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回答1—4题。

爱莲说 周敦颐(北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鲜后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可爱者甚(pān )B.、出泥而不染(xū)

C.、清涟而不妖 (zhū)D.、可远观而不可玩焉(xiè)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句中的含义。

(1)香远清 益: (2)亭亭净 植:

(3)陶后有闻 鲜: (4)乎众矣 宜: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译:

4.从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追求?

答:

1.D

2.(1)益― 更(更加)   (2)植― 立(树立)   (3)鲜― 少   (4)宜― 应当(应该,当然)

3.(1)(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2)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4.追求高尚情操,正直人格。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3题。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垄上,怅恨久,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司马迁《陈涉世家》

(乙)蜀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彭端淑《为学》

1.与“吾欲之南海”中的“之”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怅恨久B.辍耕垄上

C.蜀鄙有二僧D.西蜀去南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苟富贵,无相忘。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两段文字都写到了“志”,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1.答案:B

2.答案:(1)如果谁富贵了,不要忘记我们。

(2)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3.答案:甲文侧重于要树立远大志向,乙文侧重于用行动实现自己的志向。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1~3题。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孟子·尽心上》

【注释】①故:事故,指灾患病丧。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父母存 惧 (2)俯不于人 怍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3.由孟子的“三乐”,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所说的人生之“乐”,请写出一句。

1.答案:(1)都  (2)惭愧

2.答案:拥有天下有才华的人并教育他们,(这是君子的)第三乐。

3 .答案:(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阅读短文,回答1—4题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本文作者是 代文学家。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一或尽粟一石 之不能尽其材

B.故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C.世有伯乐,后有千里马 土地平旷,屋舍俨

D.策之不以其之行也,天下为公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4.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韩愈  唐

2.B

3.(1)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拿着鞭子,站在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4.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批判。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题。

醉翁亭记(节选)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大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J.王,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滁皆山也 环:

(2)醉翁之不在酒 意:

(3)野芳而幽香 发: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①段在总写滁州山景后,由远及近依次驾了“西南诸峰”、“ ”“ ”、“醉翁亭”等景物。

4.概括选文第②段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官,可以免税。

注:①[记]指《醉翁亨记》。 ②[商贾]商人。 ③[关征]查税征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围绕(环绕)   (2)情趣(意趣、兴趣)    (3)开放(开)

2.给它(亭子)起名(题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称它(命名)的。

3.琅琊(山)    酿泉

4.描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四季不同景色以及出游的乐趣。

5.《醉翁亭记》在当时备受人们的推崇,反映其艺术价值高、影响大。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1—6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月色人 木兰当

B.然终不山空人静 徐公不君之美也

C.时风铎 隔簋竹,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 道不通,已失期

2.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与之乘,战长勺

B.万钟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

D.其受之天也,贤材人远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4.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

5.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答:

6.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答:

1.D

2.A

3.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4.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5.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6.月色美好,幽静。(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其境过清 ( ) ② 不可状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3.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

甲文:

乙文: 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①  因为       ②  说出

2.答案:①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3.答案:甲文:侧面(间接)描写 清澈透明  乙文:正面(直接)描写  水流湍急     

4.答案:借景抒情  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三军,使士卒乐死,敌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⑤,大臣未附,百姓不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注】①魏置相:魏国设置相位。②田文:战国时人,曾任魏相,能礼贤下士。③不敢东乡:乡,同“向”。不敢向东侵犯。④宾从:服从、归顺。⑤主少国疑:国君年轻,国人疑虑。⑥属:同“嘱”,委托、托付。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三军,使士卒乐死( ) 敌不敢谋( )

百姓不( ) 是之时(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中的意思。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吴起是怎样的人?请结合上面的文言文简要阐述。(至少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4.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代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魏王在“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之时任用田文为相,请结合选文中鲁庄公的言行,简要分析古代统治者的治国策略。

1、①率领 ②国家 ③信任 ④正当,在

2、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吴起才知道自己(确实)不如田文。

3、要点:①性情率真 ②心胸开阔 ③有很强的军事和领导才能 ④能以国事和大局为重 ⑤善于与同僚沟通 

4、要点:取信于民 ;善于用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6题。

桑怿①传(节选) 欧阳修

(怿)又闻襄城②有盗十许人,独提一剑以往,杀数人,其余。汝旁县为之无盗,京西转运使③奏其事,授郏城尉……怿虽举进士,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姑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④,将以舟载之。见民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民。见民荒岁,聚其里人⑤饲之⑥。粟尽乃止。怿剑及铁简⑦,力过数人而有谋略。

【注释】①桑怿(yì):人名。②襄城:地名。下文的“汝旁县”“郏城”“雍丘”均指地名。③京西转运使:官职名。下文的“尉”也是官职名。④廪:粮仓。⑤里人:同乡人。⑥饲:供养。⑦铁简:狭长的铁片。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力 过 数 人 而 有 谋 略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缚( ) (2)走( ) (3)善( )

3.说说文中画线句“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的意思。

4.用自己的话概括桑怿“授郏城尉”的原因。

5.面对受灾的民众,桑怿是如何救助的?请用原文回答。

6.结合选文,请你对桑怿这个人物作简要评价。

1.力过数人/而有谋略

2.(1)绑,捆绑 (2)跑,逃跑 (3)善于,擅长

3.但桑怿并没读过多少书,然而,他的所作所为都合乎情理。

4.桑怿在襄城独自杀死了几个盗贼井捉拿了其余盗贼,汝旁县也因此没有盗贼了。

5. (1)以舟载民  (2)聚其里人饲之

6.略。示例:(1) 有勇有谋,既健且勇;(2)体恤民情,仗义疏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恬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治驼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呜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

注释:躧,xǐ,以足跳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凄神骨( ) ②其境过清( )

③自能治背驼( ) ④吾治( )

⑤可朝治而夕如( ) ⑥其子欲呜官( )

⑦我治驼( ) ⑧管人直(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躧焉。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重在写景,请说出景后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重在记事,请写出事中之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使……寒冷  ②因为 ③介绍  ④请  ⑤箭  ⑥之于  ⑦职业  ⑧只

2.①(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水两岸的形势犬牙交错,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②(医人)将一片板放在地上,让驼者卧在上面;又将另…片板压在驼者身上,接着就在上面跳踏。

3.甲文段作者表达了自己孤寂悲凉的心情。

4.乙文告诫人们:做任何事情,如果放弃了根本目的,就毫无意义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