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吕氏春秋·先己》中的一段文字,阅读后回答问题。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①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⑦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者以势驱之耳。
【注释】①与:给予 ②康庄:宽阔平坦的大道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耻:___________顾:___________
(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与之临乎渊谷者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B.能跳而越此 乃记之而去
C.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 其真不知马也。
D.不然为怯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必跳而越焉
②其怯者犹未能也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内容。
(1)以……为耻;认为…是耻辱;把……当作耻辱;耻于。
顾:回头(看)
(2)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
(3)B
(4)①一定跳起来并且越过(深谷)去了。
②其中胆小的人仍然不能(跳起来越过去)。
(5)本文认为人没有勇和怯之分。关键是情势驱使他罢了。用原文“人岂有勇怯哉?要者以势驱之耳”回答也可。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8题。
甲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子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砍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黥袍敝衣处其间,略无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子太学,县官日有禀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宣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来尝稍降辞色:
(2)烨然若神人:
2.翻译句子。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3.结会选文,说说作者最终学业有成的理由。(用四字词语概括)
乙文:①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②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做官)后,俸去书来,落落(堆积)大满,素蟫(书中蠡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黄生借书说》节选
4.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子孙弃者无论焉:
(2)姑俟异日观:
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2)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6.用“/”为下面句子断句。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7.甲乙两文虽说着眼点不同,但两篇文章表达的观点是一致的。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8.概括选文乙中②段的内容。
1.(1)言辞与神色。这里指温和的言语和态度。(2)光彩鲜明的样子。
2.抄完后,赶快跑着送还,不敢稍稍超过期限。(“走”字译不出扣1分).
3.勤奋学习或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虚心求教。(答出两点即可)
4.(1)不必说。(2)等待,等到。
5.(1)不是只有读书是这样,世间万物都是这样的道理。 (2)这样以后才慨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代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6.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秘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7.鼓励后辈勤奋学习,不虚度年华。
8.叙述了自己的切身感受并发表了感慨:珍惜时间,勤奋读书
【参考译文】:
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好好地去读。您没有听说过那些收藏书籍的人的事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藏书,但是天子中读书的人又有几个?搬运时使牛累得出汗,放置在家就堆满屋子的书是富贵人家的书,但是富贵人家中读书的又有几个?其余像祖辈父辈积藏许多图书、子辈孙辈丢弃图书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不只书籍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会担心别人催着要回,就忧惧地摩挚抚再那东西久久不停,说:‘今天存放在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已经被我占有,必定会把它捆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来,说:‘暂且等待日后再看’如此而已。”
“我小时候爱好书籍,但是家里贫穷,难以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收藏的书很多。我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就在梦中还出现那种情形。求书的心情迫切到这种程度。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认真深思并记住。做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一堆堆地装满书册。这样以后才慨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代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阅读下面选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遭。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令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子固不幸而遇张?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段选文的主要内容。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___________ 走送之___________
俟其欣悦___________ 往借不与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句子
(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2)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4.请为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知 幸 与 不 幸 则 其 读 书 也 必 专 而 其 归 书 也 必 速
5.下面关于“以”字的用法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可以译为“来”。)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前一个“以”同“是”组成复音虚词,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理的结果;后一个“以”是介词,相当于“把”或“拿”。)
C.俯身倾耳以请(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以不翻译)
6.古代有许多名人都是在“无书读,求师难,生活苦”的情况下学习成功的,你认为他们的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1.年少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之诚恳专一。
2.借 跑 等 给
3.(1)有时遇到他的斥责,(我的)态度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辩说。
(2)这样一来我才慨叹借来的书看得是多么用心专一,并且感叹少年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4.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5.C
6.略
译文: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家里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家,藏书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竟然达到这样的程度。因此,只要看过的书就认真地去领会,牢牢地记在心里。做了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到处都堆放满了(由于长期不翻阅,),以至白色的蠢虫和灰色的蜘蛛丝,时常沾满书本。这样一来我才慨叹借来的书看得是多么用心专一,并且感叹少年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阅读选文,完成1—3题。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请说出选文中加点的词语所指的内容。
(1)进________(2)退________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分析正确的是( )
A.在当时社会,作者这种“忧乐观”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取的。
B.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提挈全文主旨,这句名言至今仍有教育意义。
C.作者这种封建士大夫的“忧乐观”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不值得称道。
1.(1)居庙堂之高 (2)处江湖之远
2.不因外物之优、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外物之劣、个人之失而悲。
3.B
下面是范仲淹的故事,阅读后回答问题。
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shāng)见缞绖(cui dié)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jí)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殓棺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注释:1.邠(bīn)州: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
2.觞(shāng)):酒杯。
3.缞绖(cui dié):丧服,此指穿着丧服。
4.营理:筹办。
5.寓居士人:客居在外的读书人。
6.赗殓(mào liàn):下葬时入殓的衣服。
7.椁(guǒ):棺材外面的套棺。
8.彻:同“撤”,撤去。
9.赒(zhōu):救济。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
见缞绖数人营理葬具者:________
赗殓棺椁皆所未具:________
(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暇 日 率 僚 属 登 楼 置 酒 未 举 觞 见 缞 绖 数 人 营 理 葬 具 者。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器具,物品 齐全,齐备
(2)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数人营理葬具者。
(3)范仲淹很伤感,立即撤掉了酒席,厚厚地救济了他们,让他们能完成装殓这件事。
(4)范仲淹罢宴 或者:范仲淹帮助客死邠州的读书人办丧事撤掉了自己的宴席(意思对即可)
译文:
范仲淹镇守邠州时,闲暇带领部属登上城楼准备酒宴,还没有开始举杯饮时,看见数十个带孝的人正在准备装殓之物。 他马上派人去询问,原来是客居此处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准备出殡葬在近郊,可是棺椁等物尚未齐备。 范仲淹很伤感,立即撤掉了酒席,厚厚地救济了他们,让他们能完成装殓这件事。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甚至有感动的流下眼泪的。
阅读《马说》,完成1—3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选出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A.学而时习之B.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D.委而去之
2.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A.不以千里称也 称:扬名,著称。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等同,相等。
D.策之不以其道 策:马鞭子。
3.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1 | 2 | 3 |
B | D | D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日:“泯然众人矣。”
【乙】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D.以至昼夜忘/寝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①未尝识书具( ) ②邑人奇之( )
③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④使学为诗(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4、甲文中写方仲永五岁能够“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乙文欧阳修“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如成人”,都可谓“小荷才露尖尖角”。你认为他们早慧的原因相同吗?为什么?
1、D
2、①曾经 ②以……为奇 3四处拜访④作
3、从此指着事物写诗立刻就完成。
4、不相同。方仲永的早慧是“受之天”,即天资聪颖;欧阳修的早慧是“受于人”,即靠母亲的正确引导和自身的勤奋攻读获得的。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 《爱莲说》)
(乙)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 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入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选自王肃《孔子家语》)
注:“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的弟子。 益:长进。 损:减损。 说:谈论。化:融合。肆:店铺。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亭亭净植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④不知其君,视其所使
2.在《古汉语词典》中,“日”字有以下几个义项。请根据语境判断哪一个义项最适合乙段“则商也日益”一句中的“日”字。( )
A.太阳B.白天C.日子D.每天,一天天地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②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己者。
4.问答题
①乙段中的“与善人居,如入芝兰入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强调了生活环境的重要性,而甲段却反其意用之,甲段描写莲花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②“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隐含的成语是:
1、“濯”,洗;“植”,树立;“亵”亲近而不庄重;“所使”派遣的人,使者。
2、D
3、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②商喜欢和比自己贤良的人相处,赐喜欢评论不如自己的人。
4、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1~4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⑥给以书,遂成大学⑦。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到。③大姓:大户人家。④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⑤佣作:做工辛勤劳作。⑥资:借。⑦大学:大学问家。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礼愈至
(3)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4)主人怪问衡
2.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弗之怠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B.邻舍有烛而不逮 以书映光而读之
C.衡乃穿壁引其光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借 ②周到 ③报酬 ④感到奇怪
2.C
3.①我站在他旁边伺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②主人被感动了,赞叹他的精神,把书借给他,后来,他就成为大学问家。
4.甲文:①“余”凭诚信借书苦读。 ②“余”毕恭毕敬请教老师。
乙文:①匡衡凿壁借光读书。 ②匡衡劳作不求报酬借书。
5.一个人要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就应该:①刻苦勤奋 ②博览群书 ③虚心请教。
阅读下文,回答。1-3题。
山 市
(清)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解释加点字。
(1)惟危楼一座。__________________ (2)裁如星点。__________________
(3)历历在目。_________________ (4)连亘六七里。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数年恒不一见。
(2)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3)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3.文章结尾提到“鬼市”,有何作用?
1.(1)高 (2)通“才” (3)清清楚楚 (4)连绵不断
2 .(1)经常是几年看不见一次。
(2)楼上的人来来往往,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3)过了一会儿,大风停止,天空晴朗,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
3.结尾一段写“鬼市”,是全文的补写之笔,从内容上看,证实了奂山确实会出现山市这种奇异的景象,从结构上看,又照应开头。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