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字,完成1-3题。

[甲 ]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乙] 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 《卖柑者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君将哀而之乎:     

②吾赖是以吾躯: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②吾子未之思也。

3.[甲 ]段中的捕蛇者和[乙]段中的卖柑者都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充分的理由,请你用自己的话替他们简述之。

1.①使……生存 ②养活

2.① 要是我过去不干这件差事,那早就困苦不堪了②您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啊

3.捕蛇者:缴税比捕蛇更不幸  卖柑者:行骗已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问题,自己已习以为常。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1-3题。

宋太祖怒责宋白

太祖时,宋白知举,多收金银,取舍不公。恐榜出,群议沸腾,乃先具姓名以白上,欲托上旨以自重。上怒曰:“吾委汝知举,取舍汝当自决,何为白我?我安能知其可否?若榜出,别致人言,当斫汝头以谢众!”白大惧,乃悉改其榜,使协公议而出之。

【注释】①知举:主持考试。②协:符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 当斫汝头以众: ⑵ 乃改其榜: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乃先具姓名以白上,欲托上旨以自重。

3.这则选文以“何为白我”“我安能知其可否”两个反问句和“取舍汝当自决”“当斫汝头以谢众”两个祈使句刻画了宋太祖什么样的形象?

1.⑴道歉  ⑵全部

2.⑴于是先列出(录取人的)姓名禀告皇上,想要借皇上的旨意来增加自己的分量(保全自己)       

3.公正 威严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做1-3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日: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A.衔觞赋诗,乐其志

B. 域民不封疆之界

C.孔文子何谓之“文”也

D.忠之属也,可一战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1.A

2.(1)房屋四周的墙壁空空的,房子挡不住寒风和太阳。

(2)不为贫贱而忧虑不安,不急于追求荣华富贵。

3.示例:物质固然重要,但不能取代一切。陶渊明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思想值得肯定。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做1-3题。

心不在马

赵襄主(晋国国卿)学御于王于期(车夫),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最要紧的),马体安于车,人心(谐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赶上)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把马引到正路上去)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通“尚”,还)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韩非子》)

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人心调马 先则恐逮

B.用之则也 君子之也,如日月之食焉

C.此君之所以后也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D.赵襄主学 驾亲征

2.翻译句子。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

3.赵襄主驾车比赛失败的两个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个故事对你有何启发,请联系你的实际谈谈。

1.B

2.但是您领先或落后时心里想到的都是我,哪还能和马协调呢?

3.失败的原因:(1)一心想取胜,注意力不集中;

(2)没有抓住比赛的关键问题,即调理马。启示举例:学一门技术要潜下心来,不能一味的争强好胜。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3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孟子曰:“……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①〔丈夫〕成年男子 ②〔冠〕古时男子二十岁称作成年,要举行加冠礼。③〔命〕教导 ④〔夫子〕丈夫 ⑤〔妾妇〕妇女,这里“妾”“妇”连用 ⑥〔广居〕宽大的房子,孟子用来比喻“仁”⑦〔正位〕正确的位置,孟子比喻“礼”⑧〔大道〕大路,孟子用来比喻“义”⑨〔由〕遵循大道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所识穷乏者我与。    得:             

②是亦不可以乎?     已:             

③往女家 之:      之              

④以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顺: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甲、乙两文中,孟子各阐述了怎样的主张?

4.甲、乙两文中,孟子论述的观点一致的地方是什么?这其中又有何差异?

1.①得:通“德”,感激(或恩德、恩惠) ②已:停止(放弃) ③ 之:到……去(到、去) ④顺:顺从(听从)

2.①万钟的俸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它,万钟的俸禄对我们有什么益处呢!②富贵不能惑乱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屈服

3.甲文: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或任何情况下人都不能“失去本心”)。乙文: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仁、义、礼(或人要坚守仁、义、礼)  

4.为人处世应该讲求“义” 两文都表达了大丈夫要有追求“义”的骨气,但乙文中还体现了孟子“仁”、“礼”的主张

阅读《公输》选段,回答问题。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子墨子之守有余( ) (2)宋能守( )

(3)在宋城上而待楚矣。( ) (4)公输盘( )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原文填空。

墨子和公输盘都是技艺高超的工匠,他们的斗技也很精彩。“__________ ”说明这场模拟攻守战非常激烈。但结果是墨子胜利了。不过公输盘并不死心,反而想加害墨子。两个“____________”说明此时两人心照不宣,剑拔弩张,气氛十分紧张。最后墨子揭穿了公输盘的阴谋使楚国侵略宋国的企图彻底破产了。

4.下列语句分别体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

A.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墨子与公输盘、楚王的这场斗争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通“御”,抵挡(2)没有人(3)入侵(4)通“屈”,理屈

2.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五百里,这如同装饰华美的车与破旧的车相比。

3.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吾不言 

4. A. 公输盘有推卸责任,转移矛盾的心理B. 楚王的骄横、自负 

5.在对待非正义战争过程中,除了应从道义上说服对方外,还应有强有力的军事后盾.应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力量。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关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稿,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苦: ②唱:

③牺牲: ④可以: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①陈胜、吴广起义的背景是什么?请根据选文综合回答。

②曹刿说:“肉食者鄙,未能未谋。”他这句话说得对不对?请从选文中找出依据作答。

4.陈胜、吴广起义和鲁国抗齐,所依托的力量其实是相同的,这就是___________。

1.①受…之苦。    ②通“倡”,倡议。   ③古代用作祭祀的猪牛羊等。    ④可以凭借。

2.①如今逃跑(抓回来)也是死,起来__也是死,同样是死,(倒不如)为国家而死,这样可以吗? 

②做官的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3.①天下百姓饱受秦朝暴政的践害;戍边误期,被逼得走投无路。(两个要点各1分)

②后文鲁庄公的话,可以印证曹刿的认识是有道理的,庄公把战争的胜负一味地寄托在神灵的庇佑和小恩小惠上,足见其目光短浅,见地不深。

4.民心(争取人民的支持)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做1-6题。

A.、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B.、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馇粥不充,日中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①再适:改嫁。②昏怠:昏沉困倦。

1.解释加点词义。

(1)获有所闻( ) (2)录毕,送之( )

(3)二岁而( ) (4)遂大通六经之( )

2.“之南都入学舍”中的“之”意思是 ,请举一句学过的古文或古诗,要求其中的“之”与它意思相同:

3.译句子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B.益慕圣/贤之道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D.五年/未尝解农就寝

5.根据这两段文字,请探究他们学业有成的原因。

6.文中宋濂求教老师的态度和范仲淹昼夜苦学、以水沃面的故事也都可以使我们联想到历史上一些类似的故事,请你分别举一个,各用一句话概括。

举例:

1.最终    跑    成了孤儿  主旨、要义

2.到、往,杜少府之任蜀州(之次所旁丛祠中)

3.(1)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2)有时夜晚疲倦懈怠,就用冷水洗脸。

4.B.

5.刻苦好学  博览群书  虚心请教

6.者如“程门立雪”;后者如“孙康映雪苦读”或“车胤囊萤夜读”等(供参考。无“标准答案”,只要所写的是与“尊师”、“苦学”相关的成语典故即可得分)

阅读古文.完成1—5小题。

(甲)炳烛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己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③昧行:在__中行走。

(乙)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面句子中的“于”和“晋平公问于师旷”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B.于厅事之东北角

C.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D.游于是乎始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恐已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经:指儒家经典。博士:指当时专拿经学传授的学官,可不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处所填不超过5字)

5.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1)迟、晚

(2)等、到

3.(1)年少而学,(就)如同初升的太阳。

(2)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博士吗!

4.年纪大,事务多(意思正确即可)

5.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 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人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遮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韦、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韦、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 1 )自枉屈

( 2 )以其咎

( 3 )此臣所以报先帝

2.翻译下面句子。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从作者回忆的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三件往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其怎样的情感?

1.(1)降低身份 (2)表明,显扬 (3)……的原因

2.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

3.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效忠(报答)刘备父子之情。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