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5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用“/”给文中外划波浪线句子断句
间 有 意 欲 起 而 乱 书 围 之 如 积 槁 枝。
2.解释加点的词语。
有仙则名( ) (2)妻子不觌( )
3.翻译文中划横线句子。
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原文句子填空。
甲乙两文中都写到主人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自评“ , 。”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 ”。
5.从上文可看出甲乙两文的主人在性格上有什么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间 有 意 欲 起/而 乱 书 围 之/ 如 积 槁 枝
2.出名(著名) 妻子和儿女(子女)
3.(陆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窝吗!”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信乎其似巢也
5.都热爱自己的陋室,品德高尚,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答到其中两点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误认
卓茂尝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日:“子亡马几何时矣?”对日:“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必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将去,顾而谓日:“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丞相府归马。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幸至丞相府归我
(2)子亡马几何时矣
2.翻译下列句子
必知非是,解以与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卓茂问“子亡马几何时矣”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件小事表现了卓茂_____________的品质,表现了马主_________________
1.(1)归还(2)丢失
2.心里知道这马不是那人的,但还是解下马给他.
3.核实一下自己的马是否是那人丢的马
4.宽厚忍让,有仁德;知错就改,有诚信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是____代____。文章采用了_____的写法。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有仙则名( ) (2)斯是陋室( )
(3)谈笑有鸿儒( ) (4)无丝竹之乱耳( )
3.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斯是陋室天将降大任于是人B.无案牍之劳形送社少府之任蜀州
C.有龙则灵学而不思则罔D.可以调素琴 皆以美于徐公
4.翻译下列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云: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引述典型例子,谈谈你对“惟吾德馨”一句的理解和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和节操和__________的生活情趣。
7.本文写的是作者自己的陋室为什么还要提及“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唐 刘禹锡 托物言志
2.(l)出名 (2)这 (3)学识渊博的人 (4)奏乐的声音
3.C
4.(1)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2)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3)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5.略
6.高洁傲岸 安贫乐道
7.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作者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
阅读《隆中对》(节选),回答问题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挟 天 子 而 令 诸 侯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①利: ②殷:
3.翻译下面的句子。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译:
4.选文中诸葛亮从哪三个方面进行对策?请概括。
5.选文中诸葛亮强调了什么问题?
6.选文体现了诸葛亮怎样的特点?
1.挟天子/而令诸侯。
2.①物质;②兴旺富裕
3.百姓们谁敢不用竹篮子装着饭食用壶背着酒水来迎接您呢!
4.①分析曹、孙两大集团的状况,分清敌友。②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作为霸业的基础。③归纳策略要点并指出光明前景。
5.人谋的重要性。
6.示例:有政治头脑、有见识、有雄才大略等。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东坡还宅
建中靖国元年,东坡自儋北归,卜居阳羡。阳羡士大夫犹畏而不敢与之游。独士人邵民瞻,从学于坡。坡亦喜其人,时时相与杖策,过长桥,访山水为乐。邵为坡买一宅,为缗①五百,坡倾囊仅能偿之。卜吉②入新第,既得日矣。夜与邵步月,偶至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坡徙倚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坡,泣自若。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遂举以售诸人。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所以泣也。”坡亦为之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坡因再三慰抚,徐谓之曰:“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直。坡自是遂回毗陵,不复买宅,而借顾塘桥孙氏居暂憩焉。
①缗:穿铜钱的绳子,此处指成串的铜钱。②卜吉:占卜、挑选吉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不敢与之游 (2)徐谓之曰
(3)此吾所以泣也 (4)竟不索其直
2.下列句中的“之”与“妪之故居”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敢与之游B.天子之怒C.何陋之有D.益慕圣贤之道
3.翻译下列句子
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直。
4.从本文看,你认为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1.①游:交往 ② 徐:缓缓、慢慢 ③所以:……的原因 ④直:通值
2.D
3.叫来老妇的儿子,让他第二天迎接母亲搬回旧居去,最后也没有索要房钱。
4.处事是非分明、旷达与悲悯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题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②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④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⑴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⑵夙夜忧叹 夙夜:
⑶尔来 尔来:
⑷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慢: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⑵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译文:
3.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出师表》抒发了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情感。
B.出师的前提条件是“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C.三顾茅庐正体现了先帝“开张圣听”的美德,也是刘禅最需要继承和发扬的。
D.北伐目标 “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是一个递进的过程。
4.诸葛亮在中国民间,是智慧的化身,但其根据更多的是“草船借箭”“借东风”这些传说、故事。那么在读完诸葛亮自己写就最能反映历史真相的《出师表》后,你还认同他是“智慧的化身”吗?请结合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⑴身份低微,目光短浅;⑵早晚;⑶自那以来;⑷怠慢、疏忽。
2.⑴苟且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求因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⑵希望陛下将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重任交托给我,不能取得成效,就治我的罪。
3.C
4.诸葛亮确实具有高度的政治智慧。他明白立国之本在善用人才,所以在《出师表》中,诸葛亮不仅反复劝谏后主要“亲贤臣远小人”,“要赏罚分明”,还将一系列适宜的人选推荐给后主。所以,诸葛亮不愧为“智慧的化身”。
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答题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诸葛亮《 临终遗表》)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躬耕于南阳( ) (2)先帝不以臣卑鄙( )
(3)由是感激( ) (4)约己爱民( )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
3.下列例句中与“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B.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C.咨臣以当世之事D.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
4.甲、乙两文体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可贵品质?
5.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
1.(1)亲自,亲身(2)身份低微,见识短浅(3)因此(4)克制
2.(1)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
(2)让自己的孝道能通达至先帝,使自己的仁爱之心能广布于天下。(或:对先圣继承其遗志,对天下人存有仁爱之心)
3.D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心耿耿,尽职尽责),公正廉洁
5.亲贤臣,远小人(选贤任能) 对于当今的领导干部来讲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选拔有才能的人,善于听取意见,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百姓办实事,如果只是一味任人唯亲或量“财”而用,那只会祸国殃民,违法乱纪,被人民所唾骂,成为国家的罪人。
阅读《寓言二则》,回答文后问题。
(一)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二)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下列句中加黑字。
(1)先自度其足( ) (2)反归取之( )
(3)遽契其舟 ( ) (4)是吾剑之所从坠( )
2.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何不试之以足?
A.反归取之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C.项为之强D.至之市
3.翻译文句。
(1)宁信度,无自信也。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4.请你为两则寓言分别添上标题。《 》《 》
5.这二则寓言的内容不同,但讽刺的人物相同,请你写出文中的郑人和楚人的共同点,并说说你从他们身上应该吸取哪些教训。
共同点:
教训:
1.量长短 同返,返回 雕刻 指示代词,这儿
2.D
3.1)宁可相信尺码,也不愿相信自己的脚。
2)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4.郑人买履 刻舟求剑
5.1)做事迷信教条,不能根据事物的变化而改变行动。2)略(意对即可)
阅读课内文言文,回答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出师表》)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l)先帝不以臣卑鄙: (2)猥自枉屈:
(3)恐托付不效: (4)以彰其咎: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②元方入门不顾
B.①以伤先帝之明 ②不以物喜
C.①若无兴德之言 ②辍耕之垄上
D.①临表涕零 ②执策而临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l)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译文: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译文:
4.从作者回忆的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三件往事中,我们可以体会诸葛亮怎样的情感?
答:
1.(l)身份低微,见识短浅,(2)降低身份,(3)奏效,实现,(4)表明,显扬。(意思对即给分)
2.D(A.中的两个“顾”字的意思分别为“拜访”,“看、回头看”。B.中两个“以”的意思分别为“以致”,“因为”。C.中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第二个“之”是动词“去、往”。D.中两个“临”字的意思都是“面对、当着”。)
3.(1 )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时候奉行使命。
(2)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重点词语翻译准确,句子翻译通顺即可)
4.诸葛亮是一位知恩图报、忠诚坚贞、尽心尽职的贤臣。(?)或:报先帝忠陛下
阅读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
曾子不受赐
曾子①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西汉·刘向《说苑·立节》)
【注释】①曾子:名参,孔子的学生。②邑:国君封赏的土地。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l)曾子衣敝衣以耕: (2)纵子有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这个句子。(2分)
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译文:
3.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答:
1.(1)这里指穿(名词作动词)(2)赏赐。
2.先生这又不是您向别人要求的,是别人主动献给您的,为什么不接受呢?
3.为人处世要廉洁自律,不要轻易接受别人的赐予,否则就可能会受制于人,不能坚持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言之成理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