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课外文言语段,完成1—2题。
林之栋善画兰,好游,闻兰所在,则必大寻之。樵者或告:某山大壑中,常闻兰花气特多,茅棘虎豹,不可行。林乃募壮士执刀矢火攻,具裹粮,鸣金入深谷中,若当劲敌者。至则兰叶长丈许,花大如掌。自是,所画兰益奇变。
【注:具裹粮:准备干粮】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林之栋善画兰,好游(喜欢)B.樵者或告(或者)
C.至则兰叶长丈许(左右)D.自是,所画兰益奇变(这)
2.本文给你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学习贵在有钻研精神,不怕艰难困苦,才终有所获。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文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即加冠,益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明、,不敢出一言以复;侯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长跪而谢之曰 谢:
(2)入则无法家拂土 拂:
(3)至若春和景明 景:
(4)王曰:“何坐?” 坐:
2.下面“以”的用法与另外三项不同的是
A. 无从致书以观B.计日以还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D.俯身倾耳以请
3.说说下面的句子的意思。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侯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4.“录毕,走送之”中“走”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用“走”一字.表现出一种怎样的心情?
5.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2)“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
6.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豪华的生活?
7.如果要用本文作者宋蠢这一经历作为写议论文的论据,你认为它可以作为哪些观点的论据?请至少谈两点。
1.(1)道歉,谢罪(赔罪);(2)同“弼”辅佐
(3)阳光 (4)犯罪
2. C
3.(1)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假给我,我也因此能够遍读各种书籍
(2)等到老师心情高兴了,我就请教他。所以我虽然愚笨,终于也得到了一些收获
4.跑 惟恐误了约定的还书时间,跑着去送给人家,给人家一个好的印象,以后借书还能痛快一些
5.(1)好学,借书从不失信于人。抄书不畏艰苦,从而得以遍观群书。
(2)为求得先生的指导,常常远行百里之外,登门请教,对先生恭敬有礼,百折不挠
6.用同舍生的衣着豪华的生活与自己的节衣缩食的艰苦生活作对比,从而表现作者专心致志,以苦为乐的学习态度。
7.答案示例:逆境出人才;求学问要有勤奋刻苦的精神;艰苦的环境往往能锻炼人的意志。
阅读下面文言文字,完成1-3题。
[甲 ]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乙] 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 《卖柑者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吾赖是以食吾躯: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②吾子未之思也。
3.[甲 ]段中的捕蛇者和[乙]段中的卖柑者都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充分的理由,请你用自己的话替他们简述之。
1.①使……生存 ②养活
2.① 要是我过去不干这件差事,那早就困苦不堪了②您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啊
3.捕蛇者:缴税比捕蛇更不幸 卖柑者:行骗已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问题,自己已习以为常。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1-3题。
宋太祖怒责宋白
太祖时,宋白知举①,多收金银,取舍不公。恐榜出,群议沸腾,乃先具姓名以白上,欲托上旨以自重。上怒曰:“吾委汝知举,取舍汝当自决,何为白我?我安能知其可否?若榜出,别致人言,当斫汝头以谢众!”白大惧,乃悉改其榜,使协②公议而出之。
【注释】①知举:主持考试。②协:符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 当斫汝头以谢众: ⑵ 乃悉改其榜: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乃先具姓名以白上,欲托上旨以自重。
3.这则选文以“何为白我”“我安能知其可否”两个反问句和“取舍汝当自决”“当斫汝头以谢众”两个祈使句刻画了宋太祖什么样的形象?
1.⑴道歉 ⑵全部
2.⑴于是先列出(录取人的)姓名禀告皇上,想要借皇上的旨意来增加自己的分量(保全自己)
3.公正 威严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做1-3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日: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A.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B.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1.A
2.(1)房屋四周的墙壁空空的,房子挡不住寒风和太阳。
(2)不为贫贱而忧虑不安,不急于追求荣华富贵。
3.示例:物质固然重要,但不能取代一切。陶渊明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思想值得肯定。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做1-3题。
心不在马
赵襄主(晋国国卿)学御于王于期(车夫),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最要紧的),马体安于车,人心调(谐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赶上)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把马引到正路上去)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通“尚”,还)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韩非子》)
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人心调于马 先则恐逮于臣
B.用之则过也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C.此君之所以后也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D.赵襄主学御 御驾亲征
2.翻译句子。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
3.赵襄主驾车比赛失败的两个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个故事对你有何启发,请联系你的实际谈谈。
1.B
2.但是您领先或落后时心里想到的都是我,哪还能和马协调呢?
3.失败的原因:(1)一心想取胜,注意力不集中;
(2)没有抓住比赛的关键问题,即调理马。启示举例:学一门技术要潜下心来,不能一味的争强好胜。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3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孟子曰:“……丈夫①之冠②也,父命③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④!’以顺为正者,妾妇⑤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⑥,立天下之正位⑦,行天下之大道⑧;得志与民由⑨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①〔丈夫〕成年男子 ②〔冠〕古时男子二十岁称作成年,要举行加冠礼。③〔命〕教导 ④〔夫子〕丈夫 ⑤〔妾妇〕妇女,这里“妾”“妇”连用 ⑥〔广居〕宽大的房子,孟子用来比喻“仁”⑦〔正位〕正确的位置,孟子比喻“礼”⑧〔大道〕大路,孟子用来比喻“义”⑨〔由〕遵循大道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③往之女家 之: 之
④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顺: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甲、乙两文中,孟子各阐述了怎样的主张?
4.甲、乙两文中,孟子论述的观点一致的地方是什么?这其中又有何差异?
1.①得:通“德”,感激(或恩德、恩惠) ②已:停止(放弃) ③ 之:到……去(到、去) ④顺:顺从(听从)
2.①万钟的俸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它,万钟的俸禄对我们有什么益处呢!②富贵不能惑乱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屈服
3.甲文: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或任何情况下人都不能“失去本心”)。乙文: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仁、义、礼(或人要坚守仁、义、礼)
4.为人处世应该讲求“义” 两文都表达了大丈夫要有追求“义”的骨气,但乙文中还体现了孟子“仁”、“礼”的主张
阅读《公输》选段,回答问题。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 (2)宋莫能守( )
(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 (4)公输盘诎( )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原文填空。
墨子和公输盘都是技艺高超的工匠,他们的斗技也很精彩。“__________ ”说明这场模拟攻守战非常激烈。但结果是墨子胜利了。不过公输盘并不死心,反而想加害墨子。两个“____________”说明此时两人心照不宣,剑拔弩张,气氛十分紧张。最后墨子揭穿了公输盘的阴谋使楚国侵略宋国的企图彻底破产了。
4.下列语句分别体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
A.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墨子与公输盘、楚王的这场斗争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通“御”,抵挡(2)没有人(3)入侵(4)通“屈”,理屈
2.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五百里,这如同装饰华美的车与破旧的车相比。
3.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吾不言
4. A. 公输盘有推卸责任,转移矛盾的心理B. 楚王的骄横、自负
5.在对待非正义战争过程中,除了应从道义上说服对方外,还应有强有力的军事后盾.应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力量。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关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稿,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苦: ②唱:
③牺牲: ④可以: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①陈胜、吴广起义的背景是什么?请根据选文综合回答。
②曹刿说:“肉食者鄙,未能未谋。”他这句话说得对不对?请从选文中找出依据作答。
4.陈胜、吴广起义和鲁国抗齐,所依托的力量其实是相同的,这就是___________。
1.①受…之苦。 ②通“倡”,倡议。 ③古代用作祭祀的猪牛羊等。 ④可以凭借。
2.①如今逃跑(抓回来)也是死,起来__也是死,同样是死,(倒不如)为国家而死,这样可以吗?
②做官的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3.①天下百姓饱受秦朝暴政的践害;戍边误期,被逼得走投无路。(两个要点各1分)
②后文鲁庄公的话,可以印证曹刿的认识是有道理的,庄公把战争的胜负一味地寄托在神灵的庇佑和小恩小惠上,足见其目光短浅,见地不深。
4.民心(争取人民的支持)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做1-6题。
A.、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B.、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②,辄以水沃面,往往馇粥不充,日中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①再适:改嫁。②昏怠:昏沉困倦。
1.解释加点词义。
(1)卒获有所闻( ) (2)录毕,走送之( )
(3)二岁而孤( ) (4)遂大通六经之旨( )
2.“之南都入学舍”中的“之”意思是 ,请举一句学过的古文或古诗,要求其中的“之”与它意思相同:
3.译句子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B.益慕圣/贤之道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D.五年/未尝解农就寝
5.根据这两段文字,请探究他们学业有成的原因。
6.文中宋濂求教老师的态度和范仲淹昼夜苦学、以水沃面的故事也都可以使我们联想到历史上一些类似的故事,请你分别举一个,各用一句话概括。
举例: ;
1.最终 跑 成了孤儿 主旨、要义
2.到、往,杜少府之任蜀州(之次所旁丛祠中)
3.(1)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2)有时夜晚疲倦懈怠,就用冷水洗脸。
4.B.
5.刻苦好学 博览群书 虚心请教
6.者如“程门立雪”;后者如“孙康映雪苦读”或“车胤囊萤夜读”等(供参考。无“标准答案”,只要所写的是与“尊师”、“苦学”相关的成语典故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