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论语》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给划线字注音: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
2.解释下列句中加黑的词。
(1)思而不学则殆
(2)人不知而不愠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不逾矩
3.翻译下列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选段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例:
启迪:
1—4答案略
阅读下面文言文
记母教铨①时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纺绩②,口授句读③。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④,旋复持儿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醒矣!”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方卧焉。铨终学有所成,蜚声文坛。
(选自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有改动)
【注释】①铨:清代著名文学家蒋士铨。②纺绩:织布。③句读(dòu):句子中间停顿的地方,泛指文章。④夏(jià)楚:责打。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1)儿怠,则少加夏楚 怠:__________
(2)至夜分 至: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
译:
(2) 少间,复令读。鸡鸣方卧焉。
译: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记母教铨①时∕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
B.、记母∕教铨①时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
C.、记母教铨①时∕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
D.、记母教铨∕①时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
4.用一个四字短语给本语段加一个恰当的标题。
5.结合全文,说说“铨亦泣”的主要原因。
1(1)懈怠、懒惰 (2) 到了
2(1).母亲坐在床上,用被子盖着我的双脚,解开衣服用胸暖和着我的脊背。
(2)歇一下,再叫我读。直到头遍鸡叫,才和我一同睡了。
3. C
4严母教子(或:严母陪读、母陪子读)
5. 儿子为母亲深夜陪读而感动,为自己深夜睡着惭愧而哭(或:儿子被母亲的做法感动而哭)。
文言文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与友期行( ) (2)去后乃至( )
(3)相委而去( ) (4)下车引之( )
2.“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
尊君: 家君:
3.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
4.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约定 (2)才 (3)丢下、舍弃 (4)拉
2君:对对方的敬称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
3聪明、机智的孩子。评价略,言之有理即可。
4为人处理,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可爱者甚蕃 蕃:
(2)濯清涟而不妖 濯:
(3)陶后鲜有闻 鲜:
(4)宜乎众矣 宜:
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喜欢什么花?请谈谈你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或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可只谈原因或只谈思想感情)
1(1)繁多 (2)洗涤 (3)少(4)应当
2(1)我唯独喜欢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泥的沾染。
(2)香气飘得越远就越觉得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
3.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4.略
阅读《三人成虎》一文
庞恭与太子将质于邯郸①,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②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③魏也远于市,议臣者④过于三人,愿⑤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⑥先至。后太子罢质,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⑦。
(《韩非子•内储说上》)
【注解】 ①庞恭与太子将质于邯郸:魏国大臣庞恭,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庞恭:魏国大臣。质:做人质。邯郸:赵国国都,在今河北邯郸市。②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③去:距离。④议臣者:议论我的人。议:议论。这里是非议,说人坏话。臣:庞恭自称。⑤愿:希望。⑥谗言:坏话。⑦竟不得见:庞恭再也没有见到魏王。竟:最终。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王信之乎 ( ) ②愿王察之 ( )
③庞恭从邯郸反( ) ④后太子罢质( )
⑵与例句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今一 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A.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刻舟求剑》)
C.观之正浓(《幼时记趣》) D.故时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
2.用“/”标 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三 人 言 市 有 虎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⑵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幼时记趣》)
4.成语“三人成虎”就是来源本篇,请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谈谈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
1.⑴①相信 ②明察 ③“反”通“返”,回来 ④结束
⑵D
2.三 人 /言 /市 有 虎
3.⑴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明”、“然而”、“成虎”要准确译出)
4.谣言被多人传播后,极有可能变成一种可怕的力量。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徐文贞宽厚
徐文贞归里,遍召亲故。一人取席间金杯藏之帽,公适见之。席将罢,主者①检器,亡其一,亟索之。公曰:“杯在,勿觅也。”此人酒酣潦倒,杯帽俱堕,公亟②转背,命人仍置其帽中。只此一端,想见前辈之厚。
① 主者:管家。②亟:同急,急忙。
1.请用“ / ”给下面句子断句(一处)。
此 人 酒 酣 潦 倒
2.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字。
A. 待君久不至,已去 。( )
B. 席将罢,主者检器,亡其一,亟索之。(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君与家君期日中。
4.面对别人的错误,两篇文章中的人物对待的方式是否相同?请结合课文进行简要分析。
1.此 人/ 酒 酣 潦 倒
2.A.离开 B.丢失
3.你和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4.不同。第一篇短文中元方对待父亲友人的无理是针锋相对、据理力争。在友人用行动来承认错误后还是入门不顾,符合一个小孩子的特点。而在第二篇短文中,陈文贞见到别人偷自家的东西,不但不予追究,还帮忙掩饰。突出了陈文贞的厚道!
阅读下面文言文
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①滑净,因书之,真草②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③见一老姥④,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⑤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⑥,皆此类也。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注释】①棐(fěi)几:用榧木做的几案。棐,通“榧”,木名。②真草:楷书、草书。③蕺(jí)山:山名,在今浙江绍兴。④老姥(mǔ):老年妇女。⑤王右军:指王羲之。⑥重:看重,推崇。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持六角竹扇卖之
A. 持/六角竹扇卖之 B. 持六角/竹扇卖之
C. 持六角竹扇/卖之 D. 持六角竹扇卖/之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书( ) (2)愠( )
3翻译下面句子。
(1)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2)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4.“他日,姥又持扇来”,王羲之为何“笑而不答”?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5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羲之的书法“为世所重”?请简要概括。
1.c
2(1)曾经 (2)生气,发怒
3.(!)后来这些书迹被门生的父亲误刮去,这个门生惊怒懊丧好几天。(2)(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书写的,用(它)(可以)卖一百钱。
4.他觉得老姥太贪得无厌,不愿再在她的扇上题字,因此“笑而不答”。
5.王羲之写在棐几上的字被门生之父误刮去之后,“门生惊懊者累日”;在老姥卖的扇子上题字后,“姥如其言”,因此“人竞买之”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盖一癞蛤蟆也 ②二虫尽为所吞
③方出神 ④鞭数十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译:
1.略
2.略
【古文阅读】
[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宰予①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②也。于予与③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公冶长》)
[乙]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学而》)
[注释]①宰予:孔子的弟子。②圬(W.ū):用来涂抹粉霜墙壁的工具。句中作动词,指粉刷,把墙面抹平。③于予与:对于宰予这样的人;与:同“欤”,语气词。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吾日三省吾身 (2)于予与何诛
(3)于予与改是 (4)未若贫而乐
2.请用“/”为下面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未 若 贫 而 乐 富 而 好 礼 者 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4.请结合[甲]《公冶长》和[乙]《学而》中的具体内容,谈谈孔子在修身做人上有哪些观点?
1(1)自我检查,反省; (2)责怪
(3)这(指对人的态度); (4)不如,不及
2未 若 / 贫 而 乐 / 富 而 好 礼 者 也
3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4“宰予昼寝”主要阐述了言与行的关系,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做人应当言行一致也可);通过“贫与富”际遇问题讨论,孔子认为无论境遇如何,都要乐道好礼。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以貌取人
罗隐,余杭人。诗名于天下,尤长于咏史,然多所讥讽,以故不中第,大为唐宰相郑畋①、李蔚所知。隐虽负文称,然貌古而陋。畋女幼有文性,尝览隐诗卷,讽诵②不已,畋疑其女有慕才之意。一日,隐至第,郑女垂帘而窥之,自是绝不咏其诗。
① tián:耕种,打猎。这里作人名。②讽诵:背诵,朗诵。
1.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一处)。
然 貌 古 而 陋
2.解释文中划线的字。
雨( ) 智( )
负( ) 性(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隐至第,郑女垂怜而窥之,自是绝不咏其诗。
4.郑畋女“尝览隐诗卷,讽诵不已”,后来为什么“绝不咏其诗”?由此可以看出她是个怎样的人?两篇文章中的人物对待他人的方式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课文进行简要分析。
1.然 /貌 古 而 陋
2.下雨 认为…聪明 依靠 天性,天分
3.罗隐来到郑府,郑畋的女儿隔着帘子偷看了他的相貌,从此再也不诵读罗隐的诗了。
4.因为她偷看了罗隐的相貌后,觉得他丑陋。以貌取人的人。《智子疑邻》告诉我们不因亲疏而生偏见。学生结合这两方面谈谈自己的启发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