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俯而学与仰而思》,完成第1—3题。

俯而学与仰而思

①古人所说的“俯而学,仰而思”,实际上说的是一个“怎么学”的问题,指的是一种【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曾特别警示世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今天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学了什么,而应致力于学会什么;不只是需要明确学什么,更应当知道怎样学,要用【乙】去学习,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而“俯而学”与“仰而思”的有机结合,正是这样一种【丙】。

②“俯而学”,就是要沉下心去深入学习,潜心钻研。这就是说要树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钻研精神,细细揣摩,穷追不舍。否则,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将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难以承担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__同志曾指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但要真正学得“学问”,能够“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不“俯”下身潜心地、深入地去学习是不行的。

③“仰而思”,就是要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放眼观察周围的事物,理论联系实际。只读书,读死书,不善于读思结合,最终是无法达到读书的真正目的的。战国时的赵括可谓熟读兵书,谈起兵事来头头是道,可到了战场上,却只知道按照兵书行事,而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战术,结果导致惨败,在历史上留下“纸上谈兵”的笑柄。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在编撰《史记》 的过程中,追求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境界。这里的“究”“通”就是思考;“天人之际”“古今之变”就是指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一家之言”就是在深思熟虑后,结合客观现实形成的独到见解。实践也一再证明:在学习时不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读书时功夫仅下在书本上,就只会人云亦云,就难有真知灼见,也就提不出新思路,拿不出新办法。

④孔子曾告诫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怠惰而无所成就。孔子这句话再精辟不过地论述了“俯而学”与“仰而思”的辩证关系。我们应牢记先贤的教导,在实践中学有所得,思有所获。

1.请按照第①段的论证思路,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①科学的学习方法 ②常用的学习方法 ③联系实际的方法

【甲】处应填:_________ 【乙】处应填:_________ 【丙】处应填:_________

2.文中所说的“俯而学”与“仰而思”分别指的是什么?

3.简要分析第③段中列举赵括与司马迁的例子各有什么作用。

1.【甲】②    【乙】③    【丙】①

2.“俯而学”指的是要沉下心去深入学习,潜心钻研。(要树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钻研精神,细细揣摩,穷追不舍)

“仰而思”指的是要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放眼观察周围的事物,理论联系实际。

3.列举赵括的例子证明没有做到“仰而思”就不能获得成功;列举司马迁的例子证明只有做到“仰而思”才能有所成就。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题。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用“/”为第④段中划线句断句(断三处,不要求加标点)。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1)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______ (2)至若春和明,波澜不惊_______

(3)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忘__________ (4)进亦忧,退亦忧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2) 微斯人,吾谁与归?

4.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下面问题。

(1)第③段中,描写水面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描写水中月影的句子是_______。

(2)体现“古仁人之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②③段运用__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描写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表现了迁客骚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两种心情。

6.第④段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1)放晴  (2)日光  (3)一起  (4)这,这样

3.(1)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

(2)(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4.(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5.对比  悲喜

6.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4题。

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曰:“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B.

C.D.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

3.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外交政策是“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其中“结好孙权”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

4.上面这段文字节选自 主编的《 》一书。

1.A

2.(1)可是(我)智短谋浅,因此失败,直到今天这个地步。

(2)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

3.(4分)孙权的政权,已历三世,政权巩固;孙权占据的江东,地形险要(地理条件优越),人才众多(人心归附)。

4.司马光  《资治通鉴》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3题。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B.

C.D.

2.两段写景的文字,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请说说引起“登楼者”情感变化的两个原因。

3.赏析下面的句子。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1.D

2.个人的遭遇(以己悲)  外物的触发(以物喜)

3.比喻贴切(动静互衬),形象地描摹出月光下跃动的水波和沉璧似的月影的美好之态。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1—2题。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子?传不习乎?”(节选自《论语十则》)

(乙)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节选自《墨子·公输》)

1.《论语》虽是语录体,但每则都有一个中心,各句联系紧密。请把甲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意思连贯的一段话,注意其中前两句与第三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2.甲文体现了儒家重视“修身”,乙文反映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请你先简要解释“兼爱”或“非攻”的意思,然后简答:重视“修身”和主张“兼爱”“非攻”对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1.替别人办事是不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忠”与“信”是老师,谆谆教诲、反复传授的修身之道,我是不是经常对照它来做呢?

2.解释  兼爱:即“兼相爱”。也就是“爱他人”“博爱”之意。非攻:不发动战争,不攻伐侵略。

简答  示例:既要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又要关爱他人(或不侵害他人)。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提高全民道德水准,才能消除对立,和睦共处。这两者对建设和谐社会都有积极意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3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5)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2.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3.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 ;(2) ;(3)

1.答:(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2.答: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3.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淳熙中,张说①颇用事,为都承旨②。一日,奏欲置酒延众侍从。上许之,且曰:“当致酒肴为汝助。”说拜谢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说殊不平。已而,中使以上樽珍膳至,说为表谢,因附奏:“臣尝奉旨而后敢集客,陈良祐独不至,是违圣意也。”既奏,上忽顾小黄门言:“张说会未散否?”对曰:“彼既取旨召客,当必卜夜。”乃命再赐。说大喜,复附奏:“臣再三速良祐,迄不肯来。”夜漏将止,忽报中批陈良祐除谏议大夫。坐客方尽欢,闻之,怃然③而罢。

(选自周密《齐东野语》)

[注]①张说(yuè):人名。②都承旨:官名。③怃然:怅然失意的样子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奏欲置酒众侍从

(2)臣再三良祐,迄不肯来

2.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说 拜 谢 退 而 约 客 客 至 期 毕 集 独 兵 部 侍 郎 陈 良 祐 不 至 说 殊 不 平。

3.张说“附奏”的目的是什么?

4.结合本文内容说说陈良祐是个怎样的人。

1.延 :邀请              速:邀请

2.说拜谢|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说殊不平。

3.提示: “用事”的张说内心不快,想皇帝惩罚他。

4.不畏权势。

【参考译文】

淳熙年间,张说很有权势,担任都承旨的职务。有一天,张说上奏说想要宴请各位侍从。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且说:“我要赐酒肴为你助兴。”张说拜谢。回去后就约请客人,到了日期,客人们全都到了,只有兵部侍郎陈良祐没到,张说很不高兴。不久,中使带着皇帝恩赐的美酒佳肴到了,张说上表感谢皇帝,趁机附带上奏说:“我原本奉了圣旨,而后才敢邀请客人的,唯独陈良祐不到,他这样做违背了皇帝的旨意。”(中使)上奏后,皇帝回头对小黄门说:“张说的宴会还没散吧?”小黄门回答说:“他既然是奉旨请客,一定会通宵达旦的。”皇帝就命令再次赐酒肴给张说。张说十分高兴,又趁机附带上奏说:“我多次召请陈良祐,他终究不肯来。”天快要亮的时候,忽然听到报告说皇帝任命陈良祐担任谏议大夫。客人们正在尽情欢乐,听说了这件事,都怅然失意地散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1—4题。

陈涉世家(节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句中的含义。

(1)天大雨( ) (2)今亦死( )

(3)宜多者( ) (4)旦日,卒中往往语(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天下苦秦久矣。

(2)上使外将兵。

3.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记叙了陈胜、吴广谋划起义并作舆论准备的过程。

B.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线是公子扶苏被杀。

C.“失期,法皆斩”揭露了秦王朝严酷的刑罚,反映了“__”的客观现实。

D.陈胜、吴广派人“置书鱼腹”和“篝火狐鸣”是为了树立威信。

4.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

1.(1)会——适逢(恰巧遇到、正好、正赶上)

  (2)亡——逃亡(逃跑)

  (3)应——响应(呼应)

  (4)旦日——明天(第二天)(4分,每一小题l分,写错别字不给分)

2.(1)全国人民长期受秦王朝的压迫,痛苦不堪。(或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已经很久了)

(2)皇上派(他)到外边带兵。

3.B

4.陈胜是一个能洞察时局,敢于斗争,具有卓越的组织才干和领导才能的人。

阅读《陈涉世家》选段。回答1—4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经、都、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佐: 比: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填序号)

①忿恚尉,辱之 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②蕲,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树林阴翳,鸣声上

③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也 生,亦我所

大泽乡,收而攻蕲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

3.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4.陈胜的一番话为什么会使“徒属”“敬受命”?

1.佐:辅助,帮助 比:等到

2.④

3.(1)即使仅能免于斩刑,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

(2)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4.他的话让士卒们明白已没有出路;给士卒们希望和信心

阅读两则与“赏荷”有关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 ②余以为妙绝( )

2.《古汉语词典》对“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有闻”中“鲜”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

A.读xiān,活鱼。B.读xiān,新鲜。C.读xiān,鲜艳。D.读xiǎn,少。

3.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晋陶渊明独/爱菊B.世人/盛爱牡丹

C.荷花为雨/所洗D.余忆年/少时

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5.读文赏荷:

(1)赏荷,可观其形美。[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 ”,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 ”。(用原文填空)

(2)赏荷,可品其神美。[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①亲近而不庄重

②美妙到了极点(或:奇妙到了极点;奇妙极了等)

2.D

3.B

4. ①句: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或:像我一样爱莲的,还有谁呢?)

②句:一天,(我)和几位好友一起,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花。

5.读文赏荷:

(1)雨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雨后:鲜妍明媚,袅娜多姿

(2)例一: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

例二: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点,这与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质是相通的……

例三: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更显得鲜妍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