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宇,完成1—5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范仲淹《岳阳楼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1.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

A.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媵人持沃灌(《送东阳马生序》)

B.而往,暮而归 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C.此则岳阳楼之大也 以俟夫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D.山之朝暮也 肉食者谋之,又何焉(《曹刿论战》)

E.而乐亦无也 子子孙孙无匮也(《愚公移山》)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水落而石出者”一句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由此演化而来的成语“水落石出”表示什么意思?

4.上面两段文字都写到了景物的变化,作者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用意?

5.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1.B、E

2.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都在洞庭湖之中。

3.“水落而石出者”一句描写的季节是冬季。“水落石出”的意思是水落下去石头就出来了,比喻真相大白。

4.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之间和一年之间的景色变化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基本意思对即可。

5.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因而他们的种种“览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异。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基本意思对即可。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节选自《 唐雄不辱使命》 )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故不意也: (2)长跪而之曰:

2.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 秦王使人安陵君日 ② 太守

B.① 秦王不 ②俟其欣,则又请焉

C.① 安陵君其寡人 ②潭中鱼可百

D.① 终守之 ②借子杀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译文: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4.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答:

1.(1)通“措”,置。(2)道歉

2.答案:B

3.(1)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

(2)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4 .蔺相如完璧归赵(或烛之武退秦师、晏子使楚,令楚王白取其辱)等言之有据即可。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 明史·张溥传》 )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俄顷立 (2)日沃数次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如是者六七始已。

译文:

3.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完成  (2)热水

2.像这样(先抄后烧再重抄)反复六七次才停止。

3.学习要勤奋刻苦,方能成功。(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短文,完成1-4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慰问、吊唁)。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品行不好),使臣受吏民之垢(谦虚的说法,意为担任楚国的宰相),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患祸隐伏在那里)。”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越把自己看得低),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选自《贾谊集》)

1.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B.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C.一国吏民/皆来贺D.今/齐地方/千里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宫妇左右莫不王 ②臣知不如徐公美

   ③孙叔敖楚令尹 ④身已贵而骄人者民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4.邹忌向齐王、“老父”向孙叔敖进言分别用了什么方法?在与人交往中,你更欣赏哪一种?请说说理由。

1.(D)

2.①偏爱 ②实在、确实 ③担任 ④离开

3.①几个月过后,不时有人偶尔来进谏。    ②地位高而独揽大权的人,国君厌恶他。

4.答:邹忌运用设喻的方法进谏齐王,含蓄委婉又形象生动,让对方易于接受自己的观点或意见。“老父”运用从反面讲道理(或直言不讳),向孙叔敖进言。直接陈述利害,可以产生“苦口良药”的劝说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其境过清 ( ) ② 不可状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甲文:

乙文:

4.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

1.答案:①  因为        ②  说出

2.答案:① 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 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3.答案:甲文:清澈透明,侧面(间接)描写  乙文:水流湍急,正面(直接)描写       

4.答案:借景抒情  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一4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子曰:“吾与回(颜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谈笑有鸿儒 鸿儒

②人不堪其忧 不堪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3.(甲)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 ;(乙)文颜回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课上 ,课下巩固、发挥;他安心于尊师悟道,将学问做好做透。

4.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1.答案:①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②无法忍受。

2.答案:①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②课余(我)考查颜回私下里的言行,(发现他)也算得上能够充分发挥(我课上讲的内容),他并不愚钝。 

3.答案:托物言志   倾听、思考、记忆 

4.答案:刘禹锡:陋室不陋;颜回:不改其乐。安贫乐道。

读文言文,完成第1—5题。

愚公移山

《列子》

⑴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⑵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⑶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⑷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山北之塞( ) ⑵吾与汝毕力平( )

⑶河曲智叟以应( ) ⑷曾不能毁山之一(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⑴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 ⑵何苦而不平? 译文:

3.第⑵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第⑵、⑶层大意。

第①层:面山而居  第②层:   第③层:

4.从本文可知,“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指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⑴ 江(长江)阴:_____________ ⑵ 洛(洛河)阳 :______________

⑶ 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 ⑷ 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_

5.在“搬山”还是“搬家(走人)”的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请你对愚公的态度作出或赞成反对言之有理评价

1.⑴惩:“苦于”。⑵险峻的大山。⑶亡:通“无”。(4)毛:草木

2.⑴你太不聪明了。(2)愁什么挖不平?(还愁挖不平吗?)

3.聚室而谋;叩石垦壤。

4.(1)在长江南岸;(2)在洛河北岸;(3)在衡山南面;(4)在华山北面

5.评分:对山的态度其实是人生面对困难的态度,沿此方向作评价,只要观点积极,言之成理,表达流畅即给分,否则酌情扣分。

⑴赞成:遇到困难一味退缩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坚持奋斗才能成功。

⑵反对:当遇到靠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的困难时,要学会放弃,另寻办法,

避免钻死胡同,陷入困境。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杜畿传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举孝廉,除汉中府丞。荀彧进之太祖,太祖以畿为司空司直。追拜畿为河东太守。

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破,河东最先定。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民尝辞讼,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谛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乡邑父老自相责怒曰:“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自是少有辞讼。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随时慰勉之。渐课民畜犉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百姓勤农,家家丰实。畿乃曰:“民富矣,不可不教也。”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官,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

(《三国志· 魏书·卷十六》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意的初步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

A.、《三国志》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史书,作者是陈寿。

B.、杜畿是三国时的魏国人。

C.、文章中提到的太祖指的是三国时魏国的曹操。曹操当时还没有当皇帝,后来才当上了魏国的皇帝,称为太祖。

D.、文中写到的主要事情,发生在杜畿当河东郡的太守时候。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少孤,继母之 苦:让他吃苦,虐待他。

B.、荀或之太祖。 进:推荐,举荐

C.、若意有所不尽,更来府。诣:拜见。

D.、亲自执经教授,郡中之。化:教化。

3、与文中“畿亲见为陈大义”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知之知之,不知为不知。

B.、此可以援而不可图也。

C.、行拂乱其所

D.、此中人语去:“不足外人道。”

4、对下面这个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

A.、有这样好的官员,我们怎能不听从他的教诲呢?

B.、有你这样做的吗?为什么不听从长官的教诲呢?

C.、有像你这样的人,我们干吗不把事情做好呢?

D.、有像这样的官员吗?为什么不好好教育老百姓呢?

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杜畿幼年时死了父亲,因为孝顺继母被推举为官员,后来又被太祖加封为太守。

B.、在河东执政的时候,杜畿对老百姓实行宽松优惠的政策,对他们之间的诉讼晓以大义,让他们尽量自己解决。

C.、为了鼓励百姓都勤于农业生产,杜畿命令增加属县里所有孝子、贞妇、顺孙的徭摇役。

D.、杜畿认为社会安定、物质富足之后,就要让老百姓习武修文,提高文化素质。

1、C    2、C  3、D    4、A   5、C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我所欲也》节选)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鱼而取熊掌者也/土地平旷,屋俨然

B.、故有所不避也/又无硕师名人与游

C.、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然北通峡

D.、非独贤者有心也/斯陋室,惟吾德馨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同时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B.、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选文的主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抗元兵败被俘,宁死不屈,也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

C.、选文开头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比喻“舍生取义”,引出中心论点,自然贴切。

D.、在孟子看来,不仅贤人,就是每一个普通人,都有舍生取义之心,在生死考验的关键时刻,都会作出合乎义的选择。

1、D     2、略     3、B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加点词。

① 录毕,送之( ) ② 同舍生皆绮绣( )

③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 ④ 又无硕师名人与游( )

2.下列句中的“/ ”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B.、益慕圣贤/之道

C.腰/白玉之环.D.、门人弟子/填其室

3.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家贫无从致书观 域民不封疆之界

B.无慕艳意 人物不相睹

C.足肤皲裂不知 国险民附
D.、四僵劲不能动 诎右臂船,而竖其左膝

4.选文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答:

5.翻译下列句子。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答:

6.“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你认为这种态度对吗?谈谈你的观点。

答:

1.(1)跑 (2)同“披”  (3)年已二十(二十岁)  (4)担忧

2.B

3.B

4.扣问之难,路途之艰困苦,生活之苦。(符合大意即可)

5.因此人们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博览群书。 重点词是“以是”、“以”、“假”,如翻译错误,酌情扣分。

6.开放题,言之成理,表达流畅,观点明确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