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节选自《公输》)
1.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C.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D.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虽杀臣,不能绝也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2)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3、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子热心救世,反对战争。在得知楚将攻宋的消息后,为阻止战争爆发,昼夜兼程,不辞辛劳,赶到楚国进行劝说。
B. 墨子辩术高明。他先言其他,诱使公输盘落入圈套,然后一针见血,从几个方面批驳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C. 公输盘在墨子的劝说下,明白了攻宋将使自己陷入不义的境地,于是听从了劝说,主动带墨子去劝说楚王。
D. 这段文字以对话为主,语气时缓时急,语言长短交错,富于表现力,从中可以感受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1、B
2、(1)
(2)
3、C
下面这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晏子治东阿①,三年,景公召而数(shǔ)②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③于子。”
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于是明年上计,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bēi)池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君反以罪臣。今臣后之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重赋敛,仓库少内(nà),便④事左右⑤,陂池之鱼,入于权宗。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再拜,便僻⑥。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强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yù)焉。”
——节选自刘向:说苑《理政》
【注】①东阿:齐国的阿邑,地名。 ②数:责备 ③诛:责罚 ④内(nà):纳 ⑤便:顺⑥左右:君之宠幸 ⑦便僻:恭敬得很 ⑧强:勉力 ⑨与(yù):参预,干预。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臣请死之 ( ) ②属托不行( )
③君反以罪臣( ) ④再拜,便僻(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寡人将加大诛于子
A.积于今六十岁矣B.苛政猛于虎也C.管夷吾举于士D.万钟于我何加焉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当 此 之 时 饥 者 过 半 矣 君 乃 反 迎 而 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景公迎而贺之曰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简要说说晏子前后两次治理东阿的故事留给人们的启示。
1.(1)①为……而死 ②同“嘱” ③怪罪 ④两次(2)D
2.当 此 之 时 / 饥 者 过 半 矣 / 君 乃 反 迎 而 贺。
3.(1)景公迎上来祝贺晏子说:“您治理东阿很好啊!”
(2)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辅弼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的外部忧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4.(1)评价人要客观公正,不能偏听偏信,不作实际调查研究就轻下结论。(2)官员治理一个地方,要以民为本,关注民生,为政清廉。
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乙)悬赏纳谏
越王勾践栖①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②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③越国之政。”大夫种④进对⑤曰:“臣闻之:贾人⑥夏则资⑦皮,冬则资絺⑧,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⑨,不可不养而择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选自《国语·越语上》)
【注释】①栖:退守。②昆:兄。③知:管理掌管④种:指文种。⑤进对:进谏。⑥贾人:商人。⑦资:储备,积蓄。⑧絺:细葛布。⑨爪牙之士:指勇敢的将士。⑩择:选择。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
(1)臣之妻私臣_____________ (2)王之蔽甚矣___________
(3)闻寡人之耳者___________ (4)时时而间进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的邹忌与乙文中的文种在进谏时有何相似之处?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甲、乙文中的齐威王和勾践虚心纳谏的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偏爱 (2)蒙蔽、受蒙蔽王之蔽甚矣 (3)使……听到 (4)偶尔进谏
2、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
3、二人都通过以事设喻的方法委婉地进行劝谏。邹忌通过自己平时受蒙蔽的事,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使其懂得纳谏的重要性;文种通过商人夏天就要储备皮货,冬天就要储备细葛布,旱时就要准备好船只,涝时就准备好车辆,用来等待缺乏时使用,来暗示君王平时就要招揽和培养谋臣和勇士,批评了勾践平时不重用谋臣和勇士的缺点。
4、示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和缺点,这就要求我们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接受他人的批评,以改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B.、天下缟素/ 吴广素爱人
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受任于败军之际
D.、怀怒未发/ 野芳发而幽香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文: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3、唐雎为了使秦王理屈词穷,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来对抗秦王的“□□□□”。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用原文词句回答)
4、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高潮部分。
C.、选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D.、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1、C
2、(略)
3、布衣之怒 天子之怒 挺剑而起
4、B
阅读文言语段
卫灵公之时,蘧伯玉贤而不用,弥子瑕不肖而任事。卫大夫史鰌患之,数以谏灵公而不听。史鰌病且死,谓其子曰:“我即死,治丧于北堂。吾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是不能正君也,生不能正君者,死不当成礼,置尸于北堂,于我足矣。”
史鰌死,灵公往吊,见丧在北堂,问其故。其子以父言对灵公。灵公蹴然易容,寤然失位曰:“夫子生则欲进贤而退不肖,死且不懈,可谓忠而不衰矣。”于是乃召蘧伯玉,而进之以为卿,退弥子瑕。徙丧正堂,成礼而后返,卫国以治。 (选自刘向《新序》)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卫大夫史鰌患之( ) ②史鰌病且死 ( )
③是不能正君也 ( ) ④灵公蹴然易容(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于我足矣 苛政猛于虎B.卫国以治 皆以美于徐公
C.谓其子曰 其如土石何D.成礼而后返 为坛而盟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蘧 伯 玉 贤 而 不 用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子生则欲进贤而退不肖,死且不懈,可谓忠而不衰矣。
译文: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译文:
4史鰌以什么打动了卫灵公?
1.(1)①担心 ②将要 ③纠正 改正 ④踩(踏、跺)
(2)D
2.蘧 伯 玉/ 贤 / 而 不 用
3.(1)先生活着的时候就想要进谏(推荐)贤臣辞退(罢免)不贤能的人,死了尚且不懈怠这件事,可以说是忠心不减啊。(生,欲,且,谓,忠为关键词)
(2)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4. 卫灵公被史鰌的忠心和执著所打动。
阅读【甲】【乙】两个文言选段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③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公叔子巧谏
公叔文子①为楚令尹②,三年,民无敢入朝。公叔子③见曰:“严矣。”文子曰:“朝廷之严也,宁云妨国家之治哉?”公叔子曰:“严则下喑④,下喑则上⑤聋,聋喑不能相通,何国之治也?盖闻之也,顺针缕⑥者成帷幕,合升斗者实仓廪⑦,并小流而成江海。明主者,有所受命而不行,未尝有所不受也。” ——刘向《说苑﹒政理》
【注释】①公叔文子:人名,复姓公叔。②令尹: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③公叔子:人名,楚大夫。④喑(yīn):哑,不能说话。⑤上:指朝廷。⑥缕:线。⑦仓廪(lǐn):仓库。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王之蔽甚矣。 ( ) (2)闻寡人之耳者 ( )
(3)时时而间进( ) (4)合升斗者实仓廪( )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四境之内/盖闻之也 B. 时时而间进/有所受命而不行
C. 知之为知之/公叔文子为楚令尹 D. 乃下令/乃重修岳阳楼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请你结合【甲】文内容简要评价齐威王。
5.联系【甲】【乙】两文说说邹忌和公叔子在使用的劝谏方法上有何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1.(1)受蒙蔽(2)使……听到(3)间或,偶尔 (4)装满,充实
2. D
3.(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
4①齐威王听邹忌进谏时的态度:“善”,表明他是一个能听进忠臣劝谏的明君。②齐威王提出进谏的方式及奖励:面刺、上书、谤讥于市朝的上、中、下赏。这二者表现了齐威王虚心纳谏,勇于听取不同意见,是一个明智而开明的君主。③“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表明原来齐威王的毛病还是比较多的。 ④“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齐威王听取谏言并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⑤纳谏的结果:“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说明齐威王完善自己,并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在各国中树立了威望。
5.相同点:①不畏强权敢于进谏;②用生活和自然现象设喻,把道理阐述得形象生动。不同点:公叔子是巧谏,善于抓住劝谏机会,在直抒胸臆的同时既不惹恼君主也达到自己进谏的目的。邹忌是讽谏,含蓄委婉地表达,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感动君主,不卑不亢。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请广于君_____________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________________
(3) 大王加惠_____________ (4)秦王怫然怒_____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A.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3.翻译下列句子。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4.唐雎与《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 (填人名)一样以出色的外交才干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唐雎在这次外交事件中的说话技巧给了你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广:扩充 谢:道歉 加惠:给予恩惠 怫然:盛怒的样子
2C
3(1)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2)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4诸葛亮 ;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本文选自《 》一书,作者是 。
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肉食者鄙 ②神弗福也
③可以一战 ④又何间焉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说说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
1.《左传》 左丘明
2.①目光短浅
②保佑、降福
③凭借
④参与
3.①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大家。
②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
4.深谋远虑,爱国(两个方面,意思对即可)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即恒楚③将”。是时恒楚亡在泽中。梁曰:“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④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守曰:“诺。”须臾,梁睨⑤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⑥。
【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恒楚:人名。④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⑤睨:斜眼看。⑥下县:下属各县。
1、下列句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
|
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于是梁为会稽守
|
|
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在后面的横线上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等死,死国可乎 ②会天大雨,道不通
③使公即恒楚将 ④徇下县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①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②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1、B(A :逃跑/灭亡;B:担任;C:屡次、多次/几;D:于是、就/是。)
2、①同样 ②适逢,恰巧遇到 ③统帅、率领 ④攻占
3、①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②我听说先动手可以制服对方,后动手就被对方所制服。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乙】项籍者,下相①人也,字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②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粱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 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 (摘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下相:古县名,在今江苏宿迁境内。②项梁:项羽的叔父。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辍耕之垄上( ) (2)屯大泽乡( )
(3)会天大雨 ( ) (4)今亡亦死( )
(5)族矣 ( ) (6)皆已惮籍(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怅恨久之 独籍知之
B.或以为亡 天亡秦之时
C.扶苏以数谏故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D.为屯长 为人所制
3.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中,陈胜和项籍的思想性格有哪些共同点?试指出两文中主要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停止;(2)停驻;(3)适逢,恰巧遇到;(4)逃跑;(5)抄斩门族;
(6)害怕,恐惧。
2.C ,多次(A、语气助词;代词。B、逃跑;灭亡。D、做,当;表被动。)
3.(1) 如今逃跑也是死,起来__也是死,同样都是死,为国家而死可以吗?(关键点:“亡”“举”“等”)
(2)读书只不过是知道名字怎么写罢了,学习舞剑只能够抵挡一个人,没必要学。(关键点:“书”“剑”“敌”)
4.思想性格:对现实世界的清醒而敏锐的感知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描写方法:语言描写,使人物个性鲜明,更真实,更生动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