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孙叔敖纳言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日:“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注释]①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②国:指都城。③吊:吊唁。④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⑤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⑥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身已贵而骄人者民之( ) (2)位已高而擅权者君之( )

2.阅读全文,简要概括孙叔敖采纳了老父哪三条谏言。

(1)

(2)

(3)

3.请仿照示例,补充一则与“纳言”相关的事例。(除甲、乙两文之外)

示例:唐太宗善纳魏征良言,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1.(1)离开(背弃);(2)厌恶(嫌弃)。

2.(1)位高意下;(2)官大心小;(3)禄厚不取。

3.(1)鲁庄公采纳曹刿的建议,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2)楚王听取墨子的谏言,停止攻打宋国。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5题。

(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 ②眠觉:睡醒 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 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 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 ⑥就:拜访、访问。 ⑦经宿:一整夜。 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欣然起行 (2)无与乐者

(3)四望皎然 (4)人问其

2.用现代汉语写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思。

3.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月色。请你写出一句他的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或语句吗?

4.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点?

5.两段文字都是写的夜找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

1.(1)愉快地,高兴地(2)想,思考(3)共同,一起(4)只是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明月几时有,……;月有阴晴圆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千里共婵娟。/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4.两段文字都写出了月光的皎洁,运用了侧面描写;(A)段描写的详尽些,运用了拟人的手法。(B)段描写的粗略些。(注:这题是我根据以往经验杜撰的,(B)段中我从四望皎然猜测是描写月光的。没有去查资料考证,请谅解。)

5.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总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好友;目的和起因不同:A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B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找到。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题。

(一)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④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⑤者众也。

(节选自《新序》)

注:①出亡:国亡后出逃。②发政举事:施政做事。③侍御:侍从妃子。④被:穿上。

⑤谄谀:谄媚奉承。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臣之妻私臣 私: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让齐威王称“善”?

4.齐威王和宋昭公的周围同样都有谄谀者,然而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宋昭公却不得不“出亡”,结合语段说说造成这样不同结局的原因有哪些。

5.从上面两个语段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1.(1)偏爱     (2)当面 

2.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太深了 

3.①从日常小事人手,以家比国,以己比君  ②使用排比的方式,增强语势,有力阐明了自己的观点③语言委婉含蓄,使对方受到启发  ④处处为国为君着想,晓以利害 

4.齐国有邹忌这样善于进谏的大臣,齐威王也善于纳谏。而宋昭公却一直被谄谀者包围,听不到谏言 

5.示例: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阿谀奉承者蒙蔽  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等)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各组词语意见相近的一项 ( )

A.、孰B.、朝

C.、市 D.、间

2、翻译下列句子。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今齐地方千里B.、先帝不以臣卑鄙

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D.、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妻、客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而说话的语气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就一个方面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以得到上等的奖赏。或

  所有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大臣、官吏、百姓,可以得到上等的奖赏。

3、C

4、妻子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句式,语气非常肯定,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赞美;客人用的是一种陈述的语气,语气平淡,是一种礼节性的应对。

5、(1)邹忌善于进谏,给我的启示是:在生活中,在与人的交往中,在提意见时,我们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要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还可从勇气和自知之明等方面谈)

(2)威王纳谏给我的启示: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要胸怀宽广;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可从个人、治国或工作、学习等方面)

阅读短文,回答1—5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履,久雨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录毕,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

(2)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尝:

(3)媵人持沃灌 汤:

2.用“/”给下面这段话断句。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2)寓逆旅主人,日再食,元鲜肥滋味之享。

4.文中从哪几个方面叙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5.读书苦,是当今许多中学生的共同感受。了解到宋濂的求学经历后,你又是怎样看待读书之苦的呢?说说看。

1.(1)跑。  (2)曾经。  (3)热水。

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3.(1)有时遇到他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辩说。

(2)寄居在旅店主人那里,每天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

4.四个方面:幼时家贫读书的艰难;成年求师叩问的艰难;从师旅途的艰难,求学生活的艰难。(读书之难,求教之难,拜师之难,生活之难。)(意思对即可)

5.答案要点:(1)我们现在的读书环境是优越的,与宋濂的苦与累比较,我们所谓的苦,简直可以说是微不足道。(2)“学海无涯苦作舟”,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攀登,才能学有所成,勤奋是取得学业成功的重要前提。(3)“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苦”与“乐”是相对的,我们应树立志向,培养兴趣,变苦为乐。

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故”字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故”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故自号曰醉翁也B.故患有所不辟也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扶苏以数谏故

2.文言文阅读要注重理解和积累。请仿照下面阅读积累卡片中的示例,将《出师表》阅读积累卡片填写完整。

《出师表》阅读积累卡片 编号:007

重点词语积累(两个)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词义

译句

问题:文中表明先帝求贤若渴的 句子是哪几句?

原句:

1.D

2.

《出师表》阅读积累卡片 编号:007

重点词语积累(两个)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词义

译句

问题:文中表明先帝求贤若渴的

句子是哪几句?

卑鄙

身份低微、见

识短浅

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

短浅,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

原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

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拜访

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

屈原列传(节选)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⑥忧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注释:①〔楚]指楚国王室。②[左徒]楚国官名,是一种官阶较高的职官,次于令尹,相当于上大夫.③〔志〕同“记”。④〔造为宪令〕制定国家的法令。⑤〔伐〕自我夸耀。⑥〔离〕同“罹”,遭遇,糟受(灾难或疾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谗之曰 ( )

②屈平王听之不聪也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读选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屈原遭受上官大夫谗言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于是,就②痛恨、痛心

2.讲信义而被猜疑,忠诚而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

3.上官大夫嫉妒屈原的才能,嫉妒屈原受楚怀王宠信,抢夺屈原制订的宪令未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一4题。

潭中鱼可百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锹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之而去。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记 乃之而 去岳阳楼

B.见 明灭可 才美不外

C.以 其境过清 扶苏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D.许 潭中鱼可百头 先生不知何人也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一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作者在画面中给我们展示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表现情感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看去,(小溪)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蜿蜒,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3.游鱼,清澈的水

4.乐、悲(由乐到悲),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1-5题。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韩诗外传》)

注①敧(qī):倾斜。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知之知之 (2)知也

(3)思而不学则 (4)满则

2.翻译上面语段中加横线的文字。

(1)诲女知之乎?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与______应该相结合。

5.(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为:是。  (2)是:这。  (3)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覆:翻倒。

2.(1)诲女知之乎:教导你的东西懂得了吗?

   (2)孔子问守庙的人说(或者:孔子向守庙的人询问道)

3.—个人要谦虚,不要自满

4.态度(  )学思

5.(1)孔子要(想)验证宥座器 (敧器)的特点。

    (2)有心要。因为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眼见过。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

答:“没有必要”,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得分。例如:没有必要。因为孔子原本就听说过,而且当场又得到守庙者的证实,没有必要去麻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萧诚自务札翰,李邕恒自言别书,二人俱在南中。萧有所书,将谓称意,以呈邕,邕辄不许。萧疾其掩己,遂假作古帖数幅,朝夕把玩,令其故暗,见者皆以为数百年书也。萧诣邕云:“有右军真迹,宝之已久,欲呈大匠。” 李邕欣然愿见。萧故迟回旬日,未肯出也。后因论及,李固请见,曰:“许而不出,得非诳乎!”萧于是令家童归见取。既至,李寻绎久,云是真物,平生未见。在坐者咸以为然。数日,萧默候邕宾客云集,因谓李曰:“公常不许诚书,昨所呈数纸,幼时书,何故呼为真迹?鉴将何在?”邕愕然曰:“试更取之。”及见,略开视,至床上,曰:“子细看之,亦未能好。”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有删改)

[注]①札翰:这里指书法。②李邕:唐代书法家。③别:鉴别。④许:赞扬。⑤右军:即东晋书法家王羲之。⑥大匠:指某方面造诣很深的人。⑦迟回:指拖延。⑧寻绎:这里指反复研究。⑨床上:指座榻。⑩子细:即仔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朝夕把玩,令其暗 (陈旧) B.有右军真迹,之已久(珍爱)

C.而不出,得非诳乎 (答应)D.昨所呈数纸,幼时(文章)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呈邕 必分人

B.萧疾掩己 如土石何

C.谓李曰 宅边有五柳树,以为号焉

D.子细看 当余从师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 在坐者咸以为然。

② 何故呼为真迹?鉴将何在?

4.结合文中材料,对李邕这一人物作简要评价。

1.D  

2.A C

3.① 在座的人都认为说得对。

② 为什么说它是右军的真迹呢?鉴别力到哪里去了呢?

4.在不明真相之前,李邕拿着赝品“寻绎久”,说“平生未见”;得知真相后,他“略开视”,说“子细看之,亦未能好”。这表明李邕是一个虚有其名、知错不认错而又迷信权威的人。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