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槽

客有好佛者,每与人论道理,必有其说驾之,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郁离子谓之曰:“昔者鲁人不能酒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弗得。”有仕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鲁酒渍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鲁人饮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

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而饮之,吐而笑曰:“是余之糟粕也。”今子以佛夸之,可也;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

注释:道理:指宋元道学、理学。驾:驾驭、统摄。 方:酒方。 仕:做官。

12、下面一句话没有标点符号,请用“ / ”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3分)

昔 者 鲁 人 不 能 酒 唯 中 山 之 人 善 酿 千 日 之 酒 鲁 人 求 其 方 弗 得。

1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酒家(主持,掌管)B.、以鲁酒之(浸泡)

C.、而饮之(索取)D.、今子以佛之(夸奖)

1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2分)

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

15、本文讽刺了什么样的人?(3分)

答:

12、昔者/鲁人不能酒/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弗得。13、D

14、自鸣得意地自以为有了独到的见解。

15、有了一知半解就自以为了不起而夸夸其谈的人(讽刺那些以不知为知,拾人牙慧而沾沾自喜,到处炫耀的人)

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满分8分】

曾子杀彘

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2分)

  A.曾子妻市 之:( ) B.顾,为女杀彘 反:( )

  2.请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2分)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译文:

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

译文:

  3.简要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到、往,通返,

2、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妻子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想要捉小猪去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郑板桥曾任范县令,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爱民如子。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板桥开仓赈济,或阻之,板桥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迁:指调动官职。 ②谴:责问、责备。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我之 ( ) (2)任之日 ( )

2.文中画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此 何 时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 上 有 谴 我 任 之

3.联系上下文,“或阻之”的理由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分)(1)承受、承担     (2)离开

2.(2分)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3.(3分)没有申报上级,自己决定开仓放粮。会被追究责任。

4.(3分)爱民敬业(或关心百姓疾苦;或爱民如子)、敢于负责。

翻译:郑板桥曾经在范县做县令,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兢兢业业,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的吃人。郑板桥就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板桥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力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到期离开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自是指物作诗立/ 功成名

B.父焉,借旁近与之 / 日新月

C.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故余虽愚,获有所闻

D.即诗四句/ 平居无私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短文内容理解填空。(3分)

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其具体做法是_____ ___________。

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的非凡天资。

B.“余闻之也久”一句承前启后。“之”代上述情况。

C.第二段叙事,仅用一“闻”一“见”一“问”,寥寥数言,极简略而又层次分明。

D.本文叙事部分欲扬先抑,先铺写方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

6.(3分) C     

7.(3分)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天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8.(3分)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9.(3分) D

阅读《秋水》一文,完成6—11题。(18分)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本文作者_________,战国时哲学家,_________家代表人物。(2分)

7.解释加点的字。(4分)

秋水至(    ) 不牛马(     )

以为莫己(    )  始吾信(    )

8.“东面而视”中的“而”字的用法与下面哪项相同。( ) (3分)

A.黑质而白章。 B. 面山而居。 C.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D.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9.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

(1)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0.写出从本文演化出来的的两个成语: 。(2分)

11.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6.庄子   道(2分)

7.按时   通“辨”,分辨   比得上    不   (各1分)

8.B (3分)

9.(1) 在这个时候,河神方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仰首慨叹道。(2分)

   (2) 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2分)

10.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各1分)

11.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局限于所见所闻而骄傲自满,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言之有理即可,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14~16题。

宣王好射

齐宣王好射,说①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②。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③之,中关④而止,皆曰:“此不下⑤九石,非王,其⑥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

(《吕氏春秋》)

注:①说:同“悦”。②三石(dàn):石,重量单位,一石为120斤。③引:拉。④关(wān):同“弯”,指拉满弓。中关,指弓只拉了一半的弧度。⑤不下:不少于。⑥其:副词。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⑴齐宣王 (2)宣王之,所用不过三石。

15.翻译句子。(4分)

①说人之谓已能用强弓也

②其孰能用是

16.文段结尾说:“岂不悲哉?”齐宣王究竟可悲在哪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2分,每个1分。)⑴好:喜欢  ⑵情:实际情况

15.(4分,每句2分)⑴喜欢别人说自己能够使用强弓。⑵还有谁能用这弓?

16.(2分)齐宣王的可悲之处就在他被人蒙骗,自己却终生不知道。

郭嘉谏曹操击乌桓

曹操将击乌桓。诸将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郭嘉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破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桓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已之有也。表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操从之。

行至易,郭嘉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趋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操乃密出卢龙塞,直指单于庭,大破之,斩蹋顿及名王已下。尚及兄熙辽东。

【注释】①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郭嘉:曹操手下著名的谋士。乌桓: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文中的“胡”“夷”也指乌桓。②许:指许都,当时国都。官渡之战后,袁绍的残余势力投奔乌桓,两股势力联合起来,对曹操构成重大威胁。同时刘表和刘备在南方又蠢蠢欲动。③尚兄弟:指袁绍之子袁尚、袁熙。④蹋顿:乌桓首领。⑤觊觎(jìyú):非分的希望或企图。⑥青、冀:地名,指青州和冀州。⑦易:易县,因易水而得名。⑧单于庭:乌桓的大本营。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刘表使刘备袭许 (2)以威附 (3)尚及兄熙辽东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于”与“袁绍有恩民夷”中的“于”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贤材人远矣(《伤仲永》) B.战长勺(《曹刿论战》)

C.莫不有求王(《邹忌讽齐王纳谏》)D.箕畚运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胡恃其远,必不设备。

⑵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

12.曹操想平定北方乌桓,又担心虚国远征,带来后忧,郭嘉第一次劝谏分析指出了 ,解除了曹操的忧虑;第二次劝谏特别强调的制胜因素是“”。(3分)

9.(3分)⑴派遣   ⑵只、仅仅    ⑶逃跑、逃往(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10.(2分)C

11.(4分)⑴胡人(乌桓)依仗自己地处僻远,必定不会做好防备。⑵(刘表)(如果)重用刘备,就担心不能控制他;(如果)不重用刘备,刘备也不会被他任用(为他效力)。(每句2分,意对即可)

12.(3分)远征乌桓可攻其不备,有可胜之机;不征乌桓贻害无穷;刘表、刘备尚未实现联合,不足以构成威胁。(2分,答出其中两点,意对即可) “兵贵神速”(“掩其不意” )(1分)

附:参考译文

曹操将要去征讨乌桓。各位将领大多担心刘表会派刘备乘机袭击许昌。郭嘉说:“主公虽然威力、声势震动天下,但胡人(乌桓)依仗自己地处僻远,必定不会做好防备,可趁着乌桓没有防备,(我军)突然袭击攻打它,定能彻底击败对方。况且袁绍对当地汉人和乌桓人都有恩德,而且袁尚兄弟还在那里。现在我们对青、冀、幽、并四州的百姓,还只是用威势使他们归附,还没有施加恩德,舍弃(这四州)而南征(刘表),那袁尚必然凭借乌桓的资助,招纳那些为旧主拼死效命的人,胡人(乌桓)一动起来,汉人胡人百姓都将响应,这会使蹋顿产生入侵的野心,实现他非分的希望,(到时候)只恐青、冀二州就不是我们所有的了。刘表知道自己的才力不足以驾驭刘备,(如果)重用刘备,就担心不能控制他;(如果)不重用刘备,刘备也不会被他任用(为他效力)。因此,即使我们倾尽全国兵力远征(乌桓),主公您也用不着担忧什么了。”曹操就听取了郭嘉的谏言。

行军到达易县时,郭嘉说:“用兵贵在行动特别迅速。现在(我军)行军千里攻击敌人,行军时运输的物资很多,难以迅速得到有利的时机,况且敌方听到消息,必定有所戒备;不如留下辎重,轻装兼程进发,出兵攻击对方不防备的地方。”曹操于是率军悄悄出了卢龙塞,直捣乌桓的大本营,大败敌军,斩杀蹋顿以及名王以下许多将领。袁尚和他的哥哥袁熙逃往辽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1题。(16分)

卖蒜老叟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义 (4分)

(1)叟能如乎 ( ) (2)咳嗽不声 ( )

(3)老人徐徐蒜而归 ( ) (4)不肯告人姓氏。 ( )

1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4分) ( )

A.、旁睨揶揄之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山不加增

B.、老人徐徐负蒜归 吾恂恂

C.、拳打砖墙,陷入尺许 不物喜,不以己悲

D.、老人自缚树 所恶有甚死者

20.翻译下列句子 (4分)

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

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2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启发? (4分)

18.(1)这样  (2)停止(3)背 (4)终于  (4分) 

19.B  (4分)

20.我一个快要死的人,能用我的性命成全你的名声,死而无憾。

杨二故意站在十步之外,用尽全部力量打去。  (4 分)

21.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学无止境,为人要虚心,不可恃才傲物。(4分 意对即可)

【甲】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 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注释:①师旷:字子野,是春秋后期晋国宫廷中的盲人乐师。②援:执持,拿。③衽(rěn):衣襟。④哑:表示不以为然的惊叹声。⑤除:清除,去掉。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齐之辞者也( ) (2)吏二缚一人王( )

(3)齐人善盗乎( ) (4)非君人者之言也( )

1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 ( )

A.晏子将使楚/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B.何也/为寡人戒

C.吾欲辱/送杜少府任蜀川D.今民生长齐不盗/师旷侍坐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2分)

(2)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2分)

14、【甲】【乙】两文中,晏子和师旷都长于辞令,你更欣赏哪一个的说话艺术?请说说你的理由。(3分)

11、熟练、熟悉     到(尊长那里去)    本来         这         

12、D

13、(1)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2) 没有什么比做国君更让人快乐的了,因为没有人敢违背他的话。

14、示例一:我欣赏晏子的说话艺术,他在无法澄清“齐人坐盗”这一事实的情况下。巧用类比进行反驳,片言只语间化被动为主动,既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又不失礼节。示例二:我欣赏师旷的说话艺术,他先直话曲说,巧妙地将将晋平公说成是“小人”,引起晋平公的重视,再因势利导,让晋平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达到了劝谏的目的。

阮孝绪传(节选)(12分)

孝绪七岁,出继①从伯胤之。胤之母周氏卒,有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②之母,闻者咸叹异之。

年十六,父丧不服绵纩③,虽蔬菜有味亦吐之。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绪度之必至颠覆,闻其笳管④,穿篱逃匿,不与相见。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家所得,便吐餐覆酱。及晏诛,亲戚咸爲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之及。”竟获免。

[注释]①出继:此处指把孝绪送给堂伯阮胤之做儿子。②王晏:南朝齐尚令。后因贪财专权被杀。③绵纩(kuàng):指丝织品。绵:丝绵。纩:絮。④笳管:即胡笳,一种乐器,比喻王晏的仪仗。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闻者咸叹之 (2)不绵纩 (3)孝绪之必至颠覆 (4)何之及

11.下列句子中的“其”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2分)

A.屡至其门 B. 必细察其纹理

C. 其虫旧曾有之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

13.选文中的阮孝绪具有哪些品质?(2分)

10.(1)以……为异(认为……奇异、对……感到奇怪)      (2)穿

(3)估计       (4)犯罪

11.C

12.等到王晏被杀,内外亲属都因此很害怕。

13.不爱财(不慕富贵);有远见;孝顺。

说明文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