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日:“泯然众人矣。”

【乙】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诗。及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D.以至昼夜忘/寝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①未识书具( ) ②邑人之( )

③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④使学诗(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4、甲文中写方仲永五岁能够“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乙文欧阳修“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如成人”,都可谓“小荷才露尖尖角”。你认为他们早慧的原因相同吗?为什么?

1、D 

2、①曾经  ②以……为奇    3四处拜访④作

3、从此指着事物写诗立刻就完成。

4、不相同。方仲永的早慧是“受之天”,即天资聪颖;欧阳修的早慧是“受于人”,即靠母亲的正确引导和自身的勤奋攻读获得的。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 《爱莲说》)

(乙)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 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入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选自王肃《孔子家语》)

注:“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的弟子。 益:长进。 损:减损。 说:谈论。化:融合。肆:店铺。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清涟而不妖 ②亭亭净

③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④不知其君,视其所使

2.在《古汉语词典》中,“日”字有以下几个义项。请根据语境判断哪一个义项最适合乙段“则商也日益”一句中的“日”字。( )

A.太阳B.白天C.日子D.每天,一天天地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②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己者。

4.问答题

①乙段中的“与善人居,如入芝兰入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强调了生活环境的重要性,而甲段却反其意用之,甲段描写莲花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②“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隐含的成语是:

1、“濯”,洗;“植”,树立;“亵”亲近而不庄重;“所使”派遣的人,使者。

2、D  

3、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②商喜欢和比自己贤良的人相处,赐喜欢评论不如自己的人。

4、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1~4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到。③大姓:大户人家。④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⑤佣作:做工辛勤劳作。⑥资:借。⑦大学:大学问家。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每借于藏书之家         (2)礼愈    

(3)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   (4)主人问衡  

2.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弗怠 从乡先达执经叩问

B.邻舍有烛不逮    以书映光读之

C.衡穿壁引其光 衡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借  ②周到    ③报酬     ④感到奇怪 

2.C

3.①我站在他旁边伺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②主人被感动了,赞叹他的精神,把书借给他,后来,他就成为大学问家。

4.甲文:①“余”凭诚信借书苦读。 ②“余”毕恭毕敬请教老师。

乙文:①匡衡凿壁借光读书。  ②匡衡劳作不求报酬借书。

5.一个人要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就应该:①刻苦勤奋 ②博览群书 ③虚心请教。

阅读下文,回答。1-3题。

山 市

(清)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解释加点字。

(1)惟楼一座。__________________ (2)如星点。__________________

(3)历历在目。_________________ (4)连亘六七里。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数年恒不一见。

(2)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3)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3.文章结尾提到“鬼市”,有何作用?

1.(1)高  (2)通“才”  (3)清清楚楚  (4)连绵不断

2 .(1)经常是几年看不见一次。

(2)楼上的人来来往往,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3)过了一会儿,大风停止,天空晴朗,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

3.结尾一段写“鬼市”,是全文的补写之笔,从内容上看,证实了奂山确实会出现山市这种奇异的景象,从结构上看,又照应开头。

阅读下文,回答1—2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挈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加点字。

(1)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金陵人,客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莫说相公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强饮三大白而别。

1.  (1)一,全,都   (2)焉得,哪能

      (3)在此客居     (4)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2.(1)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   

(2)我痛饮三大杯,然后与他们道别。

阅读下文,回答1一4题。

龙山雪

张岱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诚隍庙山门,李介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钦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介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选自《陶庵梦忆(卷七)》)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大雪深三尺( )

②明月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声为寒威所慑。

②万山载雪,明月薄之。

3.请举例说明本文描写龙山冬景手法。

4.本文作者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1.①多  ②稀薄

2.①萧声被寒气所慑。②山峦都被雪覆盖住了,月亮的光辉也显得稀薄了。

3.主要运用白描的法。如“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这种写法文字简练朴素,清新淡雅,写出了雪后奇景和游人的雅趣。

4.示例:表现了作者深挚的隐逸之思和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一4题。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臣以当世之事。_______________

耕于南阳。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画线句归纳出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常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①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别概括这两段话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询问,②亲自。

2.三顾茅庐;诚心诚意地一再邀请。

3.①这些人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②先帝不嫌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第一段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第二段叙述自己的志向,追想先帝三顾之恩。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乙)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解释加点的词。

(1)年九十:

(2)文首、自喙、足:

2.甲文写到“孀妻遗男”和智叟有什么作用?

3.乙文“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一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有人说改造世界要依靠科学,不能蛮干,现在再谈愚公、精卫的精神,就是荒唐愚蠢。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说理由。

1.(1)将近                (2)光着

2.写到“孀妻遗男”,说明愚公移山的举动得到了众人的支持,用智叟的目光短浅,知难而退反衬愚公的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

3.外形描写

4.不同意。因为他们的身上反映出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以及远古人类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坚定意志。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一一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

(乙)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一一范仲淹《苏幕遮》

1.解释加点的词。

(1)至若春和明: (2)锦鳞游泳: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1)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2)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3.清代邹谟祗《远志斋词衷》云:“范希文《苏幕遮》一阕,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你是怎样理解“前段多入丽语”的?请简要赏析。

4.甲文和乙词同样写水天相接的开阔画面,但所蕴含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1.(1)日光  (2)美丽的鱼

2.(1)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边。

(2)每天夜里只有做(返回故乡的)好梦时才得以安睡。

3.“碧云、黄叶、绿波、翠烟”等物的色彩特点,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效果,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黄昏秋色图”。“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尽染夕阳霞光,交相辉映。总之上阕写景重在突出景物的色彩,可谓以“丽语”入词。

4.甲文:蕴含了作者面对湖光山色而无比欣喜、忘我和陶醉之情。乙词:蕴含了作者凄冷萧瑟的秋景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无聊和对家乡的无比思念之情。(意思到即可)

阅读理解《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完成1—4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共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周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我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面句子中“朝”字的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燕、赵、韩、魏闻之,皆于齐。B.于是入见威王。

C.服衣冠。D.此所谓战胜于廷。

2.翻译下列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此所请战胜于朝廷。

3.文中画线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4.文章塑造了邹忌和齐威王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请选择一个人物简要分析其形象特点。

1.A 、B

2.(1)我有没有城北的徐公美丽;         (2)这说明战胜他是胜于朝廷。

3.与前文提出的相对应,能委婉地规劝威王,能使意义更明确。

4.齐威王:是一位明君,能采纳他人的意见,能贤善任。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