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1、解释下列“之”的不同含义。

楚王闻 ;吾欲辱

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左右曰,古义 ;今义

3、翻译: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1、楚王闻:指晏子使楚这件事          吾欲辱:指晏子

2、古义:侍从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附近;两旁

3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

文言文阅读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日:“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加点的字。

①齐之辞者也( )②何( ) ③非所与( )④寡人反取焉( )

2.翻译句子。

①齐人固善盗乎?

②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③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3.请根据选文,概括相关情节并依次填入A.、B.两处。

A. --- 楚王当堂羞辱 --- B. ---楚王自取其辱

4.有人说楚王的羞辱是针对晏子,也有人说是针对齐国的。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5.文章展示了高度的语言艺术。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晏子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①熟练  ②犯罪 ③同“嬉”,开玩笑 ④辱

2.①齐国人原本就是好偷东西的吗?②(它们)仅仅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一样。③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

3.A.楚王密谋策划    B.晏子巧妙回击

4.针对晏子,“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或针对齐国,晏子是齐国的使者,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齐人固善盗乎”,诬楚王密谋策划齐人为盗来侮辱晏子。

5.(1)晏子既要反驳楚王的诬陷,又不能激怒楚王,因此在反驳时,他“避席”对,显示其庄严的态度;(2)说话时非常注意掌握分寸,寓刚于柔;(3)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义正词严而又不卑不亢地折服了楚王。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  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高缭仕(1)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曰:“高缭之事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陋(2)之人也,四维(3)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弼(4)吾过,是以逐之也。”

注释:(1)仕:旧称做官为仕。 (2)仄陋:狭窄浅薄。 (3)维:维系。引申为扶助。  (4)弼:纠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A. 盗 ( )     B. 圣人非所与( )

C. 左右谏曰( )   D. 高缭之夫子三年 ( )

2、下面句中加点的“之”与其它三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齐之习辞者也  B.吾欲辱之  C.晏子逐之  D.四维之然后能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文言句子。

(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2)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弼吾过,是以逐之也。13、综合与延伸。

4(1)甲文中“楚王笑曰”中的“笑”有什么样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看法。

(2)假如你是乙文中的高缭,听了晏子的解释后有什么想法?

1、⑴犯罪 ⑵同“嬉”,开玩笑(3)近侍,近旁的人 (4)侍奉

2、( A )

3、只是叶子很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完全不同。

(2)如今,这个人辅佐了我三年,没有纠正过我的过失,因此赶走了他

4、(1)我认为这是楚王想侮辱晏子结果却被晏子侮辱后一种自我解嘲的尴尬窘态。(2)关于为人、为官之道的一些思考(如:对人要坦诚,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包庇不是一种爱,要敢于指出别人的缺点等) ”。

阅读下列两篇文言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契其舟 ____________________ (2)兔触株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自其足____________________ (4)项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遽契因释耒而守株

B..何不试之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

C..舟已行矣,剑不行 兔走触株,折颈

D..其剑自舟中坠土墙凹凸处

3.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后来演化成了一个什么成语?这两则寓言都讽刺了一种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立即,匆忙    跑     量长短    同“僵”,僵硬

2.B

3.(1)如此的渴望得到这把宝剑,不是让人迷惑不解吗?(2)(楚人)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守株待兔。讽刺了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人。

(二)

使者往楚,还报:“奚①在海滨,为楚君牧马。”(秦)穆公曰:“孤以重币求之,楚其许我乎?”公孙枝曰:“百里奚不来矣!”穆公曰:“何故?”公孙枝曰:“楚之使奚牧马者,为不知奚之贤也。君以重币求之,是告以奚之贤也。楚知奚之贤,必自用之,肯畀②我乎?君不若以逃媵③为罪,而贱赎之,此管夷吾④所以脱身于鲁也。”穆公曰:“善。”乃使人持羖羊⑤之皮五,进于楚王,曰:“敝邑有贱臣百里奚者,逃在上国。寡人欲得而加罪,以警亡者,请以五羊皮赎归。”楚王恐失秦欢,乃使东海人囚百里奚以付⑥秦人。

选自《东周列国志》

【注释】

①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替楚王放马。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

②畀:bì 予,给与。

③媵:随嫁,诸侯嫁女时随嫁的大臣。逃媵:从随嫁队伍中逃离。

④管夷吾:管仲,字夷吾,原为公子纠辅臣,以罪人的身份从鲁国被押解回国,后被齐桓公重用。

⑤羖羊:gǔ,黑色的公羊。

⑥付:交给。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寡人欲得而加罪,以警亡者 / 马无故亡而入胡(《塞翁失马》)

B.是告以奚之贤也/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楚其许我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D.此管夷吾所以脱身于鲁也 /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此管夷吾所以脱身于鲁也。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

吾与汝毕力平险,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

使人之所欲莫胜于生 (《鱼我所欲也》)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满井游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孤以重币求之,楚其许我乎?

(2)乃使人持羖羊之皮五,进于楚王。

4.文段中百里奚的事例可以用来印证《孟子二章》中的哪句话?请结合文章谈谈秦穆公的形象特点。

1.C 

2.D

3.(1)我用丰厚的财物去索求,楚国一定能够答应我吧?

(2)于是(秦穆公)派人拿着五张羊皮,向楚王进言

4.文段事例可以用来印证《孟子二章》中的“生于忧患”;从秦穆公不惜重金求取百里奚,可见他是个求贤若渴的君主;从秦穆公认真听取公孙枝建议,最终求得百里奚,可见他是个虚心听取他人建议的人。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节选自《晏子使楚》)

[乙]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吏二缚一人 ②齐人也,

③缚者为者也 ④齐人善盗乎

2.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译文: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

4.晏子和唐睢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他们各靠什么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答:

1.到(指到尊长那里去)    坐:犯罪     曷:同“何”     固:本来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3.1)只是叶子的形状和很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完全不同。

    (2)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4.唐睢主要靠勇敢、靠威武不屈的拼命精神;晏子主要靠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 11~14题。

曹刿论战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又何.(j i ān)焉 B. 牺牲玉.(bó)

C. 下视其.(zhé) D. 望其旗.(mǐ )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小大之 ( ) ⑵遂齐师( )

⑶公问其 ( ) ⑷夫大国,难也( )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文:

⑵彼竭我盈,故克之。

译文:

14.选文第②段用了对比的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答:

11.A

12.⑴案件  ⑵追赶(追击)  ⑶原因(缘故)  ⑷推测(估计)

 13. 答案示例: 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给分点:肉食者  鄙)

⑵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给分点:竭  盈)

14.以鲁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

【2016·湖南省娄底卷】

(一)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B.惟长/堤一痕

C.是/非木柿 D.夫/大国难测也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大之(案件)B.逢暴雨(通“猝”突然)

C.公将鼓(代词、那件事 )D.可一战(介词,凭借)

12.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的有关情况,其中略写战前鲁国的政治准备。

B.“忠之属也,可以现一战”这话告诉我们:在曹刿看来,忠诚尽责的人,才可以获得民心,获得民心,是取得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

C.从写法上说,选文第一段主要记述了庄公和曹刿的对话,叙述议论都有,曹刿的“战则请从”起了结束上段,开启下文的作用。

D.选文第三段中,通过庄公问曹刿“不可”“可矣”的道理和曹刿的“盈竭之论”“大小之论”“真假之论”,揭示了曹刿的战略思想和军事见解。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大意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文: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

14.请你说说选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的远谋表理在哪些地方。

10答案:B

11答案:C

12答案:A

13(1)答案: “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13(2)答案:“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14答案:“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
(1)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2)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
(3)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
(1)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
(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解析:根据文章内容,通过分析战前、战中、战后的肉食者和曹刿的不同表现来做答)

【2016·贵州省遵义卷】

(四)四知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其贤而辟之( ) ②当郡( )

③何无知( ) ④旧长者( )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译文:

②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译文:

21.本文写了杨震的哪两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可贵品质?

答:

19.①听到②到;去③说④老朋友

20.①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给分点:“故人”“知”,反问句式)②(我要)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用这个来馈赠铪他们,不也是很优厚的吗?(给分点:“以”“遗”“厚”,省略句式)

21.拒绝下属夜怀金十斤相送,拒绝“故旧长者”提出的“为开产业”,表现出杨震淸正、廉洁、自律的可贵品质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 13-15 题。

郢 人有 遗 燕 相国 书 者 ,夜 书, 火不 明 ,因 谓持 烛 者曰 : “举 烛。 ”云 而过 书 “ 举 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注】①遗(wèi):给,送。②书:信。③过:错误,过失。

13.结合链接材料,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中画线的句子。

【链接材料】《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说”的义项有:①陈述。解说。②言论,主张, 学说。③劝说,说服。④通“悦”,喜欢,高兴。

答:

14.对郢人“过书”“举烛'”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夜晚灯光昏暗 B.一边说一边写 C.曲解了原意 D.有意讨好燕王

15.“今世学者多似此类”中“此类”指代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今世学者”持怎样的态度?

答:

13【答案】燕相看到信中“举烛”二字,很高兴。  

14【答案】B

15【答】此类指燕相曲解郢人信中“举烛”含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当时之学的人在征引、解释前贤遗言时往往凭主观臆断,把原本没有的意思勉强加上去,牵强附会,曲解原义,以误传误,穿凿附会学风的批判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