋舍俨然 (2)阡陌交通 (3)不独子食子
(4)货恶其弃于地也 (5)盗窃乱贼而不作
2.翻译下面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2)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4.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1.(1)整齐的样子(2)交错相通(3)以……为子 (4)憎恶 (5)指害人的事
2.(1)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2)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4.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 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 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