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计 人 过

吕蒙正①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⑤。(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

【注释】①吕蒙正(944—1011):宋代政治家。 ②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③朝士:中央官员。④同列:同事。 ⑤量:度量(肚量),气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不喜计人( ) ②蒙正佯为不闻而之( )

小子亦参政耶 ( ) ④同列不能平( )

2.下列句子中的“之”所指的对象是谁?

①有朝士于帘内指曰 ( ) A.同列

②蒙正遂止 ( ) B.朝士姓名

③不问何损 ( ) C.吕蒙正

3.翻译:时人皆服其量。译文:

4.请简要谈谈你对“不计人过”的看法。

1.①不喜计人(过失)             ②蒙正佯为不闻而之(经过)

小子亦参政耶 (这)          ④同列不能平(还,仍)

2. ①( C )          ②( A  )         ③( B)     

3.翻译:时人皆服其量。译文:当(那)时的人都佩服他的度量(气度)

4.请简要谈谈你对“不计人过”的看法。

围绕"对人对事宽宏大量,不计个人得失"谈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於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或尽粟一石 食:吃一顿 。

B. 才美不外见:看见 。

C.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况且。

D. 执而临之 策:马鞭、鞭子。

2. 下列加点的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蔽林间窥千里者

B. 益习真不知马也

C. 不知其能千里而之不能尽其材

D. 不千里称也 为且噬已也

3. 对选文《马说》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 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作者强调伯乐的重要性。

C. 本文以“马”为喻,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别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句,前一句表示反问语气,后一句表示推测语气,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故虽有名马,祗辱於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做简要阐述。

相同点:

不同点:

1.B  

2.C   

3.A

4.略

 5.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我推销的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的赏识,应主动地寻找机会展示自己。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选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下面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宁可以相弃邪? (情况危机)

B. 世以此华、王之优劣 (评定)

C. 陈太丘与友行,期日中 (约定)

D. 有人欲依附 (依从附和)

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相而去 以重任 靡不振

B. 太丘近求远 依依不

C. 左右盼 瞻前影自怜

D. 人注目 下车狼入室

3. 翻译句子

①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

4. 陈太丘与朋友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朋友走了,你觉得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

5. 语段中“怒”和“惭”生动描绘出友人的神态,他为什么“怒”?为什么“惭”?

1D       

2C       

3

①(2分)那位朋友就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人约好出行,却丢下别人走了。”

②(2分)你和我父亲约好的时间是中午。

4略

5太丘舍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选文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于时冰皮解 始知郊田之外未无春

B. 时冰皮始解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匣也

C. 脱笼鹄 凡曝沙鸟,呷浪

D. 徒步则汗出浃背 悠自得

2. 选出“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 如镜之新开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C. 泉茗者,罍歌者,红装蹇者,亦时时有

B. 如倩女之靧面髻鬟之始掠也

D.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城居者未之知也

3. 翻译句子

①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姸明媚。

②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4. 把文中具有对偶性质的两组词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5. 找出文中描写春水的句子,并说说作者笔下的春水具有怎样的特点?

1C  

2D  

3①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纯净新鲜,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明媚。 ②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   

4.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5.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写出了春水清澈明亮的特点。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加点的实词。

是( ) 豆( ) 得( ) 已( )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 )

A.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

B.所欲有甚于生者。 苛政猛于虎也。

c.呼尔而与之。 温故而知新。

D.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

3.翻译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4.孟子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陈毅诗中也有“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宣言,试比较两个“义”的内涵有什么不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又该怎样去理解“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男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现在写作什么,是什么意思。

 (1)曾益其所不能   现在写作   ,意思是             

 (2)困于心,衡于虑  现在写作   ,意思是             

2.下面语句中加点字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B.、征于色,发于声(征验,表现)

 C.、饿其体肤(饥饿)        D.、入则无法家拂士(在里面,指国内)

3.下面句子中“于”字的意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4.联系全文,说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5.文中“人恒过,然后能改”,是承上文“行拂乱其所为”说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承上文“            ”说的;“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承上文“           ”说的  

6.全文的中心句是: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用文中词语回答)

7.第一段列举了六个事例,这六个人的共同点在哪里?第二段中的“是人”指的是什么人? 8.对以上文字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所选第二段文字是说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的环境才能造就出来。

 B.、所选第三段文字,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经受磨炼的益处

 C.、所选第四段文字是说人要在忧患中生活才好,不要过那种安逸的生活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前两段主要采用了事例论证的方法。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为政»)

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人不知而不 愠: (2)四十而不 惑:

(3)三十而 立: (4)不逾 矩:

(5)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

( l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 2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3、出自上面选文的成语有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说说你对这一则的理解。

1、( l)生气,恼怒  (2)迷惑、疑惑  (3)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4)法度

(5)长处

2、( l ) 在温习旧的知识时,能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   

( 2) 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3、示例:温故知新  择善而从

4、示例: 这则是讲学习态度的,即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阅读《桃花源记》,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见渔人,乃大惊 乃:就 乃不知有汉 乃:竟然

B.无论魏晋 无论:更不用说 便要还家 要:要求

C.问今是何世 是:表判断 吾尝疑乎是 是:这句话

D.未果,寻病终 寻:很久 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在国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描绘桃花源美景和民风民俗表现了他的入世思想,再借渔人“诣 太守”寻找桃花源未果,表现了他的出世思想。

B.村人叮嘱就要离去的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的心情。

C.全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把各 个事情贯穿起来,最后以南阳高士刘子骥的经历再次烘托桃花源的不可得。

D.文中也反映了作者受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但他所设想的境界,脱离实际,无法实现。

4.陶渊明生活在政治__、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答:

1. C

2.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土地、优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错译、漏译一词扣1分)

3. A

4.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欧阳修论作文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

(节选自《东坡志林》)

【注释】①孙莘老:人名。 ②乘间:乘机。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 此少有 ②多作自能见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3.欧阳修认为提高作文水平的方法是 。(请用原句回答)

1达到,代指缺点

2曾经乘机问他怎样才能写好文章

3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

课内文言文阅读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桑竹之( )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③不为外人道也( ) ④ 处处之(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       

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         

3文中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全文,说一说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

答: 

4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终的概括

发现桃花林----( )----访问桃花林----( )----( )

12略

3桃源人多世事变迁、人间沧桑而慨叹,对外面老百姓的生活苦难深深的同情叹惋,反衬桃源人厌恶战争、追求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幸福自由和平的生活。

4进入桃花林  离开桃花林  复寻桃花林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