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论弓矢
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动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太守自谓也
B.自谓无以加/万钟于我何加焉
C.皆非良材/良多趣味
D. 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寻向所志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朕 问 其 故 工 曰 木 心 不 直 则 脉 理 皆 邪
3.唐太宗说:“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识之犹未能尽”指的是 什么?请从这段话评价唐太宗的为政。
1. D
2. 朕 问 其 故 /工 曰/ 木 心 不 直 /则 脉 理 皆 邪
3. 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这段话说明唐太宗不但能正视自己的不足,而且善于触类旁通,从自己的不足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以此来改进自己的执政手段,这样他治天下可以说“虽不中,亦不远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秦王怫然怒( ) (2)长跪而谢之( )
(3)徒以有先生也( ) (4)天下缟素( )
2.翻译下列句子。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3.选文最后一段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原因是什么?对表现唐雎有何作用?
4.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请列举一位,并用一两句话概述他的主要外交事迹。
1.(1)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 (2)长跪而谢之(认错,道歉)
(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4)天下缟素(穿戴孝服)
2.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秦王说:“平民发怒,也只不过是脱掉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3.原因是秦王怕出现“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的局面,侧面衬托了唐雎有勇有谋、胆识过人、忠心爱国的优秀品质。
4.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请列举一位,并用一两句话概述他的主要外交事迹。
示例一: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示例二: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示例三: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为天下唱 。 (2)楚人怜之 。
(3)置人所罾鱼腹中 。 (4)扶苏以数谏故
(5)今或闻无罪 (6)今亡亦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等死,死国可乎?
(2)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3.为了“威众”,陈胜、吴广做了哪两件事情?
4.起义能顺利进行,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陈胜的才能。他有哪几个方面的才能?请简要作答。
1.(1)为天下唱通“倡”,首发。 (2)楚人怜之爱戴。
(3)置人所罾鱼腹中用网捕。 (4)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5)今或闻无罪有的人 (6)今亡亦死逃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2)即使仅能免于斩刑,然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会死去六七个(或:但是戍守边塞的人有十分之六七会死)。
3.丹书鱼腹,篝火狐鸣。
4.可以从如下方面回答:有敏锐的洞察力;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有非凡的宣传鼓动才能;做事考虑周密,有计划等。
(2014,泉州)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去后乃至 乃不知有汉
B.下车引之 肉食者谋之
C.惟长堤一痕 惟吾德馨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1)尊君在不 不:同“否”,吗
(2)元方入门不顾 顾:回头看
(3)客此 客:客居(寓居)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4.友人、“亭中二人”都具有直率诚恳的性格特点,请结合相关内容分别简析。
1. C
2(1)尊君在不 不:同“否”,吗
(2)元方入门不顾 顾:回头看
(3)客此 客:客居(寓居)
3.(1)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走了。
(2)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4.示例:友人因太丘“舍去”,当即生气怒骂,心直口快;但经元方辩驳后,他惭愧并“引之”示好,个性率真,态度诚恳。“亭中二人”与“我”萍水相逢,当即视同知己,“大喜”,拉余“同饮”,率真恳切,溢于言表。
阅读古文《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结合文章,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请广于君 (2)故不错意也
(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4)秦王色挠
2、下列各项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B.天下缟素 吴广素爱人
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受任于败军之际
D.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3、翻译下列句子
(1)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4、请列举两位我国历史上“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他们的主要
事迹。
5、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6唐雎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例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1)扩充 (2)通“措”,放置 (3)交换 (4)屈服
2.D
3.(1)即使这样,但是从先王那里接受来的封地,愿终生守护它,不敢交换!
(2)平民生气,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4.示例: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保全了自己和齐国的尊严。
蔺相如。不负赵王所托,以勇气和胆识智斗秦王,保住了和氏璧。
5.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吞并安陵。
6.在三人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的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赵师数困于秦。赵王思复得①廉颇②,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③之。廉颇见使者,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使 者还报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④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注释】 ①复得:再起用。②廉颇:赵国的大将。③毁:诽谤,说坏话。④矢:通“屎”。
1. 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顷之/三遗矢矣 B.顷之三遗/矢矣
C.顷之三遗矢/矣 D.顷之三/遗矢矣
2. 解释文中的词语。
(1)遂( ) (2)顷之 ( )
3.请把“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从文中哪几句话可以看出廉颇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5.联系全文,说说选文中的赵王是个什么样的国君?
1.A
2.(1):遂:于是 就 (2)顷之 不久 一会儿
3.赵王派出使者观察廉颇还能用否?
4.廉颇见使者,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5. 是一个只听信一面之词,昏庸无能的国君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②,迨③能倍④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死后被封为“温国公”,故称司马温公。②下帷绝编:分别指董仲舒和孔子对于学习态度的两个典故。③迨:等到。④倍:“倍”通“背”。
1.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两处停顿。
咏 其 文 思 其 义 所 得 多 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3.读了这则故事,谈谈你所受到的启发。(不少于两条)
1.咏其文/ 思其义/所得多矣
2.司马温公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3.示例:①要精益求精,要学就学好,不半途而废,要刻苦勤奋。②我明白了读书的好方法,那就是:“书不可不成诵”、要“咏其文、思其义”。③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水平差要多努力。④要学会利用时间,不错过任何学习的机会,不浪费时间。
东坡治水
(东坡)自密①徙徐②,是岁,河决曹村,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③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④,吾侪⑤小人效命之秋⑥也。”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⑦持畚锸⑧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⑨。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注释】①密:指密州;②徐:指徐州;③屦(jù):指粗布鞋; ④涂潦:洪水;⑤侪(chái):辈、类;⑥秋:时候;⑦跣(xiǎn):赤脚;⑧锸(chā):锹;⑨三板:古代筑墙、坟所用的板,每块高二尺,三板为六尺。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是岁,河决曹村( ) (2)民心乃安( )
(3)河势益暴( ) (4)卒完城以闻(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B.然雨日夜不止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C.增筑故城,为木岸 王曰,何为来也
D.使官吏分堵而守 执策而临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
(2)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治水必躬亲》)
(3)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东坡在治水中的表现。
1(1)这 (2)才 (3)更加 (4)终于
2.D
3.(1)苏轼在城墙上搭建房子(或住在城墙上),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2)(3)略
4.①表达与民同守的决心,驱使富民回城。②调动城中军士一起治水。③住在城上,过家门而不入。④请求增调夫役,在老城增建木岸,以防洪水再来。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晋平公问于祁黄羊①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②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耶?”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③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1、下面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隆中对》)
B.、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C.、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
D.、先帝不以臣卑鄙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甲乙两文都说到“用人”的问题,但两文各有不同。甲文是诸葛亮出师前给后主刘禅所提出的中肯建议,其核心是:_______ ____ _ ____________;乙文中祁黄羊举荐贤人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用原文回答)
4.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甲)文或(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1、D
2、略
3、(1)亲贤臣,远小人(2)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4本题可从选用人才、举荐人才、结交朋友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加以完整阐述即可得满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必先苦其心志( ) (2)人恒过( )
(3)曾益其所不能( ) (4)其母引刀裂其织( )
2.翻译下列句子。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3.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
什么道理?
1、(1)使……受苦 (2)犯错误
(3)通“增”,增加 (4)割断
2、(1)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2)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3、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