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边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1—6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人:迁就他人。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尔而与之( ) (2)万钟则不礼义而受之( )

(3)公孙仪相鲁而鱼( ) (4)弟子谏曰( )

2.翻译句子。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

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

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

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题库:教案备课库 类型:简答题 时间:2020-12-31 00:14:15 免费下载:《2011年内蒙古赤峰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Word试卷

阅读下边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1—6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人:迁就他人。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尔而与之( ) (2)万钟则不礼义而受之( )

(3)公孙仪相鲁而鱼( ) (4)弟子谏曰( )

2.翻译句子。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

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

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

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阅读下边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1—6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

本题关键词:寒则热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寒之,用人之长原则,康之路康得龄胶囊,文言文翻译原则,药食之气,生之本,天下之中;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