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拜将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①,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日:“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日:“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上曰:“若所追者谁? ”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②! ”上曰:“吾亦欲东③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上曰:“吾为公④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上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 ”于是上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上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注】①上:指汉王刘邦 ②顾王策安所决耳:只看您作哪种抉择了 ③东:向东进军,与项羽争天下 ④为公:为了您,看在您的面上
18.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信度何等已数言上( ) ②王必欲长王汉中( )
19.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王)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
20.选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2分) (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韩信随着“亡者数十人”而离去,其原因在于他看不到自己被刘邦重用的希望。
C.“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这一细节写出了萧何急于要追回韩信的迫切心情。D.刘邦对萧何十分信任,言听计从,说明汉军的实际领导人是萧何而不是刘邦。
21.根据上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韩信最终被刘邦以隆重的仪式拜为大将,其原因有哪些? (3分)
18.①估计②为王(称王)
19.(大王您)倘若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与您图谋大业的人了。(3分)
20.D(3分)
21.(1)韩信自身具有“国士无双”的真才实学;(2)萧何极力举荐;(3)刘邦对人才的需求及其对萧何的充分信任(以上意思对即可,共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8—22题。(12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①,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①文不识:人名。
18. 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1)无从致书以观 致 (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
(3)色愈恭,礼愈至 至 (4)邻舍有烛而不逮 逮
19. 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和( ) (2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0.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21.两文的作者是怎样解决读书的困难的?(每一点各四字)(2分)
甲 乙
22.从这两段文字看,主人公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相同原因有哪些?(说出两点即可)(2分)
18.(1)得到 (2)请教 (3)周到 (4)及,到
19. C D
20.(1)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2)希望能够读遍主人的藏书。
21.[甲]抄书求师 [乙]偷光佣作
22.刻苦学习 博览群书(得到他人的帮助)
多多益善
上①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如何?”曰:“如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 禽②?”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注】 ①上:皇帝。②禽:通“擒”,捉住。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陛下( ) 能将几何( )
2.解释加点字。(2分)
能将几何( ) 上尝从容与信言( )
3.你能从上面的选文中提炼一个成语吗?并解释这个成语。(2分)
4.“多多益善”是谁说的?从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性格?(2分)
5.从文中可以看出汉高祖刘邦怎样的性格特点?(3分)
1.bì jiànɡ
2.多少 曾经
3.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4.韩信说的;才高过人,自信又自夸。
5.胸怀宽广,知人善任,从容沉稳而又机智敏锐。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晏元献①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②。适值帝御试进士③,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稿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晏元献:即晏殊,宋朝人,官至宰相。②阙下:此指朝廷。③御试进士:由皇帝亲自主考的科举制度。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1)晏元献公为童子时 ( ) (2)上极爱其不隐( )
13.正确翻译文中画线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2分)
张文节荐之于朝廷
14.晏元献“乞别命题”是因为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5.晏元献是一个 、 的人。(4分)
12.4分,各2分。⑴2分。是 ⑵ 2分。很、非常
13.2分。张文节向朝廷推荐他(晏殊)。
14.2分。晏元献十天前已做过这个题,草稿也在。
15 .4分,各2分。诚实、有才、自信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1题。
私 心
伦①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之奏记及便宜②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性质悫③,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④。然少蕴藉⑤,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注释】①伦:即第五伦,东汉大臣,字伯鱼。②便宜:只对国家有利的事。③悫(què):诚实,谨慎。④贡禹:西汉大臣,以明经洁行著名。⑤蕴藉:宽和,宽容。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子或时谏止 ( 谏:劝谏 ) B.、若是者 ( 是:这,这样 )
C.、岂可谓无私乎 ( 谓:说,称 ) D.、然少蕴藉 ( 少:稍微 )
9、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辄叱遣之
A.吏之奏记及便宜者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D.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对文本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五伦这样的私心是人之常情,这说明了他严于自律。
B.选文是一则修身故事。谈如何修身的问题。
C.选文生动活泼、发人深省。“岂可谓无私乎”发人深省,让读者扪心自省。
D.选文用反面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用第五伦自己承认有“私心”,来衬托他的真无私。
11、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或问伦曰:“公有私乎?
⑵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8、D【缺乏】
9、C【代词,他们】 10、C【语言朴实】11、【见译文,说明:(1)“或”与句式;(2)“竟”】
【译文: 第五伦奉公守法竭尽忠诚,说话办事没有违背法规的。诸子(有才华的人)有人常劝止他,他就呵斥他们并赶走他们,官吏陈述的书面意见有利于国家的,他都封好上报,他就像这样毫无私心。他生性诚实,缺少文采,做官时以清廉著称,当时人们把他比作西汉时贡禹(那样明经洁行的人)。但是他缺少宽容,又不整饬自己的威严,也因此被有些人看轻。有人问第五伦说:“您有私心吗?”他回答说:“老朋友中有送给我千里马的,我虽然没有接受,但每到朝廷选拔官吏时,我心里总不能忘了他,可始终也没有任用他。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一夜里十次去探望,回来却安安稳稳地睡下;我的儿子有了病,我虽然不去探望,但却整夜睡不着觉。像这样,难道可以说没有私心吗?”】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0.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肉食者鄙 (2)小惠未徧 (3)小大之狱 (4)牺牲玉帛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2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2.曹刿认为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 的时候,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齐军 的时候。(用原文回答)(2分)
20(1)目光短浅(2)通“遍”遍及 (3)案件(4)祭祀用的猪牛羊等(1分一题)
21( 2分)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退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没有了。
22.彼竭我盈 辙乱旗靡(2分)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 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①万家, 将奈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每念之,常痛於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②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③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搤捥④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刭。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注释:①邑:封邑。②揕:刺。③见陵之愧:愧见祖宗的耻辱。④偏袒搤捥: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流涕(眼泪) B.、於期每念之(想) C.、函封之(匣子)D.、顾计不知所出耳(办法)
20、下列名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相的一项是( )(2分)
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士卒多为所用
B.、樊於期偏袒搤捥而进曰 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其许寡人也
D.、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2分)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22、你怎么看待樊於期的自杀行为?(2分)
19、C 20、A
21、大家都瞪大了眼睛,头发向上顶起了帽子
22、他的自杀,是一种自我牺牲,为了帮助荆轲取得秦王的信任,完成刺杀任务,达到报灭族之仇、保全燕国的目的。他的这种行为,是值得肯定的,可歌可泣的。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小信未孚( ) 小大之狱( ) 必以情( ) 望其旗靡( )
1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8、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2分)
16、为人所信服 案件 根据 倒下
17、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枯竭。
18、(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阅读《义田记》,完成第8—11题。(14分)
范文正公①,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②常稔之田③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④;嫁女者五十千⑤,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⑥。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馀而无穷。屏⑧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⑨,于是始有禄赐之人,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⑩,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注释:①范文正公:范仲淹,字希文,卒谥文正。②负郭:靠近城郭。负,背倚。③常稔[rěn ]之田:常熟之田,良田。稔,庄稼成熟。④缣[jiān ]:细密之绢。⑤千:一千钱为一贯。⑥斛[hú ]:古代量器,以十斗为一斛。⑦沛然:充裕的样子。⑧屏:指罢官或离职。⑨参大政:指导范仲淹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⑩修其业:指主持义田之事。
8.(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平生好施与 ( ) ②日食 ( )
③尝有志于是矣( ) ④及参大政(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①既而为西帅 ②及为相
B.①以其所入 ②以衾拥覆
C.①而终其志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www.xkb1.com
D.①此其大较也 ②常蹲其身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公 虽 位 充 禄 厚 而 贫 终 其 身。
10.翻译句子。(4分)
(1)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11. 本文是钱公辅为范仲淹立的碑,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2分)
8.(1)①喜欢 ②每天 ③曾经 ④等到 (2)D
9.公/虽 位 充 禄 厚/而 贫 终 其 身。
10.(1)选择关系亲近却很贫苦、关系疏远却很贤能的人,都给他们以接济。
(2)(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
11.范仲淹置义田帮助自己的族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14.解释加点的词(1分)
①及其家穿井( )②国人道之( )
15.在这个故事中“国人道之”说明了怎样的大众心理?(2分)
16.宋君的处理方式在生活中给你怎样的启示?(2分)
14. 1.等到 2.说、讲
15.以讹传讹
16. 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