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一国尽服紫

齐桓公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之,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君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

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注:①紫:紫色,这里指紫色的衣服。②素,没有染色的丝织品。③臭:气味。④郎中:官名,这里代指宫中。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齐桓公服紫 ( )    (2)君欲之(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于是日,郎中莫衣紫。


14.文中与“紫贵甚”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2分)

15.这个故事蕴含的道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居高位者在生活上不能追求奢华。

B. 做臣子的应该敢于进谏,并善于进谏。

C. 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改变不良现象。

D. 上行下效,要改变不良现象必须从上做起。

12.(4分)(1)喜欢 (2)制止、使……停止     13.(3分)就在这天,宫中没有人穿紫衣了   14.(2分)五素不得一紫   15.(3分)D

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捕蛇者说(节选)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9.《捕蛇者说》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_(人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谨食之,时而献焉。



11.节选文字通过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与乡邻“________”作对比,表现了________。(3分)

9.(2分)柳宗元      10.(3分)(我)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就把它献上去         11.(3分)旦旦有是(1分) 老百姓在苛政统治下生活的悲惨和绝望(2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忌不自 ②小未孚,神弗福也

B.①服衣冠 ②有时发白帝

C.①寡人之耳者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

D.①时时而进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

10.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文:

11.写批注是品读文章的好方法,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参考示例,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写批注。(4分)

示例: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批注: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邹忌进谏的结果。邹忌现身说法巧进谏,齐王开张圣听振国威。有善于劝谏的忠臣,有广开言路的君主,何愁不能“战胜于朝廷”?

(1)暮寝而思之。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我选第 句,批注:

12.邹忌进谏齐王,《出师表》中诸葛亮进谏后主刘禅,他们采用的方式有什么不同?这对我们与人交往有何启示?(4分)

答:

9.B(A①相信 ②信用;B均意为“早晨”; C①使……听到 ②听见; D①偶然、间或 ②参与。)

10.(4分)(1)由此看来,大王你受蒙蔽很深了。(2分)

   (2分)(2)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看得上等奖赏。(2分)

11.(4分)(1)围绕“有自知之明”或“善于思考”来批注。示例:邹忌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真实一个善于自省的君子。(4分)

(2)围绕“进谏的人多”和“齐国的积弊多”批注。示例:进谏的人真多,齐国的积弊也真多!君主只要广开言路,官吏百姓就敢于说真话,国家政治就会清明。(每点2分,共4分)

12.(4分)邹忌采用了以事设喻委婉规劝的方法,诸葛亮采用了直言劝谏的方法。(2分)启示:①说话时要看对象;②要讲究说话的方式。(2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10--13题。 (15分)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0.解释下列各项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无从书以观 (2)门人弟子其室

(3)持沃灌 (4)白玉之环

1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2.文中具体从哪些方面叙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分)


13.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收获?(3分)



10.(4分,每个1分)(1)致——取得、买到     (2)填—— 挤满

(3)汤—— 热水           (4)腰—— 挂在腰间 

11.(4分)(1)(我)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2)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或:因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12.(4分)读书难(要借书,抄书)、 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 求教难(常遭“叱咄”)、生活难(“日再食,”穿“緼袍敝衣”)。(或四个方面:家境贫寒,无书可读;无师求教难; 远道求学,备受艰苦;艰苦的求学生活。) (或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13.(3分)用意(1 分):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

收获要点(2 分):(1)不求物质享受;(2)刻苦学习;(3)专心向学。(4)物质上不羡慕,更不攀比。(答对其中二点即可)

林道人诣谢公。东阳时始总角,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 遂至相苦。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令还,而太傅留之。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因流涕抱儿以归。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林道人:指晋代和尚支遁,世称林道人、林公。②谢公:谢安,东晋名相,死后追封太傅,世称谢太傅、谢公。③东阳:谢朗,谢安的侄子,曾任东阳太守。其父谢据早亡,下文“家难”即指此事。④总角:儿童头结发成小髻,常用以指代儿童。⑤信:传信的人。⑥朝士:朝廷官员。

2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东阳时总角( ) (2)再信令还( )

(3)而太傅留( ) (4)谢公同坐曰( )

23.根据文意,用“/”把文中画线部分断成三个短句。(3分)

新 妇 少 遭 家 难 一 生 所 寄 唯 在 此 儿

24.王夫人为什么坚持要“流涕抱儿以归”?(2分)



22.⑴才 ⑵派 ⑶他,代东阳(或谢朗)⑷告诉或“对……说”

评分标准:每词1分,第⑶题只写出“他”,得0.5分。共4分。

23.新妇少遭家难/ 一生所寄/ 唯在此儿 。评分标准:第一处2分,第二处1分,共3分。

24.⑴新病起;⑵一生所寄,唯在此儿。评分标准:两个要点,答到一点得1分。用自己的话表述意对也可。共2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9.上文选自《陈涉世家》,作者是 。其所著纪传体史书《____》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11.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在渔阳。

B.陈胜、吴广起义的主要原因是“失期,法皆斩”。

C.陈胜、吴广认为有公子扶苏、楚将项燕的支持,起义是会得到天下人的响应。

D.选文表现了陈胜、吴广卓越的政治见解和才能。

9.司马迁,《史记》(2分,1分1格)10. 如今逃跑也是死,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夺天下而死好吗?(关键词:亡、等和句式要落实,各占1分)(3分) 11.D(3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板桥曾任范县令,案无留牍,爱民如子。迁①潍县,值岁荒,人相食。板桥开仓赈济,或阻之,板桥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②,我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迁:指调动官职。 ②谴:责问、责备。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我之 ( ) (2)任之日 (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14.联系上下文,“或阻之”的理由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5.文中的郑板桥是一个 的人。(3分)

12.(4分。各2分)(1)承受、承担      (2)离开

13.(3分)(郑板桥)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14.(2分。各1分)没有申报上级,自己决定开仓放粮,\会被追究责任

15.(3分。仅写出其中一点得1分)爱民敬业(或关心百姓疾苦;或爱民如子)、敢于负责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加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同。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皆服其量

【注释】 ①吕蒙正(944—1011):宋代政治家。 ②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③朝士:中央官员。④同列:同事。 ⑤量:度量(肚量),气度

1.文中画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姓名蒙正遽止之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固”的词条有以下各项。请根据上下文,选出对“固不如无知也”中“固”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2分)A.坚固 B.鄙陋C.本来D.通“故”,所以

3.文中两度写了“同列”对那“朝士”的态度,这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4.从文中可以看出吕蒙正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1.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姓名/蒙正遽止之      2. D

3.将同列的愤怒不平与吕蒙正的“佯为不闻”形成对比,更有力地突出了吕蒙正宽容豁达的品质。    4. 吕蒙正是一个心胸开阔、气度非凡、宽容豁达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钟离意字子阿,会稽山阴人也。

建武十四年,会稽大疫,死者万数,意独身自隐亲,经给医药,所部多蒙全济。

举孝廉,再迁,辟大司徒侯霸府。诏部送徒诣河内,时冬寒,徒病不能行。路过弘农,意辄移属县使作徒衣,县不得已与之,而上书言状,意亦具以闻。光武得奏,以视霸,曰:“君所使掾①何乃仁于用心?诚良吏也!”意遂于道解徒桎梏,恣所欲过,与克期俱至,无或违者。

后除瑕丘令。吏有檀建者,盗窃县内,意屏人问状,建叩头服罪,不忍加刑,遣令长休。建父闻之,为建设酒,谓曰:“吾闻无道之君以刃残人,有道之君以义行诛。子罪,命也。”遂令建进药而死。二十五年,迁堂邑令。防广为父报仇,系狱,其母病死,广哭泣不食。意怜伤之,乃听广归家,使得殡敛。丞掾皆争,意曰:“罪自我归,义不累下。”遂遣之。广敛母讫,果还入狱。意密以状闻,广竟得以减死论。

显宗即位,征为尚书。时交趾太守张恢,坐赃千金,征还伏法,以资物簿入大司农,诏班赐群臣。意得珠玑,悉以委地而不拜赐。帝怪而问其故。对曰:“臣闻孔子忍渴于盗泉之水。此赃秽之宝,诚不敢拜。”帝嗟叹曰:“清乎尚书之言!”乃更以库钱三十万赐意。转为尚书仆射。

时,诏赐降胡子缣②,尚书案事,误以十为百。帝见司农上簿,大怒,召郎,将笞之,意因入叩头曰:“过误之失常人所容若以懈慢为愆则臣位大罪重郎位小罪轻咎皆在臣臣当先坐。”乃解衣就格。帝意解,使复冠而赦郎。

意视事五年,以爱利为化,人多殷富。以久病卒官。(选自《后汉书·钟离意传》有删改)

[注]①掾:属官;属员。②缣:细绢。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诏部送徒诣河内 前往,到……去

B.意屏人问状 使(人)退避

C.时交趾太守张恢,坐赃千金,征还伏法 因犯…罪,触犯法律

D.帝怪而问其故 责怪,不满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吾闻无道之君以刃残人 ②以资物簿入大司农

B.①臣闻孔子忍渴于盗泉之水 ②意遂于道解徒桎梏

C.①县不得已与之 ②与克期俱至

D.①君所使掾何乃仁于用心 ②乃更以库钱三十万赐意

7.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钟离意“仁于用心”的一组是

①意遂于道解徒桎梏,恣所欲过 ②遂令建进药而死

③路过弘农,意辄移属县使作徒衣 ④不忍加刑,遣令长休

⑤意得珠玑,悉以委地而不拜赐 ⑥意独身自隐亲,经给医药

A.①②⑥B.②③④C.①③⑥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大司徒侯霸公府时,钟离意命令属下遣送囚徒,当时正值寒冬,钟离意就动员弘农县给囚徒制作棉衣,县里不得已照办了。

B.面对服罪的檀建,钟离意没有处罚他,而是力排众议放他回去休长假。檀建回家后,父亲认为儿子的罪过应当以命相抵,就让他服药而死。

C.钟离意接受班赐之物后不拜谢,皇帝觉得他很清正,不但不怪罪,反而加赏他库钱三十万作为奖励。

D.防广吃官司坐牢,其间母亲病亡,防广哭泣不食。钟离意被他的孝心感动,就把他放走了。防广安葬母亲后,果然回来坐牢,最终也被免除了死罪。

9.断句和翻译。( )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

过误之失常人所容若以懈慢为愆则臣位大罪重郎位小罪轻咎皆在臣臣当先坐。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罪自我归,义不累下。

②此赃秽之宝,诚不敢拜。

5.D(怪:觉得奇怪)

6.B(A用;把。

B.都是介词,“在”。

C.动词,交给;介词,和、同。

D.副词,竟然(如此);连词,于是,就。)

7.C(②是“间接”表现。⑤说的是钟离意不受贪赃之物,表现其清正。)

8.D(A.不是钟离意命令属下遣送囚徒,而是皇帝命令大司徒属下。B.“力排众议”无中生有。

C.“委地”表示不接受班赐;不是“加赏”,而是“改为赏赐”。)

9(1)过误之失/常人所容/若以懈慢为愆/则臣位大/罪重/郎位小/罪轻/咎皆在臣/臣当先坐(每错2处扣1分。“位大”“位小”后不断开亦可)

(2)①如果获罪,由我一人承担;我坚守信义,决不连累大家。(译对“归”、“义”、句意各1分)②这些东西是贪赃受贿得到的宝物,(我)确实不敢接受。(“此赃秽之宝”译为判断句得1分,译对“诚”“拜”各得1分)


阅读冯梦龙的《巴东下岩院主僧》一文,完成7一10题。

巴东下岩院主僧,一青磁碗,携,折花供佛前,明日花满其中。更①少米,经宿,米亦满;钱及金银皆然。自是院中富盛。院主年老,一日过江简②田,怀中取碗掷于中流。弟子惊愕,师曰:吾死,汝辈宁③能谨饬自守④乎?弃之,不欲使汝增罪也。

【注】①更:换。②简:选。③宁:难道。④谨饬自守:自己谨慎地遵守。饬chì谨慎。

7、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一青磁碗( ) ②携( )

③更少米 ( ) ④不欲使汝增罪也( )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例句:弃之,不欲使汝增罪也

A. 至之市 B.是吾剑之所从坠

C.故时有物外之趣D.鞭数十,驱之别院

8.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 分)

 明 日 花 满 其 中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自是院中富盛。

译文:

⑵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幼时记趣》)

译文:

10.说说文中下岩院“主僧”的言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

7.

⑴①拾到。②回去。③放。④让。⑵D

8 .明日/花满其中(划错位置即不得分)

9.⑴从此以后,下岩院的僧侣生活富裕多了。(自是:从此。富盛:富裕。两个关键词,一个1分)⑵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清极细小的东西。(张、明、察、秋毫等四个关键词,一个半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