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 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薪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 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顾野有麦场
(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其一犬坐于前
2.翻译下列句子。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简要谈谈你对“狼”的看法。
1.(1)故:旧、原来。(2)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3)以:来(4)犬坐:像狗一样坐
2.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3.狼是贪婪、凶狠和狡诈的,人只要用勇气和智慧就一定能战胜狼。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日:“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 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时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 “诺”:于是日郎中①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注:①郎中:官名,宫中侍卫。
1.解释加点字含义
(1)当是时也 (2)其明日国中莫衣紫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
3.说说选文给你的启示(一点即可)
1.(1)是:这.(2)莫:没有人(谁)
2.我喜欢穿紫色的衣服,紫色的衣服就非常贵,全国的百姓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就没完没了,我该怎么办?
3.示例:①欲正人,先正己。②舆论的导向作用非常重要。只要是从原文中得出的启示均可。
请阅读《口技》一文,完成文后问题。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②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③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④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⑤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
(1)会宾客大宴 ____________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___________
(3)不能名其一处___________ (4)几欲先走 ____________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3.文章结尾清楚的交待了道具“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4.口技表演的高潮是第几段?请用简要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5.拓展延伸:下节课是大家盼望已久的音乐课,上课铃声还未响,学生就自发地齐唱起了《我的未来不是梦》,以迎接音乐老师的到来。就在这时,班主任数学老师夹着一叠试卷走了进来,说道:“利用这节音乐课和下节数学课,进行一次测试……”请你仿照本文中对观众的反应的描写,用简短的语言描写一下这时同学们的反应。
1.(1)会,适逢,正赶上; (2)间 ,夹杂 (3)名,说出 (4)几,几乎
2.(1)宾客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渐渐坐正了。
(2)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
3.首尾照应,结构严谨;以道具的简单衬托口技人高超的表演技艺。
4.第4段,写表演一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
5.内容应符合要求,语句要通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成语中的“旦”字与“晴初霜旦”中的“旦”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通宵达旦B.信誓旦旦C.枕戈待旦D.旦夕之间
2.请你描绘一下春冬时三峡的景色。
3.作者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用意是什么?
1.B
2.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样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意思对即可)
3.引渔歌为证,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的气氛;侧面表现了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答出两个要点即为满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题。
欲速则不达
庚寅东,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①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日:“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②,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③下矣。予爽然④,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
【注释】①小奚:仆人。 ⑦仆:向前跌倒。 ③牡:门闩。 ④爽然:豁然开朗
1.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予自(自从)小港欲入蛟川城B.命(命令)小奚以木简束书从
C.予愠为戏,趋(小步、曼走)行D.思渡者言近道(道路)
2.选出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徐行之,尚开也 天下之以躁急自败
B.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 天下之以躁急自败
C.予愠为戏,趋行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D.而前门已牡下矣 而旗尾略不沾湿
3.简析文中画线句“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村”的作用。
1.B
2.D
3.一是表明时近黄昏,离城门关闭的时间不远了;二是烘托出赶路者焦急的心理
桃花源记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陶渊明,又名 ,字元亮, 生活在战乱频繁的 (朝代)。
2.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并怡然自乐: 便要还家: 阡陌交通: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译文:
4.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5.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 ;(2) ;(3) 。
1.潜 东晋
2.都;通“邀”邀请;交错相通
3.(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4.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如果因忽视双引号而丢分,你就是百里挑一了。)
5.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出淤泥而不染: 不蔓不枝:
2.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4.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两句话各自蕴含的观点。
1.却(可是,但是);长枝蔓
2.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3.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4.环境可以改变人;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阅读《<论语>十则》一文,完成后面的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 )。”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不亦说乎 ( )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 )
③传不习乎 ( ) ④人不知而不愠( )
⑤是知也 ( ) ⑥其恕乎(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在括号中应填上的内容是( )。
1.①“悦”的古字,愉快②强毅③老师传授的知识④生气,发怒⑤通“智”⑥大概,也许
2、3略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①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②竭股肱③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永安]即白帝城。②[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③[股肱ɡōnɡ]比喻辅佐之臣。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由是感激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④属以后事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3.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三处)
若 嗣 子 可 辅 辅 之 如 其 不 才 君 可 自 取
4.结合[甲][乙]两文的具体内容,分析一下诸葛亮最突出的品质是什么?
1.①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②由是(因此,由于这样) ③顾(探望,拜访) ④属(委托,交付。)
2.①只求在乱世之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那里扬名显贵。或:只求在乱世间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②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统一全国。
3.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4.答案应围绕忠诚来谈的,同时还要结合文段中诸葛亮事迹加以评说。如不结合课文扣一半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遮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会天大雨 ( ) (2)为天下唱 ( )
(3)皆次当行 ( ) (4)死国可乎 ( )
2.翻译句子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
3.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导火线又是什么?如果没有这根导火线,起义还会不会发生,为什么?
1.(1)恰逢 (2)通倡,倡导 (3)编次 (4)为国事而死
2.现在如果把我们这些人假装自称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人来响应的。
3.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导火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时期,时期,法皆斩。会起义,因为戌卒在开赴渔阳的途中遇雨失期仅是直接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其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只要残暴的秦朝的统治存在,就有起义的必然性。(或不会起义。在短时间内暂时不会,因为惧于秦朝统治的残暴,没有导火线不会起义。)开放性试题,能答出主要题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