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海南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1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2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选自苏教版教材)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缚一人(yì)王     B.生于淮北则为(zhǐ)

C.缚者(jiē)为者也    D.(guǎ)人反取病焉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晏子将使楚       (2)齐之习者也

(3)晏子席,对曰     (4)入楚则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欲辱之,何以也?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4.文中的晏子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1. C

2.(1)出使(2)言辞(辞令)(3)离开座位(4)偷窃(偷盗)

3.(1)我想要侮辱他一下,用什么办法呢?(给分点:辱、何以)(2)只是叶子的形状很相似.他们果实的味道却不同。  (给分点:徒、其实)

4.示例1:晏子是个聪明机智,能言善辩的人。  示例2:晏子善于辞令,不卑不亢,具有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

(2015届广东佛山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A.文段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銍、酆、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B.文段

道光二十一年,英人将扰佛山镇,取道泥城,经萧岗三元里。里民愤起,号召各乡义勇,枪械云集,四面邀截。英兵窘迫不能出,死者二百余人,毙其梁帅伯麦。英酋义律亟驰援,复被重围。时,奋臂而起者百有三乡,不械而集,众人数万人。是役也,英人为之丧胆。

初九、初十日,逆夷往三元里及萧岗各乡,复行扰害,乡民共愤,鸣锣聚众,毙逆夷六、七人,余逆脱回。因率众而下,约数百人。乡民复鸣锣会集各乡数千人与夷决战,未刻迅雷甚雨,乡民佯败,引入黄婆洞磨刀坑。又毙逆夷百余,内有一人乃西洋兵头,全身盔甲,刀砍不入,手持宝刀,装嵌宝石,映日不可逼视,亦被杀死。余夷脱逃者,或被坑水冲淹,或为失路饥毙,无一漏网,各处乡民来攻逆夷者尚源源不绝,而英夷亦从此胆寒潜踪矣。

(选编自《广东军务记》)

【注释】 ① 梁帅:大头子,带兵的高级军官。② 逆夷:指英国侵略军。 ③ 未刻:下午一时到三时

1.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

A.杀两尉( 并且 )B.至陈( 比较 )

C.枪械集 ( 聚拢 )D.役也( 这 )

2.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陈胜佐( 代词,代押送的军官 )B.祭尉首( 介词,用 )

C.夺杀尉( 表顺接 )D.毙梁帅伯麦( 代词,清军 )

3.选出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

A.召令徒属(召集并号令所属的人)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宁愿是天生的贵种吧)

C.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D.为坛而盟(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

4.写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A.英酋义律亟驰援,复被围困(英国头领义律赶紧逃跑,又被当地人层层围起来)

B.奋臂而起者百有三乡(当时互相呼应参加战斗的有三个乡共一百人)

C.或为坑水冲淹,或因失路饥毙(有的被坑水冲走淹死,有的因迷路而饿死)

D.柄镶宝石,映日不可逼视(刀柄上镶有宝石,对着太阳不能逼真地看)

5.选出下列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A.“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是利用老百姓都拥护扶苏、项燕,于是就联合扶苏,项燕一并起义,依从老百姓的愿望。

B.A.文段叙述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三个步骤: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

C.“奋臂而起者百有三乡,不械而集,众至数万人。”描写了佛山人民团结一致共抗外敌的场景。

D.“乡民佯败,引入黄婆洞磨刀坑,又毙逆夷百余”,说明了三元里人民有勇有谋。

1.D

2.A

3.B

4.C

5.A

(16届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文】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文】

唐雎说信陵君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赵王自效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效迎,卒然①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②。”

注释:①卒然:同“猝”,突然。②无忌:即信陵君,魏无忌,魏昭王之子。谨受教:真诚地领受教诲。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亦免冠徒跣 ( ) (2)休祲降于天( )

(3)唐雎信陵君( ) (4)破秦人,赵国( )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夫专诸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人憎我也,不可不知也

B.与臣将四矣 不可得知也

C.秦王怫怒 卒见赵王

D.休祲降天 人之有德我也

3.翻译下列句子。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2)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4. 两文在人物刻画上都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你结合乙文分析其作用。

1.⑴光着脚    ⑵不祥   ⑶游说    ⑷使。。。。。。幸存。

2. D

3.(1)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2)我憎恶别人,是不可以让人知道的。

4. 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反衬)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反衬(衬托)出了荆轲的沉着冷静。

第二部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孟孙猎得鹿,使秦西巴持之归,其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与之。孟孙归,至而求鹿,答曰:“余弗忍而与其母。”孟孙大怒,逐之。居三月,复召以为其子傅。其御曰:“曩将罪之,今召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不忍鹿,又且忍吾子乎?”

【注】①孟孙:鲁国国君 ②秦西巴:鲁国大臣 ③傅:师傅,老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小惠未 (2)牺牲玉帛

(3)可以一战 (4)孟孙大怒,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曩将罪之,今召以为子傅,何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行休于树 肉食鄙 B.扶苏以数谏 公问其

C.吾不为斯役 寻所志 D.又敢毒耶 衣食所

4.曹刿因其政治上的远见和军事上的才能得到鲁庄公的认同,秦西巴的什么品质打动了国君而被再次起用?请结合文段语句简析。

1.(1)同“遍”,遍及。     (2)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3)可以凭借             (4)驱逐,驱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

(2)秦西巴先前将被治罪,现在却请他当太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呢?

3 D.  

4.秦西巴的仁慈之心打动了国君,终于被国君理解并且被再次起用。如原文中说:“秦西巴弗忍而与之”, 秦西巴不忍心小鹿母子离别而将小鹿送给母鹿,让其团聚,可以看出他的仁慈善良。孟孙说“夫不忍鹿,又且忍吾子乎”,毫不犹豫地起用秦西巴为孩子的老师。(答出仁慈得1分,结合语句1分)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商鞅变法(有删节)

孝公①既用卫鞅②,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③黥④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注释】①孝公:秦孝公。②卫鞅:人名,即商鞅。③虔;人名。④黥:古代的一种肉刑。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 肉食者鄙 ② 战则请从

③民怪之 ④行之十年,秦民大说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三处。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3.翻译下列句子。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4齐鲁长勺之战取得胜利,秦国的商鞅新法也得以推行。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他们取得成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1.   ①目光短浅       ② 请允许我   

    ③以……为怪        ④ “说”通“悦”高兴

2.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3.①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有所衰退,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

②招募百姓中能够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十金

4齐鲁长勺之战取得胜利,秦国的商鞅变法也得以推行。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他们取得成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

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终日而不获一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贱工也。”或以告王良。良曰:“请复之。”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谓王良,良不可,曰:“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诗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我不贯小人乘,请辞。”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①田:通畋,打猎。②虞人:守猎场的小官。古代君王有所召唤,一定要有相应的标志,旌旗是召唤大夫的,弓是召唤士的,若是召唤虞人,只能用皮冠.所以这个虞人不理睬齐景公用旌旗的召唤。③不忘:常常想到,这里也可以理解为“不怕”。④元:首,脑袋。⑤赵简子:名鞍,晋国大夫。王良:春秋末年著名的善于驾车的人。⑥嬖(bì)奚:一个名叫奚的受宠的小臣。⑦诡遇:不按规范驾车。⑧不失其驰,舍矢如破:意为按规范驾车,箭放出就能射中目标。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⑴孔子取焉( ) ⑵嬖奚命曰( )

王良( ) ⑷我使掌与女乘( )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招虞人旌 而吾捕蛇独存

B.之诡遇 不足外人道也

C.以告王良 以为亡

D.终日不获一禽 君将哀生之乎

3.翻译句子。

⑴急湍胜箭,猛浪若奔。

⑵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⑶我不贯小人乘,请辞。

4.读完这篇短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1. ⑴什么  ⑵通“返”,返回  ⑶对……说   ⑷使……规范

2.C

3. ⑴ ⑵略 ⑶ 我不习惯为他这样的小人驾车,请您让我辞去这个差事。

4. ⑴在大是大非面前要坚持原则,坚守信誉,比如在工作上不要擅离职守;⑵也不过分刻板,要尊重他人个性习惯,这样才能突破常规,不断改进创新,取得成效;⑶做事要用对方式,否则一事无成。

阅读古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魏文侯使乐羊中山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名叫魏斯。②中山:中山国,战国时小国。③击:魏击,魏文侯之子,后继承为君,即魏武侯。④何如:如何,怎么样。⑤趋:指快走。这里是任座见主子盛怒,只得惶恐走出。

1.解释文中加点字。

(1)魏文侯使乐羊中山( ) (2) 之,以封其子击( )

(3)者任座之言直( ) (4)使翟璜召任座而之( )

2.下面与“为上客”中的“以”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何知之 B.臣是知之 C.必分人D.皆美于徐公

3.翻译句子。(1)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魏文侯由“怒”到“悦”这件事,你领悟出怎样的道理?请结合本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攻打 (2)战胜,攻克 (3)过去,从前,之前 (4)同“返”,使…返回

2.C

3.(1)您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却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怎么能说是仁君?

4.魏文侯“怒”是因为任座直言进谏,指责其分赏不公,“悦”是因为翟璜委婉劝诫,赞其宽容任座的直言顶撞,可见,要取得好的进言效果,必须讲究言辞的技巧。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1。宋人既成列2,楚人未既3济。司马4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5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6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7伤,不禽二毛8。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__之馀9,不鼓不成列。” (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1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2成列:指摆好阵势。3既:尽,全部。4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5陈:通“阵”,指摆好阵势。6门官:国君的卫士。7重(chóng):重复,再次。8二毛:头发斑白的人。9__之馀:__者的后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神弗福也 福:__________ (2)公伤股,门官歼焉 股:__________

2、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

(1)下 视 其 辙

(2)宋 公 及 楚 人 战 于 弘

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4、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1)[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

1.(1)赐福,保佑。(2)大腿。     

2、(1)下/视其辙  (2)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3、(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

(2)敌人多我方人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4(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及其未既济

5、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陈涉世家(节选)

司马迁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扶苏以数谏故 ②楚人怜之    

③今亡亦死    ④为天下唱    

⑤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⑥卒中往往语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项燕楚将 若佣耕B.夺杀尉 长跪谢之

C.祭尉首 可一战 D. 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 是鱼乐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4.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主要叙述了发动起义的原因及起义前的舆论准备。

B.陈胜、吴广为了得到神灵的庇佑,先是“置书鱼腹”,然后又“篝火狐鸣”。

C.为了得到人民的响应,陈胜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体现出他作为一个农民起义领袖的杰出才能。

D.选文语言描写非常精采,一句 “天下苦秦久矣”传神地表现了陈胜卓越的洞察力。

1. ①屡次   ②爱戴   ③逃跑    ④通“倡”,首发   ⑤称王  ⑥到处

2.A 

3.即使仅能免于斩刑,但是因戍守边疆而死的人本来也会达到十分之六七。

4.B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岂五百里哉 ( ) ②长跪而之 ( )

③秦王色 ( ) ④寡人矣 ( )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3. 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4. 请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分析“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句话,写出该句话的“潜台词”。

5.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了面对面的激烈斗争。在和秦王较量的第一回合,唐雎重申安陵君的“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断然拒绝秦王的“易地”。第二回合,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 A.”,列举了专诸刺王僚、 B. C. 三个“士”的事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随即,以“ D. ”的实际行动,震慑秦王,不辱使命。(4分)

6.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 “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请列举一位,并用一两句话概述他的主要外交事迹。

1、①只,仅仅  ②道歉  ③屈服  ④明白,懂得

2.略

3秦王被唐睢决心效法古代勇士舍身取义的大无畏精神所征服。从语言和行动角度表现唐雎。

4.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5.A天子之怒  B聂政刺韩傀  C要离刺庆忌   D 挺剑而起

6.蔺相如完璧归赵(或烛之武退秦师、晏子使楚,令楚王白取其辱)等言之有据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