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左传》)

【乙】曹玮用兵

曹玮知镇戎军日①,尝出战小捷,虏兵②引去。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③,缓驱而还,颇失部伍④。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⑤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

玮不答,使人候。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虏军将至,迎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⑥决战。”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歇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遂弃牛羊而还。徐谓其下曰: “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

比其复来,几⑦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⑧不能立,人气亦阑⑨。吾以此取之。”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知:主管。镇戎军:地名,今宁夏固原,宋时边地重镇。日:……的时候。②虏兵:敌军。③辎重:军用器械、粮草、营帐等的统称。④部伍:兵士的队伍行列。⑤縻(mí):束缚。⑥少选:一会儿。⑦几:接近。⑧痹:麻痹。⑨阑:残,尽。

1.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限加两处)。Com]

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公将鼓之 不若弃之

B.可以一战 故为贪利以诱之

C.乃入见 乃止以待之

D.战于长勺 言于玮曰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小惠未徧

(2)神弗福也

(3)玮侦虏兵去已远

(4)玮又使人谕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这两篇短文中,曹刿和曹玮都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从文中他们的相关论述看,甲文中战斗取得胜利的原因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各是什么?乙文中战斗取得胜利的原因最关键的又是什么?

1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2.C

3.(1)通“遍”,遍及,普遍  (2)赐福,保佑  (3)离开  (4)派遣   

4.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

    枯竭了。

5甲文中战斗取得胜利的原因是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在军事上后发制人。乙文中战斗取

    得胜利最关键的原因是避敌锐气。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⑤,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⑥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馔(zhuàn):准备食物。④果蔬:泛指菜肴。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⑥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 )      

 (2)又久之,命坐 ( )      
2.翻译句子

 (1)觉饥甚而不敢去   

(2)其人已心怪之   

3.理解:上文末了说“人取自食之”,那么王安石到底吃了什么?  

4.王安石具有 品质。

1.(1)第二天 (2)才   

2.(1)觉得很饥饿

   但不敢离去(2)那人心里对这事已感到奇怪。

3.胡饼的四傍。   

4.虽然位居高   官,但艰苦朴素,勤俭持家。 

郈成子返璧

郈成子为鲁聘于晋,过卫,右宰谷臣止而觞之。陈乐而不乐,酒酣而送之以璧。顾反,过而弗辞。其仆曰:“向者右宰谷臣之觞吾子也甚欢,今侯渫过而弗辞?”郈成子曰:“夫止而觞我,与我欢也。陈乐而不乐,告我忧也。酒酣而送我以璧,寄之我也。若由是观之,卫其有乱乎!”卫三十里闻宁喜之难作右宰谷臣死之。还车而临,三举而归。至,使人迎其妻子,隔宅而异之,分禄而食之。其子长而反其璧。孔子闻之,曰:“夫智可以微谋、仁可以托财者,其郈成子之谓乎!”郈成子之观右宰谷臣也,深矣妙矣。不观其事而观其志,可谓能观人矣。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聘:出使。②乐:乐器。③侯:何。④渫(xiè)过:重新经过。⑤倍:通“背”,离开。⑥举:举哀。

1.联系上下文,在括号处填入被省略的人名或地名。

( ① )顾反,过( ② )而弗辞。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倍 卫 三 十 里 闻 宁 喜 之 难 作 右 宰 谷 臣 死 之。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乐而不乐( ) (2)者右宰谷臣之觞吾子也甚欢( )

(3)酒酣而送我璧( )(4)使人迎其妻子( )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若由是观之,卫其有乱乎!

5.《吕氏春秋》多以主题分类(如选项),本文应属于哪一类?( )

A.功名 B.异宝 C.骄恣 D.观表

6.文章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1. ①郈成子  ②卫

2.倍 卫 三 十 里/闻 宁 喜 之 难 作/右 宰 谷 臣 死 之。

3.(1)摆开,陈列  (2)以前  (3)把  (4)妻子儿女 

4.如果从这些迹象来看,卫国大概有祸乱吧!        

5.D         

6.文章引用孔子的话,从智慧和仁德两方面高度评价郈成子的行为,引出下文作者的观点。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释]①原:原国②卫:卫国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遂与大夫十日/陈太丘与友

B.原三日即矣/令初,群臣进谏

C.夫原之食竭力矣/一食或粟一石

D.可无乎/男有分,女有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3.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Com]

1A

2【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3(1)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
(2)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
(3)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 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 ;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 。(或者:利在讲信用,得人心 ;弊在墨守成规,错失时机(得到原国,实属侥幸)

文言文阅读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②,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③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④,此率⑤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⑥在其为民父母也!”

——节选自《梁惠王上》

【注释】①梃(tǐnɡ):棍棒。②政:施行恶政。③庖(páo):厨房。④饿莩(piǎo):饿死的人。⑤率:带领。⑥恶(wū):表示反问的语气。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刺:

②杀人以梃与刃 以: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予观夫巴陵胜状

B.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所欲有甚于生者

C.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兽相食,且人恶之

D.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国家要强盛,国君的作用十分重要。甲__调的是 ;乙__调的是

5.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的孟子都运用了类比手法奉劝国君,试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2分)

1.(1)面刺:当面指责。(2)以:用。

2.D

3.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4.国君要广开言路,乐于(善于)纳谏;国君不要施行恶政(要施行仁政)

5.邹忌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让齐威王广开言路,乐于(善于)纳谏;孟子把用刀杀人(或“率兽食人”)和用恶政杀人进行类比,希望梁惠王不要施行恶政,而要施行仁政。

(二)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②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③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__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⑤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⑥可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③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④禽:通“擒”。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⑤勍(qíng):强而有力。⑥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公伤股,门官歼焉。

  ③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3.从军事指挥的角度来看,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具体原因分别是什么?

 4.概括说明两文在写作目的或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1.答案:①鼓:击鼓进军  ②歼:被杀死  ③重:再次  ④以:凭,靠

  2.答案:怜悯年老的敌人,就如同屈服于敌人。

  3.答案示例:长勺之战中曹刿巧用战术,造成士气的彼消我长,并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战机,取得胜利。泓之战中宋公恪守“君子”和古人规则,不听劝告,丧失有利战机,以致战败。

  4.答案示例:

  写作目的一:两文写作目的在于表明要取得战争胜利就需要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写作目的二:两文写作目的均不在于再现战争的场面经过,而在于揭示战争成败的因果关系。

  写法一:两文都紧扣中心精心剪裁。详写论战,略写战争经过,有力地突出了写作意旨。

  写法二:都运用了衬托。用鲁庄公的无知浅陋衬托曹刿的足智多谋;用子鱼的随机应变、杀伐决断衬托宋公的墨守成规、自以为是(或以子鱼的急功近利衬托宋公的尊礼守信、远见卓识)。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邹忌八尺有余( )

(2)朝衣冠 ( )

(3)我也 ( )

(4)王之甚矣( )

2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2

(1)长,这里指身高。

(2)穿戴

(3)偏爱

(4)因受蒙蔽而不明   

2.(1)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

(2)各级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头等奖赏。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战国策》)

[乙](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侍臣:身边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1)选出下列对加点文言虚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虽欲言(虽然) 皆朝于齐(向)

B.意犹不足(还) 遂致亡灭(于是)

C.百姓何得不安乐乎(怎么) 乃下令(于是)

D.燕、赵、韩、魏闻之(代词,代这件事)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助词,的)

(2)对下列文言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门庭若市(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指人多)

B. 年谷丰稔(谷物丰收)

C. 面刺寡人(当面指责我)

D. 穷兵黩武(用尽兵力来炫耀武力)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夫 治 国 犹 如 栽 树 本 根 不 摇 则 枝 叶 茂 荣。

(4)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

②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译文:

(5)甲文中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     。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是     (用自己的话表述)。

 (1)A 

 (2)D

 (3)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4)①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让我听见的,可以得到下等奖赏。②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的,让天下平安无事。

 (5)[甲]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或:善于纳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乙]鲁宗道为谕德①时,居近酒肆②,尝微行就饮肆中③,偶真宗亟④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⑤上⑥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⑦以实言之。”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言对。帝诘⑧之。宗道谢⑨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用。

[注]①谕德:负责教育太子的官。②酒肆:酒馆。③微行就饮肆中:这里指鲁宗道乔装改扮前往酒馆饮酒。④亟:急迫地。⑤即:如果。⑥上:皇上,这里指宋真宗。⑦第:只。⑧诘:责问。⑨谢:道歉。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饮 酒 人 之 常 情 欺 君 臣 子 之 大 罪 也。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B. ①盖追先帝之殊遇

②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C. ①第以实言之

②闻之,欣然规往

D. ①帝诘之

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以光先帝遗德 光:   

②尝微行就饮肆中 尝:   

③使者及门 及: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文:

②即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

译文:

(5)乙文表现了鲁宗道怎样的品质?

答:

(1)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

(2)B 

 (3)①发扬光大 ②曾经 ③到(至) 

 (4)①这实在(的确、确实)是危急存亡的时候(时刻、时期、关头)啊。②如果皇上责怪您来晚了,那什么来回答?

 (5)忠实(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②愿终守之,弗敢易   

③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④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⑤岂直五百里哉   

⑥长跪而谢之曰   

⑦寡人谕矣   

⑧徒以有先生也   

(2)下面四句中与“此庸夫之怒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非若是也 B. 徒以有先生也

C. 皆布衣之士也 D. 臣未尝闻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译文:

②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译文:

③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4)课文中的“先王”是指    ;“布衣”是指    ,是    的修辞手法;“寡人”是指    。秦王的换地要求看似好意,实际上是一种    行为;而唐雎的不答应实际上是一种    行为。

(5)秦王所说的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安陵君能以五十里之地存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请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答:

(1)①给予 ②交换 ③打主意 ④违背 ⑤仅仅,只 ⑥道歉 ⑦通“喻”,明白 ⑧只

(2)C [解析]都是表示判断的句子。A、D都是否定句式;B项句末“也”字表感叹。

(3)①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寡人”是古代帝王自称,译时应用第一人称。其,是语气词,相当于“可要”“一定要”;易,交换) ②即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虽然,这里是表示未成事实的假设的情况;“于先王”,介宾短语后置,应提到动词谓语“受地”之前) ③为什么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夫,发语词,表示下面要发表议论了。徒,只)

(4)已故的国王 平民 借代 帝王的谦称 霸道 抵抗

(5)第一问: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他把安陵君当作忠厚老实的人,所以不打主意。第二问: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