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周亚夫军细柳
文帝之后,六午,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至劳军,至霸上入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日:“将军令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安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以备胡( ) ②已而之细柳军( )
③天子且至( ) ④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②至于亚夫,安可得而犯邪!
3.文章用了 写法,赞扬了细柳军 。
4.简述汉文帝称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
1.防范 到 将要 派遣
2.(1)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得骑马奔驰。
(2)至于亚夫,怎么能够侵犯他呢?
3.对比 治军严谨
4.亚夫治军严肃,军令威严,军纪严明,不媚上,因此汉文帝称赞他是“真将军”。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太夫人③以荻④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闾里⑤士人家⑥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⑧,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
②[孤]幼年丧父。
③[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
④[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⑤[闾里]乡里。
⑥[士人家]读书人家。
⑦[惟读书是务]即“惟务读书”。务,致力,从事。
⑧[文字]文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无以致书以观 ②家贫无资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3.甲文作者为什么能“遍观群书”?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品质?
4.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请结合[乙]段内容谈谈。
1.到 指钱财
2. ①抄完后,跑着送回,不敢有所迟缓。
②到了他慢慢长大,家里没有书可读。
3.信守诺,不畏艰苦的学习精神。
即使再大的困难,他也坚守承诺,绝不耽误,人们乐于借书给他。
4.阳修的母亲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画荻教子,使孩子不因家贫,而放弃学习,使孩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后面的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划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蹴尔而与之 蹴: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___________________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指的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其本心”。
1.略。
2.略
3.“本心”指善良的本性。
示例:当今社会有那么一些人陷入了金钱至上的泥潭,贪图物质享受,或者贪污受贿,由 人民的公仆蜕变为社会的罪人,有的偷盗抢劫,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等等,这些人都失去了自己的“本心”。
【财迷心窍、利欲熏心、利令智昏……】
【之所以“失去本心”是因为丧失了自己的做人原则,失去了良知,突破了道德底线】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后面的问题。
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 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hé)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令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注】避席:离开座位。熙,同“嬉”,开玩笑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处)
吏 二 缚 一 人 诣 王
2.晏子是怎样反击楚王维护国家尊严的?
阅读文言文,分别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渐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①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②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节选自《召公谏厉王止谤》)
注:①弭:消除,禁止。②阜:增加。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王之蔽甚矣( ) 闻寡人之耳者(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划2处)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
4.下列每组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
B.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C.时时而渐进 川壅而溃
D.门庭若市 若壅其口
5.甲文中邹忌“劝谏”和乙文中召公劝谏有哪些相同点?
1.受蒙蔽;使……听到;
2.满一年后,即使想进谏,也无话可说了。
3.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
4.B
5.①目的都是使统治者广开言路,改良政治,使国家强大起来。
②使用打比方(比喻)的劝谏方式
古诗文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①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②园疏③,取池鱼,酿秫酒④,瀹⑤粟⑥而食之。曰:乐哉游乐!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所往而无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①葺(qì):修整。 ②撷(xié):采摘。 ③疏:通“蔬’’。 ④秫(shú)酒:用粘高粱酿的酒。 ⑤瀹(yuè色):这里是煮的意思。 ⑥粟:糙米。
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因 城 以 为 台 者 旧 矣
2.下列句中的“之”与“以见予之所往而无不乐者”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雨雪之朝 B.瀹粟脱而食之
C.辍耕之垄上 D.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甲乙两文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甲文:
乙文:
1. 因城以为台者/旧矣
2. D
3. 示例: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水草。
4. 甲文:欣赏美景的愉悦、闲适之情和被贬之后的抑郁悲凉之情。
乙文:超然物外的豁达之情。
古诗文阅读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分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丙】原谷有祖①,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女生儿,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③,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④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释】①祖:爷爷。③捐:抛弃、舍弃。③舆:手推车。④更:再。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悉如外人: ②男有分: ③谷年十有五:
2.用“/”给句子划分节奏。(只划一处)
力 恶 其 不 出 于 身 也 .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林尽水源B.大道之行也
取之不尽 行之有效
C.不独子其子D.父不从
无独有偶 力不从心
4.任选下列句中的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5.甲乙两文为我们展现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
6.甲乙丙三段文字都写到了老人。你认为丙文给你带来的启示是什么?
1.①全,都。②职分,指职业、职守。 ③同“又”
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3.D (A.取之不尽:完;8.行之有效:做;C.无独有偶:一个)
4.示例:
①把品德高尚的入、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②父亲很是惭愧,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于是去把爷爷接回来赡养了。
5.示例:社会安定,环境优美,人们各得其所,生活幸福,
6.围绕“应孝顺老人”谈启示得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致:
(2)录毕,走送之 之:
2.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计: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隆中对》) 计:
(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计:
3.作者在学习上遇到的矛盾是什么? 他是如何解决的?
答:
1.(1)得到(获得、找到、取得)
(2)代词,这里指“书”(不解释意思不得分)
2.(1)计算 (2)计策(办法、方法) (3)商议(商量)
3.(1)“幼时即嗜学”与“家贫,无从致书以观”的矛盾。解决办法: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走送之。
(2)“益慕圣贤之道”与“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的矛盾。解决办法: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自新①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②,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③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
兄为里长④,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掠无宗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⑤,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弱冠⑥,授徒他所。岁归省三四,敝衣草履,徒步往返,为其母具酒食,兄弟酣笑,以为大乐。
(节选自归有光《张自新传》)
注释:①自新:人名。②方简:刚直简朴。③檠(qíng):灯架。④里长:明代以邻近的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负责人即里长。⑤意气:神色,精神。⑥弱冠:古时以男子二十岁为成人,因身体尚未强壮,故称弱冠。
1.下面与文中“岁归省三四”一句中的“归”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男有分,女有归。(《大道之行也》)
B.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
C.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D.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2.将文中画直接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译句: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自 新 以 灯 檠 投 之 油 污 满 几 正 色 切 责 若 老 师 然
4.文中自新“性方简, 无文饰”具体表现在哪里?
答:
1.B
2.自新就到县吏(那里)自己替代兄长(受过),却把他的兄长藏在别的地方。
3.自 新以 灯 檠 投 之 / 油 污 满 儿 / 正 色 切 责 / 若 老 师然
4.①自新以灯檠投之,若老师然。②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
③敝衣草履,徒步往返。④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3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铲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文:
2.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答:
3.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驾驭(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或者: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2.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3.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