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①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呼尔而与之( ) (2)今宫室之美为之( )

(3)所以动心忍性( ) (4)困于心,于虑( )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

(2)

4.选自《孟子》的两则文段,骈散结合,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甲文第一段告诉我们:对于人来说,生死固为重要,但 更重要。乙文第一段则讲明了 的道理。

5.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当面对诸如“生”与“义”.“忧患”与“安乐”的选择时,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1.D

2.(1)盛气凌人喊叫的样子 (2)为了(3)用这些来……(4)阻塞,不顺畅

3.(1)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人的本性。(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知道忧患使人们谋求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就会让人萎靡死亡(关键词:是、已、本心、然后、生、死)

4.人的尊严(骨气)  逆境造就人才

5.示例:怒失“本心”应该做到: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保持人的本性,去恶扬善,勤俭节约,居安思危。(2分)如当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们要挺身而出,捍卫正义。

阅读《爱莲说》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第1 -4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可爱者甚 蕃:

②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亵:

③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作: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

A.征于色,发于声,后喻。B.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C.学时习之。D.望之蔚然深秀者,琅琊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两文都涉及"环境",其用意有什么不同?

1.①拉开        ②纵横交错的样子。

2.D(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

1.①多。②亲近而不庄重。 ③有所作为。

2.B(B 与例句表转折,"却"。 A.表顺接关系。C.表递进关系"而且"。D.表并列"又"。)

3.用(这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尚未具备的才干。

4.《爱莲说》写莲花生长的环境突出莲"出淤泥而不染"。从而表明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过列举六个历史人物在艰苦环境中成就事业的事例,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说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

B.故天将降大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

C.入则无法家士(拂:通“弼”,辅佐)

D.人恒然后能改(过:过去)

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心志 行拂乱所为

B.困于心衡于虑后作 出淤泥不染

C.舜发于畎亩中 宋何罪

D.故天将降大任是人也 贤材人远矣

3.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第二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5.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因为现在中国的国力强大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这篇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1.D(过:犯错误)

2.A(A项“其”:都是代词,都指代“将接受大任的人”

B项“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C项“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不译,宾语前置标志

D项“于”:介词,“给”;介词,表比较,“比”)

3.C(应该是先正面论证后反面论证)

4.①(通过这些)来使他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关键词:“所以”译为“用(通过)……来”;“动””忍”,使动用法。)

②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关键词:然:这样;后:以后,之后。)

5.不同意。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国力强大,繁荣富强,令世人瞩目,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停滞不前,而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牢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积极进取。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永远繁荣富强,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意修改歌词的不给分)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5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①,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茸,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②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③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④,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归有光《项脊轩志》)

[注释]①漉:漏下。②垣墙:筑围墙。③冥:静悄悄。④三五之夜:每月十五日夜晚。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有仙则( ) (2)无案牍之形( )

(3)每移( ) (4)以南日( )

2.下面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小鸟时来啄 不饱,力不足

B.可容一人 无何

C.可以调琴 吴玠服飞

D.室始洞兀坐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余稍为修茸,使不上漏。

4.根据要求填空。

内容上,甲、乙两文同样描写居室环境,甲文以“ ”绘陋室幽雅,乙文用“ ”写居室清静;写法上,两文都采用 的手法。

5.对于甲、乙两文作者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谈谈。

1.(1)出名;著名  (2)使……劳累  (3)桌子  (4)挡、挡住

2 .D

3.(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我稍作修理,让它不能从上面漏土漏雨。

4.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②庭阶寂寂(或:万籁有声);③对比

5.示例①:我很欣赏文中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生活中人们往往面临种种__,只要能像作者那样保持淡泊的心境,就一定能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

    示例②:我不赞成文中作者的人生态度。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哪来的精神享受?何况,人生在世,就应该轰轰烈烈创造一番事业,为社会做贡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乐广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顿愈。

(选自《晋书》)

【注】①久阔:久别 ②河南:郡名,乐广担任河南尹。③听事:官府办公的地方。④角:角弓,用牛角装饰的弓。 ⑤沉疴(chén kē):久治不愈的病。

1.解释加点词。

(1)乐广有亲客( ) (2)广杯中蛇即角影也( )

(3)漆画作 ( ) (4)广乃告其所以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3.“客”久病不愈的原因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

1.(1)曾经   (2)意料。想   (3)像蛇一样    (4)的原因

2.看见杯中有条小蛇,心里十分厌恶它,喝完后就生病了。

3.告诉人们不要再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前就疑神疑鬼,胡乱猜测,庸人自扰。(或:凡事应多做调查研究,千万不能见到一点形迹就疑神疑鬼。)(意思对即可)

阅读《愚公移山》一文,完成1-5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年九十( )

(2)吾与汝毕力平( )

(3)汝之不( )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于 告之帝 皆以美徐公

B.而 山不加增 默识之

C.以 残年余力 不物喜,不以已悲

D.之 虽我死,有子有焉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3、下列文字常识论述不正确的一组是( )

A.《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B.《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也叫《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

C.《孟子》是孟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D.《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4、翻译。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愚公移山得到支持的根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将要、快要。     (2)这里指险峻的大山

(3)通“慧”,聪明    (4)用簸箕和土筐装土石。

2、D              

3、C

4、(1)凭你的(现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平,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2)你的心(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5、示例:众人“杂然相许”  并纷纷献计献策,表明他们是坚决支持愚公移山的;此外,邻人刚刚七、八岁的孩子也跑来帮忙,说明愚公移山之举深得人心。

阅读《最苦与最乐》选段,完成1-5题。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1、选择。“无入而不自得”在文段中最正确的意思是:( )

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B.没有进去,就什么都得不到。

C.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奥妙。

D.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2、选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段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尾处“这种作用”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论证论点的方法有: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请任选一种举例加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自己的感受,谈一谈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尽”字无写扣分

3、尽责任所产生的效果

4、答案略

5、(答案新颖独到,不求一致)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朝衣冠( ) ②宫妇左右莫不王( )

③客之我者( )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邹忌八尺有余 ②乃重岳阳楼

B.①时时而进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

C.①臣知不如徐公美 ②此危急存亡之秋也

D.①王之甚矣 ②重岩叠嶂,隐天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文章第一自然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沾沾自喜,而是从中悟出 的道理。第二自然段写邹忌以 方法委婉进谏。第三自然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穿戴(2)偏爱 (3)认为……美

2.C

3.(1)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面刺”,“当面指责”,1分;整体流畅1分) (2)满一年以后,即使(就是)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或:一年以后,即使(就是)是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4.直言不易(真话不易) 设喻说理(或类比说理)

5.示例1: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能够冷静对待别人不切实际的赞誉等。示例2: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知错能改,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2)徐喷以烟 (3)鞭数十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使之冲烟飞鸣(但是)B.余常土墙凹凸处(在)

C.丛草为林(把)D.舌一吐而二虫尽所吞(被)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4.作者小时候把烟和蚊子想像成云、鹤,可见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1.(1)观察   (2)慢慢地   (3)打(鞭打)

2.A

3.果然像鹤在云端鸣叫,为这一景象感到非常愉快。(意思符合即可)

4.富有情趣(可爱),充满想像力。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毋为刻急也。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玩具,不过一时片刻便折拉而死。上帝亦心心爱念,吾辈竟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万物将何所托命乎?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飧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

【注释】①刻急:苛刻严峻。②上帝:老天。③犹子:兄弟之子。④家人:仆人。⑤飧(sūn):熟食品。⑥无可如何:无可奈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务忠厚

(2)而必屈物之性以吾性乎

(3)若吾儿坐好物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意思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岂有不爱理B.驱其残忍

C.醉翁意不在酒D.辍耕垄上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

4.文中作者希望弟弟把儿子教育成怎样的人?

1.(1)让、使    (2)适合    (3)吃

2.D

3.他们的父母看见了,很怜悯他们,但又无可奈何,呼叫他们让他们离开,难道没有割心挖肉(的痛苦)吗?

4.忠厚(善良),充满爱心(有平等思想)(意思符合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