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3题。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B.

C.D.

2.两段写景的文字,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请说说引起“登楼者”情感变化的两个原因。

3.赏析下面的句子。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1.D

2.个人的遭遇(以己悲)  外物的触发(以物喜)

3.比喻贴切(动静互衬),形象地描摹出月光下跃动的水波和沉璧似的月影的美好之态。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1—2题。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子?传不习乎?”(节选自《论语十则》)

(乙)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节选自《墨子·公输》)

1.《论语》虽是语录体,但每则都有一个中心,各句联系紧密。请把甲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意思连贯的一段话,注意其中前两句与第三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2.甲文体现了儒家重视“修身”,乙文反映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请你先简要解释“兼爱”或“非攻”的意思,然后简答:重视“修身”和主张“兼爱”“非攻”对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1.替别人办事是不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忠”与“信”是老师,谆谆教诲、反复传授的修身之道,我是不是经常对照它来做呢?

2.解释  兼爱:即“兼相爱”。也就是“爱他人”“博爱”之意。非攻:不发动战争,不攻伐侵略。

简答  示例:既要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又要关爱他人(或不侵害他人)。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提高全民道德水准,才能消除对立,和睦共处。这两者对建设和谐社会都有积极意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3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5)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2.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3.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 ;(2) ;(3)

1.答:(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2.答: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3.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淳熙中,张说①颇用事,为都承旨②。一日,奏欲置酒延众侍从。上许之,且曰:“当致酒肴为汝助。”说拜谢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说殊不平。已而,中使以上樽珍膳至,说为表谢,因附奏:“臣尝奉旨而后敢集客,陈良祐独不至,是违圣意也。”既奏,上忽顾小黄门言:“张说会未散否?”对曰:“彼既取旨召客,当必卜夜。”乃命再赐。说大喜,复附奏:“臣再三速良祐,迄不肯来。”夜漏将止,忽报中批陈良祐除谏议大夫。坐客方尽欢,闻之,怃然③而罢。

(选自周密《齐东野语》)

[注]①张说(yuè):人名。②都承旨:官名。③怃然:怅然失意的样子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奏欲置酒众侍从

(2)臣再三良祐,迄不肯来

2.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说 拜 谢 退 而 约 客 客 至 期 毕 集 独 兵 部 侍 郎 陈 良 祐 不 至 说 殊 不 平。

3.张说“附奏”的目的是什么?

4.结合本文内容说说陈良祐是个怎样的人。

1.延 :邀请              速:邀请

2.说拜谢|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说殊不平。

3.提示: “用事”的张说内心不快,想皇帝惩罚他。

4.不畏权势。

【参考译文】

淳熙年间,张说很有权势,担任都承旨的职务。有一天,张说上奏说想要宴请各位侍从。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且说:“我要赐酒肴为你助兴。”张说拜谢。回去后就约请客人,到了日期,客人们全都到了,只有兵部侍郎陈良祐没到,张说很不高兴。不久,中使带着皇帝恩赐的美酒佳肴到了,张说上表感谢皇帝,趁机附带上奏说:“我原本奉了圣旨,而后才敢邀请客人的,唯独陈良祐不到,他这样做违背了皇帝的旨意。”(中使)上奏后,皇帝回头对小黄门说:“张说的宴会还没散吧?”小黄门回答说:“他既然是奉旨请客,一定会通宵达旦的。”皇帝就命令再次赐酒肴给张说。张说十分高兴,又趁机附带上奏说:“我多次召请陈良祐,他终究不肯来。”天快要亮的时候,忽然听到报告说皇帝任命陈良祐担任谏议大夫。客人们正在尽情欢乐,听说了这件事,都怅然失意地散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1—4题。

陈涉世家(节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句中的含义。

(1)天大雨( ) (2)今亦死( )

(3)宜多者( ) (4)旦日,卒中往往语(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天下苦秦久矣。

(2)上使外将兵。

3.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记叙了陈胜、吴广谋划起义并作舆论准备的过程。

B.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线是公子扶苏被杀。

C.“失期,法皆斩”揭露了秦王朝严酷的刑罚,反映了“__”的客观现实。

D.陈胜、吴广派人“置书鱼腹”和“篝火狐鸣”是为了树立威信。

4.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

1.(1)会——适逢(恰巧遇到、正好、正赶上)

  (2)亡——逃亡(逃跑)

  (3)应——响应(呼应)

  (4)旦日——明天(第二天)(4分,每一小题l分,写错别字不给分)

2.(1)全国人民长期受秦王朝的压迫,痛苦不堪。(或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已经很久了)

(2)皇上派(他)到外边带兵。

3.B

4.陈胜是一个能洞察时局,敢于斗争,具有卓越的组织才干和领导才能的人。

阅读《陈涉世家》选段。回答1—4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经、都、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佐: 比: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填序号)

①忿恚尉,辱之 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②蕲,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树林阴翳,鸣声上

③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也 生,亦我所

大泽乡,收而攻蕲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

3.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4.陈胜的一番话为什么会使“徒属”“敬受命”?

1.佐:辅助,帮助 比:等到

2.④

3.(1)即使仅能免于斩刑,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

(2)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4.他的话让士卒们明白已没有出路;给士卒们希望和信心

阅读两则与“赏荷”有关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 ②余以为妙绝( )

2.《古汉语词典》对“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有闻”中“鲜”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

A.读xiān,活鱼。B.读xiān,新鲜。C.读xiān,鲜艳。D.读xiǎn,少。

3.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晋陶渊明独/爱菊B.世人/盛爱牡丹

C.荷花为雨/所洗D.余忆年/少时

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5.读文赏荷:

(1)赏荷,可观其形美。[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 ”,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 ”。(用原文填空)

(2)赏荷,可品其神美。[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①亲近而不庄重

②美妙到了极点(或:奇妙到了极点;奇妙极了等)

2.D

3.B

4. ①句: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或:像我一样爱莲的,还有谁呢?)

②句:一天,(我)和几位好友一起,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花。

5.读文赏荷:

(1)雨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雨后:鲜妍明媚,袅娜多姿

(2)例一: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

例二: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点,这与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质是相通的……

例三: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更显得鲜妍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人弗受;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

之 蹴 辩 已

2.翻译划线句“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个句子。

3.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 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重论述了“ ”比“ ”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

4.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

1.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天性、天良)。

2.举例  义  生 

3.“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对比;

        “ 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对比;

        “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对比;

        “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

    (不用原文,用自己的话叙述也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也作“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出淤泥不染 而: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 反:

(3)横柯上,在昼犹昏 蔽: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4.阅读《与朱元思书》第二段,概括富春江水的两个特点。

5.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两句话各自蕴含的观点。

1.(1)却(可是、但是)(2)通(同)“返”,返回。(3)遮蔽(遮住、遮掩)。

2.(1)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2)蝉接连不断(不停)地呜叫(叫着、长鸣),猿(猿猴)不停(长久)地啼着(鸣叫)。

3.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同流合污;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4.清澈(水清、清);湍急(流急、急)

5.环境可以改变人;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一)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大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二)欧阳修谪滁州,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颍州,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日:“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客笑曰:“子欲逃名乎?”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节选自《诗人玉屑》)

【注】 ①三代:指夏、商、周三代。②金石:指钟鼎文及碑文。(③逃名:逃避名声,不求名声。④志:记述。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之者谁 名:_________________

(2)欧阳修滁州 谪: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根据上而语段内容,分别写出欧阳修自号“醉翁”和“六一居士”的原因。

4.在不同时期,欧阳修分别以什么为乐?清根据上面语段内容加以概括。

在滁州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颍州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命名(2)降职(远调、贬官)

2.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3.饮少辄醉,年又最高。家有六个“一”(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遗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

4.与民同乐。在琴棋书酒中自得其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