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越王句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

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②焦思:焦虑思考。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作:___________

②人恒然后能改 过:___________

③乃身焦思 苦:___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译文:

②女忘稽之耻邪?

译文:

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

4.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答:

1.①奋起,指有所作为 ②犯错误 ③使……痛苦

2.①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②你忘记了在吴国(会稽)所受的耻辱了吗?

3.(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

4.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现实意义围绕“物质生活优越了,仍需要具有忧患意识”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出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子?’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贵义》)

注释:①今:如果。 ②为:愿意。 ③争:争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故患有所不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必不。何故? (4)必不为,何?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在选文中的意思。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万事莫贵于义也。

3.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万事莫贵于义”;甲文则用________论证_____________观点。

(2)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与乙文中_________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1.(1)通“避”,躲避。(2)假如,假使(3)愿意(4)原因 

2.(1)不是只有贤明的人才有这样的向善之心。  (2)任何事都比不上“义”重要。

3.舍鱼而取熊掌;舍生取义;万事莫贵于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射杀之。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史记·李将军列传》)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复更射之 因:因此

B.自射之 尝:曾经

C.广亦射杀之 竟:终于

D.莫能广 及:比得上

2.下列句中加点的“为”与例句中的“为”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射猛兽亦所伤云

A.宫室之美 B.行拂乱其所

C.茅屋秋风所破歌 D.古之军也

3.下列对李广的评价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李广威名远播,令匈奴人不敢随意侵犯。

B.李广善射,是他多年勤学苦练的结果。

C.李广廉洁,赏赐均分给部下,没有家产。

D.李广爱兵如子,水和食物让士兵先饮先吃。

4.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

(2)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1.A(于是)

2.C(被。A为了;B行为;D治理)

3.B(此文本没有提到勤学苦练。)

4.(1)李广身材高大,两臂如猿,他善于射箭也是天赋。

(2)李广射箭的方法是,看见敌人逼近,如果不在数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射。只要一发射,敌人立即随弓弦之声倒地。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4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治驼

昔有医人,能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鸣诸官。医人日:“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凄神骨( ) ②其境过清( ) ③能能治背驼( )

吾治( ) ⑤可朝治而夕如( )⑥其子欲鸣官( )

⑦我治驼( ) ⑧管人直( )

2.翻译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重在写景,请说出景后之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重在记事,请写出事中之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使……寒冷   ②因为    ③ 介绍    ④请   ⑤ 箭   ⑥ 之于   ⑦ 职业     ⑧ 只

2.①(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水两岸的形势犬牙交错,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②(医人)将一片板放在地上,让驼者卧在上面;又将另一片板压在驼者身上,接着就在上面跳踏。

3.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

4.一、办事如果只讲主观动机,不管客观效果,那就只能把事情办糟。

   二、光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必须要辅之以科学有效的措施。

   三、一定要分清轻重,不能本末倒置(任一条即可)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和《游白水[1]》比较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2]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3],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4],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2] 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3]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4]馀甘:即橄榄。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划一处)

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2.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影颓然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下面各项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浴汤池 ②三顾臣草庐之中

B.①引喻失义,塞忠谏之路也 ②投

C.①循山东 ②戍死者故十六七

D.①不得所止 ②如土石何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5.甲、乙两文都是苏轼的写景文,但表达感情却不同,请你说说甲乙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2.顾:回头看       但;只

3.A

4.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5.甲、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或者表现了东坡老人随遇而安、游兴不减的情感。)

评分意见:主要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文后1-4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方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标一处)

①前 人 之 述 备 矣。  ②然 则 何 时 而 乐 耶?

2.根据你的积累,请写出文中的“前人”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个完整诗句。

                            

3.根据你对文章中加线词语的理解,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去怀乡 国:        ②亦忧,退亦忧  进        

 ③宠辱忘 偕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答: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答:                                    

5.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

答:                                    

1.①前人之述/备矣。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2.示例一: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示例 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3.①离开②指在朝廷做官③一起④归依        

4.略           

5.意在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4题

文言文阅读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舍生取义 (2)由是则生 (3)可以

2.翻译下列句子。

(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3.用原文填空。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是因为:

(2)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

4.相关内容链接:阅读下面一段话,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前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因贪污巨额财产被枪决;某大学学生马加爵为泄私愤杀死自己同学而遭通缉;某明星参加义演假唱……

1.(1)表示并列(2)通过这种途径(3)通“避”,躲避。

2.(1)想得到的有超过生命的,所以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2)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命的什么手段不可以采用呢?

3.(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2)舍生而取义者也

4.联系本文的要旨简要分析,泛泛而谈最多得分。

文言文阅读

(甲)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万钟于我何加焉( ) (2)为身死而不受( )

(3)孔子不受( ) (4)景公未之行赐之廪丘( )

2.请选择与“吾闻君子当功受禄”中“以”意义相同的一项( )

A.投骨B.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

C.塞忠谏之路也D.不物喜,不以己悲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甲)中的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段(甲)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以上两则短文中,你能看出中国古代先贤具有哪些高贵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有什么益处   同“向”,从前    推辞    连词表转折,却

2.B

3.这也不可以停止不干了吗?这就叫失去了他本来的思想。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

5.对比论证法    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6.清廉自律、洁身自好、  “无功不受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

昔有大长者子,共诸商人入海采宝。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矶激之处,当如是捉,如是正,如是住。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众人闻之,深信其语。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时长者子即代处。至漩洑洄流之中,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举船商人没水而死。

(节选自《百喻经》)

【注释】①捉船:掌船,驾船。②漩洑(fú):旋涡。③矶:露出水面的大石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过然后能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知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能前进至于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行乱其所为 人则无法家

B.众人言 深信其

C.既拿漩状洄流之中

D.傅说于版筑之间 船商人没水而死

3.【甲】文中论证的道理是________(用文中词句回答),其现代汉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4.你从【乙】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1.(1)通“增”,增加   (2)常常    (3)全    (4)处所或地方

2.C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为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4.提示:①理论应联系实际,要学以致用。或既要重知识,又要重能力。

         ②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做任何事情千万不能盲从,不能轻信。(能扣住其中一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贷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

【乙】

(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选贤能 ( ) (2)故人不独其亲( )

(3)是不能也( ) (4)故王之不( )

2.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乙】段中摘出与【甲】文“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思相同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通“举”,推举  (2) 以……为亲  (3)确实  真的  (4)称王

2.(1)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2)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付不了。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有三条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