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完成1—4题。

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①任末:人名。 ②笈:书箱。 ③庵:茅草小屋。 ④荆:这里指荆的枝条。 ⑤麻蒿: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负从师,不惧险阻 ( )

(2)依林木之下 ( )

(3)门徒其勤学 ( )

(4)常以净衣之 (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以是人多书假余 ②记其事

B.①将归见其亲也 ②题衣裳

C.①谓行尸走肉耳 ②常以净衣易

D.①编茅庵 ②余故道学之难以告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4.阅读本文,结合我们学过的《送东阳马生序》,谈谈你从中受到启发。

1.(1)背着(2)有时  (3)敬佩  (4)交换

2.B

3.人喜欢学习,虽然死了但是精神还存在;(如果)不学习,虽然活着,(我们)叫他没有灵魂的空壳。(行尸走肉:比喻不动脑筋、无所作为、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 

4.(1)学习要勤奋:       (2)学习要虚心请教;

(3)学习应不怕险阻艰辛;(4)学习应多读书,勤积累;

(5)人要有所作为,必须趁年轻多学习,等等。

阅读下列两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生而眇(miǎo,瞎)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摸)籥( yuè,像笛子的管乐器),以为日也。 (节选自苏轼《日喻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习其声 ( ) ② 以为噬己也( )

烛而得其形( ) ④ 他日钟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②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3.从【甲】文中演变出的成语有

4.请比较老虎和眇者对陌生事物的认识有何不同之处。

1、① 逐渐    ② 将要   ③ 摸    ④听到

2、①(老虎)躲在林子里偷偷看它(驴),渐渐的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窥”、“ “稍”“、 慭慭然”三个词必须有所体现 )

②有人告诉瞎子说:“太阳的形状像铜盘。(“或”、“状”二个词必须有所体现)

3、黔驴技穷、黔驴之技、庞然大物。

4、①老虎在认识陌生事物时,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眇者对于事物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

   ②眇者对于事物的认识是片面的,而老虎却能够全面地去看待问题。

   (有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题目。

【甲文】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乙文】白居易尝因论事,言“陛下错”,上色庄而罢,密召承旨李绛,谓:“白居易小臣不逊,须令出院。”绛曰:“陛下容纳直言,故群臣敢竭诚无隐。居易言虽少思,志在纳忠。陛下今日罪之,臣恐天下各思箝口,非所以广聪明,昭圣德也。”上悦,待居易如初。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指唐宪宗李纯 ②承旨:官名③出院:指离开翰林院④箝:夹住,今写作“钳”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今或无罪( )

(2)故群臣敢竭诚无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扶苏数谏故 凡可得生者何不用也

B.二世杀 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C.圣德也 以陛下平明之理

B.居易言少思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3.翻译下列句子。

(1)上使外将兵

译句:

(2)陛下今日罪之

译句:

4.扶苏因“ ”而当立不立;白居易虽因“ ”引得唐宪宗不快,但唐宪宗最终“待居易如初”,这说明唐宪宗是个 的人。

1.(1)听说  (2)隐瞒

2.C

3.(1)皇上(秦始皇)派他到外面带兵(“使、将”为评分点)

(2)陛下今天惩罚了他(或:陛下今天认为他有罪)(“罪、之”为评分点)

4.“数谏故”   “言‘陛下错’”  能听取意见的(从善如流的)

[译文]白居易曾经因为在禀报政事时,说了“陛下错”,惹得宪宗皇上非常严肃地宣布罢朝,秘密地召来承旨李绛,对他说:“小臣白居易出言不逊,必须把他撵出翰林院。”李绛说:“陛下能够接受直言不讳的劝谏,因此大臣们敢竭尽忠诚而对皇上无所隐瞒。白居易的话虽然欠考虑,但是他想的却是怎样献出忠心来。陛下今天惩罚了他,(我想)恐怕会引得大臣们(天下之人)不想再发表政见了,因此,这不是用来广开言路、显示圣德的办法。”皇上听后高兴了,对待白居易如同当初一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所识穷乏者得我 呼尔而之,行道之人弗受

B.蹴尔与之,乞人不屑也 由是则生有不用也

C.所欲有甚生者 万钟我何加焉

D.非独贤者有心也 亦不可以已乎

2.翻译下面的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阅读下面两则2007年全国道德模范,请结合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说说自己的感受。

【2007年全国助人为乐模范李明素】这位重庆退休女教师,面对汹涌洪峰中一幢幢成片垮塌的民房时,挺身而出。群众一个一个脱险,李明素却把自己的儿子留在了最后。

【2007年全国诚实守信模范武秀君】她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丈夫突遇车祸离开了人世,留给她的不仅仅是羸弱的老人、幼小的孩子,还有高达270万元的巨额债务。她把所有的欠账都记在一个本子上,随身携带。每一笔欠账她都决心要还。因为她要保住丈夫生前的名誉,守住做人的本分。“我尽我所能,维护了一个好人的名声”。她用4年多的时间。还了202万元的债务。

感受:

1. D

2.不只是贤能之人有这种思想。

3.开放性试题,围绕“舍生取义”谈出自己的感受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多多益善

司马迁

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 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选自《史记·淮阴候列传》)

【注释】①上:指汉高祖刘邦。②从容:在闲暇时。③不:通“否”,否定副词。④差(ci):高低。⑤禽:通“擒”,擒拿,活捉。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多多益善,何为我禽?

②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3.不善“将兵”的刘邦最终擒获了善“将兵”的韩信,为什么?

1.①被②带领  将官

2.而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们努力所能达到的。

3.韩信善“将兵”却不善“将将”,而刘邦不善“将兵”却善于“将将”。且刘邦“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5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乙)今滁介于江淮之闯,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皇上)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指欧阳修)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丰乐亭记》)

1.甲段文字选自《 》,该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有一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

2.选出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

A.此丰年之乐 丁畎亩衣食

B.仰望山,俯而听泉 朝往,暮而归

C.生无事之时也 又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

D.四方宾客所不至 寡助至,亲戚畔之

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4.乙文中点明了作者写作目的的句子是

5.联系甲、乙两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为官者怎样才能做到“与民同乐”?

1.《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

2.D

3.(1)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宾客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2)喜欢滁州地方偏僻而政事筒略,又爱这里的人习惯于安适清闲。

4.夫宣上因德,以与民同乐,刺史之事也。

5.为官者首先要加强个人修养,还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像欧阳修那样,把百姓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这样才能赢得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巩固我党作为无产阶级先进政党的执政地位;郑培民同志就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他身居领导岗位,心系人民群众,始终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廉洁从政,艰苦奋斗,鞠躬尽瘁,真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和崇高品德,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赞誉,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典范。(本题测重于考察学生综合分析信息后的归纳、创新、表达能力,观点正确即可,不必拘于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吾妻之我者。 美:

②王之甚矣。 蔽:

2、翻译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3、第一段中的画线句,有何作用?

4、结合课文谈谈,邹忌的奏议,为何顺利地被齐威王采纳?

1、“认为……美”;  “被蒙蔽”(受蒙蔽)。

2、(1)我与城北徐公谁(哪一个)更美?

(2)能够在公共场合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或答“让我听到的”),受下等赏赐。

3、具体地写出邹忌重视客观实际,思考、自责的细致过程,也是他从“蒙蔽”到“清醒”的过程;体现他明智、精细、认真的性格。

4、①邹忌采用设喻、暗示启发诱导齐威王,语言委婉、含蓄娓娓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②也遇见了能礼贤下士、企盼国强的明君齐威王。(意思对即可给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之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之已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馀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武曰:武父子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有删节)

①子卿:指苏武  ②虚心:一心向往  ③忽忽:发狂的样子 ④亲近:皇帝的近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陵与子卿 ②闻之已嫁矣

③武父子功德 ④诚

2.选出与“闻之已更嫁矣”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久之  B.单于使陵之海上

C.空自苦亡人之地   D.虽蒙斧钺汤镬,诚乐之

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选文,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平素,向来  ②重新   ③通“无”,没有   ④以……为乐,对……感到快乐

2.D

3.臣子侍奉君主,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遗憾,希望你不要再说了。(事、犹、恨、愿每个关键词半分,句子通顺一分)

4.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英雄(或忠君爱国),能结合选文进行分析再得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节选·)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文中不仅写了滁人的游乐,还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文中极力渲染了一个“乐”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1.(1)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2)游人们知道跟随太守游玩而快乐,却不知道太守把他们的欢乐当作乐趣。

2.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3.表达了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穆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即以次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晋攻秦穆公,围之。往时食马肉者相谓曰:“可以出死,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穆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以归。此德出而福反也。

【注释】①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②不饮酒者杀人:不喝酒会死人的。③次:次序。④出死:出力(为国君)拼死作战。⑤惠公:晋国国君。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杀马者皆惭而 去: (2)穆公得以解难 卒:

2、文中划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秦 穆 公 尝 出 而 亡 其 骏 马 自 往 求 之 见 人 已 杀 其 马 方 共 食 其 肉 。

3、文章最后用“德出而福反”一句,对秦穆公作了评论,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秦穆公是怎样施恩于人的,又获得了怎样的回报。

4、从秦穆公的“施恩”与食马肉者的“报恩”中,你领悟到哪些道理?

1、(1)离开    (2)终于

2、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

3、骏马被人宰杀后,秦穆公不但不治罪,反而怕众人食马肉致死,亲手给他们斟酒喝;后秦穆公遭晋国围攻,得到食马人的救援,解除危难,并战胜了晋国。

4、示例:(1)施恩不用图报;(2)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3)做人该以德报怨;(4)施恩就是积福;(5)人命大于天,不能因财而伤命。(言之成理即可,能答出两点,语句通顺则可得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