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大连市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师,学习。
9.“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 (只写序号)。(2分)
10.文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B.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C.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D.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11.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2分)
译文:
12.下面两题,任选一题回答。[如两题都答,按第①题计分](2分)
①“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
②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9.(2分)③
10.(2分)D
11.(2分)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尉他们(用仁义安抚贫弱的人)
12.(2分)①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 ②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
2004年恩施市
出行守时,交往守礼,乃基本的做人之道,但有时也会有相反的情况发生。请读下面这则故事。
陈太丘与友期
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言;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第五册第29课)
17.这则故事写了陈太丘、友人和陈元方三个人的活动,重点写的是哪两个人的活动?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特点?
18.请按要求写出这则故事下述一些内容。
答:故事的起因:
故事的发展:
故事的高潮:
故事的结局:
19.陈元方的言行有对有错,请分别指出于下:
对:①
②
错:
20.故事中友人听了陈元方的话后感到非常惭愧,可是陈元方仍然“入门不顾”,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
17.(3分)陈元方、友人;陈元方:不卑不亢、倔强任性;友人:误时无礼、错而能改。
18.(2分)起因:陈太丘与友期行;发展:友人日中不至乃去;高潮:元方据理驳斥友人;结局:友人惭而致歉。
19.(3分)对:①耐心说明;②据理反驳;错:入门不顾。
20.(2分)略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实词。(2分)
(1)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2)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2分)
(1)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译文:
(2)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译文:
12.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1分)
10.(2分,每字1分)书:写 自:从
11.(2分,每句1分)(1)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2)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12.(1分)勤奋苦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
遇①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②。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③。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④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选自《三国志·魏书·王肃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遇:指董遇,三国时期的著名学者。②训注:注释。训,词义解释。③别异:辨别异同。④苦渴:苦恼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遇善治《老子》( ) 或问“三余”之意(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读书百遍而其义自见。
译文:
3.阅读这篇短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
1.治:研究 或:有的人2.(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即给分)书读了许多遍以后,它的意思就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了。3.(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给分。)示例一:读书须勤奋,要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示例二:读书要反复深入研读,才能更好地理解文义。
【解析】课外文言文考查,选择的是浅显易懂的文言语段,超出学生知识范围的地方给予注释,以便学生快速、准确地阅读理解。考点与课内文言文相同,涉及的词语都是课内学过的,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范围之内。只要认真学好课文,并能灵活地迁移运用,即可获得满意的分数。例如,“治”字即见于“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一句,“或”字则见于“或以为死”“今或闻无罪”(《陈涉世家》)等句。此题重在引导学生扎实、有效地进行文言积累,扩大文言文的阅读量,培养其阅读语感,同时也为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内文言文阅读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①肉食者鄙( )②小惠未徧( )③牺牲玉帛( )④虽不能察( )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聚室而谋曰
B.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4.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2分)
答:
1. ①鄙陋,目光短浅。 ②同“遍”,遍及,普遍。 ③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④明察,弄清楚。2.A 3.①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②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4.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解析】第一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采用主观题的形式要求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解释,只要意思对即得分。第二题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要求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辨析和选择。第三题主要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时既要注意诗词的意义,又要注意虚词的用法,同时还要注意文言句式的特点。从而做到意思准确,句子连贯。第四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的能力。意思对即可。要求较为灵活和宽泛。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实词。(2分)
(1)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2)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2分)
(1)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译文:
(2)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译文:
12.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1分)
10.(2分,每字1分)书:写 自:从
11.(2分,每句1分)(1)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2)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12.(1分)勤奋苦读
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2I~25题。(10分)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轶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成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巨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朝服衣冠 (2)宋昭公出亡
(3)闻寡人之耳者 (4)卒得反国
2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邹忌修八尺有余 ②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B.①于是人朝见威王 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c.①时时而间进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①内外不闻吾过 ②及鲁肃过浔阳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吾知所以亡矣。
(2分)
24.请分析造成齐威王能够“战胜于朝廷”而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各是什么?(2分)
25.读了两文,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2分)
21.穿戴 逃亡 使……听到 通“返”。返回22.B拜见(A身高整治,治理C偶尔私自,偷着 D错误到)23.我知道国家灭亡的原因了。24.齐威王有邹忌那样善于进谏的大臣,自己也善于诚恳纳谏;而宋昭公却一直被谄跌者包围.听不到谏言。25.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方法:委婉诚恳;做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虚心听取和接受别人的意见,及时改错。
韩信拜将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①,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日:“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日:“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上曰:“若所追者谁? ”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②! ”上曰:“吾亦欲东③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上曰:“吾为公④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上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 ”于是上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上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注】①上:指汉王刘邦 ②顾王策安所决耳:只看您作哪种抉择了 ③东:向东进军,与项羽争天下 ④为公:为了您,看在您的面上
18.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信度何等已数言上( ) ②王必欲长王汉中( )
19.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王)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
20.选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2分) (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韩信随着“亡者数十人”而离去,其原因在于他看不到自己被刘邦重用的希望。
C.“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这一细节写出了萧何急于要追回韩信的迫切心情。D.刘邦对萧何十分信任,言听计从,说明汉军的实际领导人是萧何而不是刘邦。
21.根据上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韩信最终被刘邦以隆重的仪式拜为大将,其原因有哪些? (3分)
18.①估计②为王(称王)
19.(大王您)倘若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与您图谋大业的人了。(3分)
20.D(3分)
21.(1)韩信自身具有“国士无双”的真才实学;(2)萧何极力举荐;(3)刘邦对人才的需求及其对萧何的充分信任(以上意思对即可,共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8—22题。(12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①,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①文不识:人名。
18. 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1)无从致书以观 致 (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
(3)色愈恭,礼愈至 至 (4)邻舍有烛而不逮 逮
19. 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和( ) (2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0.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21.两文的作者是怎样解决读书的困难的?(每一点各四字)(2分)
甲 乙
22.从这两段文字看,主人公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相同原因有哪些?(说出两点即可)(2分)
18.(1)得到 (2)请教 (3)周到 (4)及,到
19. C D
20.(1)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2)希望能够读遍主人的藏书。
21.[甲]抄书求师 [乙]偷光佣作
22.刻苦学习 博览群书(得到他人的帮助)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