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寓言二则》,回答文后问题。

(一)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二)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下列句中加黑字。

(1)先自其足( ) (2)归取之( )

(3)遽其舟 ( ) (4)吾剑之所从坠( )

2.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何不试以足?

A.反归取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

C.项为强D.至

3.翻译文句。

(1)宁信度,无自信也。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4.请你为两则寓言分别添上标题。《 》《

5.这二则寓言的内容不同,但讽刺的人物相同,请你写出文中的郑人和楚人的共同点,并说说你从他们身上应该吸取哪些教训。

共同点

教训

1.量长短      同返,返回      雕刻      指示代词,这儿    

2.D

3.1)宁可相信尺码,也不愿相信自己的脚。

2)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4.郑人买履     刻舟求剑

5.1)做事迷信教条,不能根据事物的变化而改变行动。2)略(意对即可)

阅读课内文言文,回答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出师表》)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l)先帝不以臣卑鄙 (2)自枉屈:

(3)恐托付不 (4)以其咎: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三臣于草庐之中 ②元方入门不

B.①伤先帝之明 ②不物喜

C.①若无兴德言 ②辍耕垄上

D.①表涕零 ②执策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l)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译文: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译文:

4.从作者回忆的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三件往事中,我们可以体会诸葛亮怎样的情感?

答:

1.(l)身份低微,见识短浅,(2)降低身份,(3)奏效,实现,(4)表明,显扬。(意思对即给分)

2.D(A.中的两个“顾”字的意思分别为“拜访”,“看、回头看”。B.中两个“以”的意思分别为“以致”,“因为”。C.中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第二个“之”是动词“去、往”。D.中两个“临”字的意思都是“面对、当着”。)

3.(1 )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时候奉行使命。

(2)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重点词语翻译准确,句子翻译通顺即可)

4.诸葛亮是一位知恩图报、忠诚坚贞、尽心尽职的贤臣。(?)或:报先帝忠陛下

阅读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

曾子不受赐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西汉·刘向《说苑·立节》)

【注释】①曾子:名参,孔子的学生。②邑:国君封赏的土地。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l)曾子敝衣以耕: (2)纵子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这个句子。(2分)

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译文:

3.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答:

1.(1)这里指穿(名词作动词)(2)赏赐。

2.先生这又不是您向别人要求的,是别人主动献给您的,为什么不接受呢?

3.为人处世要廉洁自律,不要轻易接受别人的赐予,否则就可能会受制于人,不能坚持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言之成理即可)

读下面的选文,完成文后的问题。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也。”挺剑而起。

1.请选出对文中加点词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怫然:盛怒盼掸子B.尝:曾经

C.休:不吉祥D.是:这样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3.唐雌与秦王的对话,表现了唐雎怎样的性格?

1.C

2.平民发怒,不过是摘了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大意对即可。

3.沉着、睿智、不畏强暴。

阅读下面一段课外文言文,回答(1)一(3)题。

信陵君(中国战国时代魏国人,是魏昭王的儿子)杀晋鄙(人名),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目:“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凌君曰:“无忌谨受教。

(1)请选出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

A.赵国 民殷国富而不知

B.唐雎信陵君日 予菊,花之隐逸者也

C.然见赵王 吴广素爱人,士多为用者

D.愿君忘之也 愿陛下亲信之

(2)请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3)这则选文中,唐雎告诉信陵君一个什么道理?

(1)D

(2)我对别人有恩德,不能不忘。( 或我对别人有恩德,不能记在心上。)

(3)一个人做了好事切不可居功自傲。或于人有恩德的事不应放在心上。大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回答1—4题。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选自《孟子》

注释:攘:偷。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1)人恒: (2)告之曰:

2.选出与“是非君子之道”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

A.处处志B.何陋有C.公将鼓D.臣妻私臣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4.甲乙两文各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1.(1)犯过失,犯过错

(2)有人

2.D

3.(1)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2)请允许减少一些,一个月偷一只,等待明年,然后就停止了

4. [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文:知道有错,就应该立刻改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宣,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先公四岁而孤①,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获画地②,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闻里士人家借而读之③,或因而抄录④。抄录完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注释:①先公:先祖,指欧阳修。先,旧时称已死的人为先,多用于尊长。孤:幼年失父为孤。②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获:读dí,芦苇。③闾里:乡里。闾,读lǚ。④或:有的。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每借于藏书之家__________________(2)获有所闻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无从致书观 太夫人获画地

B.益慕圣贤道 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

C.遇其叱咄 因而抄录

D.家无书读 就闾里士人家借读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甲文中“人多以书假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乙文中欧阳修的成才,除了他自身的努力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这个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借  ②最终   

2.C   

3.(1)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2)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4.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答“太夫人以教画地,教以书宇。多涌古人篇章,使学为诗”也可得分)

5.一个人要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就应该:①刻苦勤奋  ②博览群书  ③虚心请教。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狠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叉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狠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xū,突然)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蚤(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天刚亮)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遭遇)之,是可笑也。

1.甲、乙两文都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作者为_____________。

2.解释加点的词。

①其一坐于前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又从之___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中的狼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两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聊斋志异》  蒲松龄

2.①像狗一样。②跑。

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②远远的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一个吊死在树上的人,于是感到非常害怕。

4.相同:贪婪。不同:甲文中的狼狡猾,乙文中的狼愚蠢。

5.言之有理即可。示例:面对困难,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要懂得借助外在条件,变被动为主动。(根据实际酌情赋分)。

阅读下文,回答1—6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逄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j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目,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阡陌交通:__________ (2)便要还家:___________

(3)屋舍俨然:___________ (4)鸡犬相闻: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5.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6.陶渊明生活存政治__、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交错相通 (2)通“邀”,邀请(3)整齐的样子    (4)相互听到

2.(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3.第一问:渔人的行踪。

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4.(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5.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

6.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本文选自我国__________时期史学名著《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弗敢也( ) ②小信未( )

③小大之( ) ④齐师败绩( )

3.关于“何心战”,庄公提出了三个迎战的条件,曹刿分别作了评价。曹刿的评价中蕴含着什么样的思想?

4.从战前、战时、战后曹刿与庄公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5.与乡人表现出的对“肉食者”及国事的冷漠不同,曹刿表现出的是对“肉食者”的不信任和对国策的积极参与,在他看来,执政的“肉食者”“鄙”,不能“远谋”。读完本文后,你认同曹刿的看法么?试作简要分析。

1.春秋,《左传》

2.① 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② 为人所信服  ③ 案件  ④ 大败

3.示例:曹刿是以人民的利益作为衡量标准的。庄公倚赖近臣,迷信神明都无济于事。曹刿认为取信于民,得到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的真正的支持,才能赢得战争。(学生只要围绕“取信于民”进行分析思考和回答,思路清晰,语言流畅,意思完整即可得分)

4.示例:曹刿是一个深谋远虑、以国事为重,善于把握战机,审慎冷静的人,他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富于战略头脑和战术思想。(结合文意,回答具体完整即可分)

5.示例:文中为尊者讳,虽然没有明说当时的国君鲁庄公目光短钱,但是从他战前、战后与曹刿的对话及战时的指挥中都能看出他在政治上的无能和军事上的无知。曹刿可谓既知己又知彼,所以才有了最终的胜利。(学生可具体结合事例分析,也可概括分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