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20—24题。(共14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三年①春,帝亲祀南郊。礼毕,喟然问隶校尉刘毅曰:“朕可方汉之何帝?”对曰:“桓、灵。”帝曰:“何至于此?”对曰:“桓、灵卖官,钱入官库②;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③不如桓灵也。”帝笑曰:“桓、灵之世,不闻此言;今朕有直臣,固为胜之。”

(选自《资治通鉴·晋纪》)

注释: ①三年:晋武帝(司马炎)太康三年。 ②官库:公家的库房。 ③殆:几乎。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4分)

(1)年之后: (2)皆于齐:

(3)然: (4)为胜之:

21、用∕划分句子节奏,划两处。(2分)

以 此 言 之 殆 不 如 桓 灵 也。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朕可方汉之何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阅读【甲】【乙】两文,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个选段都告诉我们作为臣子要向君王进谏。

B.甲、乙两个选段中进谏的语言都很生动感人,打动了君王的心。

C.邹忌与刘毅在进谏时都是讲究策略、方式,从自身作比,用类比的方法,从侧面相劝谏。

D.甲段中的威王是个明君,乙段中的司马炎是个昏君。

20、(1)满 (2)朝见  (3)感概地   (4)本来  

21、以 此 言 之/ 殆 不 如 桓 /灵 也。

22、(1)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

   (2)我可以和汉代的哪一个帝王相比

23、C (参考译文  春季,晋武帝亲自到南郊祭祀。典礼结束后,晋武帝感叹地询问司隶校尉刘毅说:“我可以和汉代的哪一个帝王相比? ”刘毅回答说:“可与桓帝、灵帝相比。”晋武帝说:“何至于到这个地步?”刘毅说:“桓帝、灵帝出卖官职的钱都进了官府的仓库,陛下出卖官职的钱都进了个人的家门,凭这一点来说,大概还不如桓帝、灵帝了。”晋武帝大笑道:“桓帝、灵帝的时代,听不到这样的话,现在朕有正直的臣下,已经胜过桓帝、灵帝了。”)

【古典文学】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20—23题。(共14分)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以施欤?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山北之塞( ) (2)残年余力( )

(3)甚矣,汝之不( ) (4) 虎亦去( )

21、用∕划分句子节奏,划两处。(2分)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22、翻译下列文言语句。(6分)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

(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译:

2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体现了愚公坚持不懈,永不放弃,世世代代不放弃。锲而不舍的精神?

B.、【乙】文小儿胆子非常大,根本不害怕老虎。

C.、【甲】【乙】两文均用了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乙】文妇人的“仓皇”有力地反衬了小儿的“自若”。

20、(1)苦于 (2)凭(3)通“慧”,聪明 (4)终于

21、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1)苦于 (2)凭(3)通“慧”,聪明 (4)终于

22、(1)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2)老虎把孩子看了很久,甚至用脑袋去碰他们,希望其中有一个害怕。

23、B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 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①万家, 将奈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每念之,常痛於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②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③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搤捥④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刭。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注释:①邑:封邑。②揕:刺。③见陵之愧:愧见祖宗的耻辱。④偏袒搤捥: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流(眼泪) B.、於期每之(想) C.、封之(匣子)D.、顾不知所出耳(办法)

20、下列名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相的一项是( )(2分)

A.、父母宗族皆戮没 士卒多所用

B.、樊於期偏袒搤捥进曰 欲伸大义于天下,智术浅短

C.、太子及宾客知事者 许寡人也

D.、秦遇将军可谓深矣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2分)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22、你怎么看待樊於期的自杀行为?(2分)

19、C      20、A

21、大家都瞪大了眼睛,头发向上顶起了帽子

22、他的自杀,是一种自我牺牲,为了帮助荆轲取得秦王的信任,完成刺杀任务,达到报灭族之仇、保全燕国的目的。他的这种行为,是值得肯定的,可歌可泣的。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小信未( ) 小大之( ) 情( ) 望其旗( )

1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8、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2分)

16、为人所信服     案件      根据     倒下

17、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枯竭。

18、(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0-14题。(15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楚人济④泓而来,有司⑤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既⑦济,未毕陈⑧。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宋公曰:“不可。”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节选自《公羊传》)

【注释】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 ②期:约定时日。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④济:过河。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⑥迨: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分)

⑴彼竭我盈,故之  克:      

⑵然后襄公之    鼓:   

11.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 )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⑵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译文:

13.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3分)

答:

14.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答:

10、(1)战胜(攻破)    (2)击鼓进军(答成“击鼓”也算对)(2分)

11、C(ABD三项均为介出处所,可译为“在”;C项为介出对象,可译为“对”) (3分)

12、(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2分)

(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2分)

13、(3分)示例一:鲁庄公“不鄙”。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

示例二:鲁庄公“鄙”。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因此,鲁庄公“鄙”。

14、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答成“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或“宋襄公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也算对)(3分)

阅读《范仲淹作墓志》,完成后面的题。

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见之。”明日以示尹。师鲁曰:“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今谓转运使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争论也。”希文怃然曰:“赖以示子,不然,吾几失之。”

(宋·毕仲洵《范仲淹作墓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已封将( ) ②不可不使( )

③后世所取( ) ④以示子( )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与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明日示尹 ②宅边有五柳树,因为号焉

B.①范文正公为人作墓志 ②余求古仁人之心

C.①为清佳 ②帝感其

D.①今无其官,后必疑之 ②风力虽尚劲,徒步则汗出浃背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赖以示子,不然,吾几失之。

4、从“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可以推断出什么信息?

  

1、①发送  ②让,给  ③典范  ④依靠  2、C(虽然;真心。A把;B曾经;D但是)  3、幸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几乎要失误啊! 4、虽然范仲淹的文章已经很出名,但尹洙仍然提醒他要谨慎,这是由于后代会以范仲淹的文章作为典范。可见一个真正朋友的可贵品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8-—11题。(14分)

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曰:“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8.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备由是诣亮 诣太守说如此

B.欲信大义于天下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将军既帝室之胄 无丝竹之乱耳

D.信义著于四海 皆以美于徐公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1)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

10. 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外交政策是“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其中“结好孙权”的依据是什

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4分)

11.上面这段文字节选自 主编的《 》一书。(2分)

8.(3分)A

9.(5分)(1)可是(我)智短谋浅,因此失败,直到今天这个地步。(译出大意2分,关键字“猖蹶”1分。)

(2)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译出大意1分,关键字“殆”1分。)

10.(4分)孙权的政权,已历三世,政权巩固;(2分)孙权占据的江东,地形险要(地理条件优越),人才众多(人心归附)。(2分)

11.(2分)司马光  《资治通鉴》(出现错别字不给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15分)

  甲: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

  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高缭仕(1)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曰:“高缭之事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陋(2)之人也,四维(3)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弼(4)吾过,是以逐之也。”

  注释:(1)仕:旧称做官为仕。 (2)仄陋:狭窄浅薄。 (3)维:维系。引申为扶助。  (4)弼:纠正。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A. 坐盗( )     B. 圣人非所与熙也( )

  C. 左右谏曰( )       D. 高缭之事夫子三年( )

  11.下面句中加点的“之”与其它三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齐之习辞者也  B.吾欲辱之  C.晏子逐之  D.四维之然后能直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文言句子。(4分)

  (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2) 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弼吾过,是以逐之也。

  13.综合与延伸。(4分)

  (1)甲文中“楚王笑曰”中的“笑”有什么样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看法。(2分)

  (2)假如你是乙文中的高缭,听了晏子的解释后有什么想法?(2分)

 

10(4分)⑴犯罪    ⑵同“嬉”,开玩笑(3)近侍,近旁的人  (4)侍奉

  11.( A  )(3分)

  12.(4分) 只是叶子很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完全不同。 (“徒”“其实”每个得分点)

  (2)如今,这个人辅佐了我三年,没有纠正过我的过失,因此赶走了他 (“事”“弼””是以” 每个得分点0.5分)

  13.(4分)(1)(2分)我认为这是楚王想侮辱晏子结果却被晏子侮辱后一种自我解嘲的尴尬窘态。

  (2)(2分) 关于为人、为官之道的一些思考(如:对人要坦诚,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包庇不是一种爱,要敢于指出别人的缺点等)      ”。

  

阅读《处之不易》,完成下列题目。(14分)

殷仲堪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损其本!尔曹其存之。”

【注】处:居于高位。殷仲堪:人名。 俭:荒年。率物:为人表率。豁:放弃。尔曹:你们。存:谨记。

9.(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为荆州( ) 欲率物( )
折蛇行( ) 圣人非所与也( )

(2)与“勿以我受任方州”中“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吾欲辱之,何也?

B.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辄拾啖之

D.全石为底

10.用“/”标出下列句子的一处停顿。(1分)

云 我 豁 平 昔 时 意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焉得登枝而损其本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12.文中殷仲堪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3分)

9(1)已经 、虽然 、像北斗星一样、同“嬉”,开玩笑      (2)B  

10云我/豁平昔时意

11(1)怎么能够登上高枝就抛弃它的根本呢
(2)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12勤俭节约、不忘根本、以身作则(达到2点即给全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5题。(12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节选自《孙子·军争篇》)

2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①公将驰之()②望其旗靡()

③三军可夺气()④朝气锐()

22. 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战于长勺至于夏水襄陵

B.公将鼓之故逐之

C.登轼而望之日出而林霏开

D.以逸待劳属予作文以记之

2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彼竭我盈,故克之。

24.甲文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乙文中的中心句是。(均用句中原文回答)(3分)

25节选的[甲][乙]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3分)

答:

21①驱车(追赶)②倒下③士(元)气④锐利(饱满)

22C23他们的勇气消失了而我军的士气正旺,所以战胜了齐军。

24甲: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乙: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25第一问答案要点: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第二问答案要点:①无论干什么事要善于分析;②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③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等等。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