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晋平公问于祁黄羊①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②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耶?”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③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1、下面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隆中对》)
B.、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C.、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
D.、先帝不以臣卑鄙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甲乙两文都说到“用人”的问题,但两文各有不同。甲文是诸葛亮出师前给后主刘禅所提出的中肯建议,其核心是:_______ ____ _ ____________;乙文中祁黄羊举荐贤人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用原文回答)
4.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甲)文或(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1、D
2、略
3、(1)亲贤臣,远小人(2)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4本题可从选用人才、举荐人才、结交朋友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加以完整阐述即可得满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必先苦其心志( ) (2)人恒过( )
(3)曾益其所不能( ) (4)其母引刀裂其织( )
2.翻译下列句子。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3.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
什么道理?
1、(1)使……受苦 (2)犯错误
(3)通“增”,增加 (4)割断
2、(1)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2)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3、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 本文选自西汉 编订的国别体史书《 》 。
2
(1)邹忌修八尺有余( ) (2)与徐公孰美( )
3.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4.“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此句说明了什么问题?
5.齐王“纳谏”最终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取得这一效果关键在于邹忌的进谏方法独特,请问邹忌是怎样“讽”齐王的?
1、刘向 战国策
2、(1)长,这里指身高 (2)谁
3、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4、说明齐王广泛采纳意见,改正了不足,朝政清明,没有弊端。
5、(1)战胜于朝廷。(2)围绕“现身说法,设喻说理,以家庭小事类比,推出国家大事”即可。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选自《晏子春秋》)
【乙】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选自《史记·列传·管晏列传》)
注释:(1)缧绁:拘系犯人的绳子。引申为囚禁。 (2)涂:同“途”。 (3)骖:古代一车三马或四马,左右两旁的马叫骖。(4)戄然:惊惧的样子(5)诎:通“屈”,委屈。信:通“伸”,伸展,伸张。 (6)寤:同悟
1.解释句中加点的实词。
(1)吏二缚一人诣王( ) (2)圣人非所与熙也( )
(3)摄衣冠谢曰 ( ) (4) 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 )
2.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 入闺久之
B.今民生长于齐不盗 婴虽不仁,免子于厄
C.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D.所以然者何 颓然碧窈
3.翻译句子
(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2)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4.从以上两则故事中,你认为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1、(1)到 (2)同嬉,开玩笑(3)道歉 (4) 这
2、B
3、(1)难道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盗吗?
(2)了解我却(待我)无礼,还不如在拘禁之中 。
4、善于辞令 能言善辩 知错就改(尊贤礼士,闻过则改)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肉食者鄙( ) ②故患有所不辟也( )
2.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甲】文中最能体现曹刿政治远见的一句话是“ ”;【乙】文中集中体现作者生死观的一句话是“ ”。
4.曹刿一介布衣,本可在家过着舒适悠闲的生活,他为什么选择帮助鲁庄公抗击齐国的入侵?请结合孟子的观点谈谈你如何看待他这种选择。
1 ① 鄙陋,目光短浅 ②通“避”,躲避
2①祭祀用的各种祭品(牲畜、玉器、丝绸等等),我不敢虚夸(虚报、以少报多),一定要对神说实话。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不只是贤德的人(有道德的人)有这样的思想,人人都有,贤德的人不轻易丧失罢了。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二者不可兼的,舍生而取义者也。
4孟子强调人应该“舍生取义“,选择标准是“义”,而不是“利”。曹刿一介布衣过着悠闲舒适的生活,但这只是个人的私利,于国家的安危,百姓的免遭涂炭的利益没有好处。在国家受到侵略之时,曹刿挺身而出,运用智慧和谋略助国家战胜强敌,保国家和黎民安全,这是站在国家大义上的行为。因此曹刿的选择符合孟子的选择标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高祖还归,过沛①,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②,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③,复④其民,世世无有所与。”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驩⑤,道旧故为笑乐。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高祖曰:“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乃去。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⑥。高祖复留止,张饮三日。沛父兄皆顿首曰:“沛幸得复,丰⑦未复,唯陛下哀怜之。”高祖曰:“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吾特为其以雍齿⑧故反我为魏。”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
【注】①沛:沛县。②筑:筑琴。③汤沐邑:指国君、皇后、公主等受封者收取赋税的私邑。④复:免除赋税徭役。⑤驩:同欢。⑥ 献:敬献牛、酒等礼物。⑦丰:丰县⑧雍齿: 原是刘邦部将,后反叛刘邦,被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悉召故人( ) ②酒酣,高祖击筑( )
③吾虽都关中( ) ④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 )
2.下列句中的“之”与其他三句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唯陛下哀怜之 B.、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C.、楚王闻之 D.、吾欲辱之
3.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高祖这次回乡经过沛县,召集亲朋故旧一起纵情喝酒,还作歌让沛县的儿童学唱。
B.高祖免除了沛县的赋税徭役,并答应他们世世代代不必纳税服役。
C.因为沛县的百姓很多,高祖的父亲和兄长不能招待他们,所以高祖离开了沛县。
D.因为雍齿帮助魏王反叛刘邦,而丰县人也帮助雍齿,所以刘邦一开始不愿意免除丰县的赋税。
4.翻译下列句子。
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
1.①全,都 ②喝酒喝得尽心 ③建都 ④只,不过(或答“只”、“仅仅”)
2.B
4十多天后,高祖要离开了,沛县父老坚决挽留高祖。
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1、解释下列“之”的不同含义。
楚王闻之: ;吾欲辱之:
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谓左右曰,古义 ;今义 。
3、翻译: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1、楚王闻之:指晏子使楚这件事 吾欲辱之:指晏子
2、古义:侍从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附近;两旁
3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
文言文阅读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日:“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加点的字。
①齐之习辞者也( )②何坐( ) ③非所与熙( )④寡人反取病焉( )
2.翻译句子。
①齐人固善盗乎?
②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③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3.请根据选文,概括相关情节并依次填入A.、B.两处。
A. --- 楚王当堂羞辱 --- B. ---楚王自取其辱
4.有人说楚王的羞辱是针对晏子,也有人说是针对齐国的。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5.文章展示了高度的语言艺术。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晏子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①熟练 ②犯罪 ③同“嬉”,开玩笑 ④辱
2.①齐国人原本就是好偷东西的吗?②(它们)仅仅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一样。③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
3.A.楚王密谋策划 B.晏子巧妙回击
4.针对晏子,“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或针对齐国,晏子是齐国的使者,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齐人固善盗乎”,诬楚王密谋策划齐人为盗来侮辱晏子。
5.(1)晏子既要反驳楚王的诬陷,又不能激怒楚王,因此在反驳时,他“避席”对,显示其庄严的态度;(2)说话时非常注意掌握分寸,寓刚于柔;(3)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义正词严而又不卑不亢地折服了楚王。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 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高缭仕(1)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曰:“高缭之事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陋(2)之人也,四维(3)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弼(4)吾过,是以逐之也。”
注释:(1)仕:旧称做官为仕。 (2)仄陋:狭窄浅薄。 (3)维:维系。引申为扶助。 (4)弼:纠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A. 坐盗 ( ) B. 圣人非所与熙 ( )
C. 左右谏曰( ) D. 高缭之事夫子三年 ( )
2、下面句中加点的“之”与其它三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齐之习辞者也 B.吾欲辱之 C.晏子逐之 D.四维之然后能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文言句子。
(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2)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弼吾过,是以逐之也。13、综合与延伸。
4(1)甲文中“楚王笑曰”中的“笑”有什么样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看法。
(2)假如你是乙文中的高缭,听了晏子的解释后有什么想法?
1、⑴犯罪 ⑵同“嬉”,开玩笑(3)近侍,近旁的人 (4)侍奉
2、( A )
3、只是叶子很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完全不同。
(2)如今,这个人辅佐了我三年,没有纠正过我的过失,因此赶走了他
4、(1)我认为这是楚王想侮辱晏子结果却被晏子侮辱后一种自我解嘲的尴尬窘态。(2)关于为人、为官之道的一些思考(如:对人要坦诚,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包庇不是一种爱,要敢于指出别人的缺点等) ”。
阅读下列两篇文言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遽契其舟 ____________________ (2)兔走触株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自度其足____________________ (4)项为之强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遽契其舟 因释其耒而守株
B..何不试之以足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C..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D..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于土墙凹凸处
3.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后来演化成了一个什么成语?这两则寓言都讽刺了一种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立即,匆忙 跑 量长短 同“僵”,僵硬
2.B
3.(1)如此的渴望得到这把宝剑,不是让人迷惑不解吗?(2)(楚人)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守株待兔。讽刺了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人。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