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4.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乃丹书帛曰“陈胜” (大王)B.陈胜、吴广皆当行( 编次)

C.卒中往往语 (到处)D.尝与人耕 (被雇佣)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陈胜、吴广谋曰 当立者公子扶苏

B.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 辍耕垄上

C.固怪之矣 皆美于徐公

D.项燕楚将   此可以援而不可图也

6.下面对本文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反映出陈胜不满现状、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及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

B.“鸿鹄之志”说出了陈胜、吴广年轻时的抱负,也突出了他们年少气盛。

C.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是“大泽乡”,起义的导火线是“失期,法皆斩”。 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

D.第二段记述了陈胜、吴广“举大计”的起因及准备过程。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农民起义,必然在思想、组织、行动纲领等方面存在许多缺欠。此外,他们准备过程中还明显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从 行卜、念鬼、狐鸣等可以看出来。

7.将第Ⅰ卷文言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译文: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译文:

4.( A   )5.(  B   )  6.(   B   )

7. (1)译文:扶苏因为多次谏劝的缘故,始皇派他到边疆去带兵。

(2)译文:现在逃跑(被抓回来) 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

盖昔者圣人之扶人极、忧后世而述六经也,犹之富家者之父祖,虑其产业库藏之积,其子孙者或至于遗忘散失,卒困穷而无以自全也,而记籍其家之所有以贻之,使之世守其产业库藏之积而享用焉,以免于困穷之患。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犹之产业库藏之实积,种种色色,具存于其家;其记籍者,特名状数目而已。而世之学者,不知求六经之实于吾心,而徒考索于影响之间,牵制于文义之末,硁硁然以为是六经矣;是犹富家之子孙,不务守视享用其产业库藏之实积,日遗忘散失,至于窭人丐夫,而犹嚣嚣然指其记籍。曰:“斯吾产业库藏之积也!”何以异于是?

呜呼!六经之学,其不明于世,非一朝一夕之故矣。尚功利,崇邪说,是谓乱经;习训诂,传记诵,没溺于浅闻小见,以涂天下之耳目,是谓侮经;侈淫辞,竞诡辩,饰奸心盗行,逐世垄断,而犹自以为通经,是谓贼经。若是者,是并其所谓记籍者而割裂弃毁之矣,宁复知所以为尊经也乎?

越城旧有稽山书院,在卧龙西岗,荒废久矣。郡守渭南南君大吉,既敷政于民,则慨然悼末学之支离,将进之以圣贤之道,于是使山阴令吴君瀛拓书院而一新之;又为尊经之阁于其后,曰: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阁成,请予一言,以谂多士。予既不获辞,则为记之若是。呜呼!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其心焉,其亦庶乎知所以为尊经也矣。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 故:所以

B.之富家者之父祖 犹:正如

C.吾产业库藏之积也 斯:这

D.是侮经 谓:告诉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若是者,是并其所谓记籍者而割裂弃毁之矣,宁复知所以为尊经也乎?

(2)予既不获辞,则为记之若是。

5.作者对如何看待经典典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个看法是什么?请结合你的理解谈谈如何继承经典典籍。((4分)

3.(  D  )(2分)

4.(1)像这样一些人,简直是连所谓账本都割裂弃废掉了,哪里还知道什么叫做尊重六经呢!(3分)

  译出“若”“ 是”“ 毁”“ 贬”各给0.5分,整体给1分。

(2)我既推辞不掉,便为他写了这篇记。(3分)

  译出“辞”“ 则”“ 为”“之”各给0.5分,整体给1分。

5. 作者的看法是: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犹之产业库藏之实积,种种色色,具存于其家;其记籍者,特名状数目而已。

    个人的看法主要包括两点,一是继承,不能因为经典典籍离我们今天的生活好像比较远就束之高阁;而是扬弃,不是全盘接受,而是针对我们现在的生活需要,有选择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不记人过

吕蒙正①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

【注】①宋代政治家。 ②官名,副宰相。 ③朝中官员。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 (2)同列犹不能平( )

12.从吕蒙正的言行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11.(1)假装   (2)仍然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12.对待他人的缺点错误,应该像吕蒙正那样宽容大度,不过分计较。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答出“宽容”即可得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14分)

【甲】

口技

清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乙】

乔山人善琴

清 徐珂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①,相和悲鸣。后游郢楚②,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③闻之,咨嗟惋叹。既阕④,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⑤扣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

注释: ①鹘(gǔ):一种凶猛的鸟。 ②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 ③媪(ǎo):老妇人。 ④阕:止息,终了。 ⑤款扉:款,敲;扉,门。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⑴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觉

⑵今客鼓此 鼓

10.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2分)( )

A.无敢哗者/起坐而喧哗者 B.以为妙绝/愚以为宫中之事

C.以弹絮为业/以丛草为林 D.酷类其声耳/其真无马邪

11.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⑴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⑵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12.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甲】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3分)

第一个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个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甲】【乙】两文都采用了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请从【乙】文中举一个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分)

9.⑴觉:睡醒。⑵鼓:弹奏。   10.D   

11.⑴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    ⑵里面(中间)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

12.第一个场面:一家四口由睡而醒; 第二个场面:一家四口由醒而睡;第三个场面:失火、救火(意对即可)

13.侧面烘托。例子:凄禽寒鹘,相和悲鸣。好处:有力地烘托了乔山人弹琴技艺的精湛。

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材料一:陈胜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史记·陈涉世家》有删节)

材料二:陈胜为王,妻之父兄往焉。胜以众宾待之。妻父怒曰:“怙强而傲长者,不能久焉。”不辞而去。是其事类也。(《索隐·顾氏引孔丛子云》)

【注释】①宫门令:守卫宫门的官。 ②辩数:反复解说。③为通:即“为之通”,替他通报。 ④遮道:拦路。⑤伙颐:语气词,表惊叹。 ⑥沉沉:形容宫室高大深邃,富丽堂皇。⑦发舒:放肆,随便。 ⑧颛:通“专”。妄言:胡说。 ⑨引去:自动离开。引,退。 ⑩怙(hù):依仗、凭借。

12.解释加点的词(2分)

(1)其故人与佣耕者闻之 ( )

(2)或陈王曰 ( )

13.翻译句子,注意加点的词(3分)

众宾待之

14.陈胜斩杀“故人”的原因是(用“材料一”中的语句回答) (3分)

15.上面两则材料分别从陈胜对待 的态度上,表现了他 的个性特点,导致他 的结局,为他最终失败做了注脚。(4分)

12.曾经   劝说 

13.陈胜用对待一般客人的礼节招待他们 

14.(故人)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  

15.友情(故人、朋友)和亲情(亲人、家人)  无情无义(寡情少恩)、众叛亲离

阅读下面《木兰诗》节选,完成26—28题。(6分)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②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26.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策勋十二转 ( ) ②当理红妆( )

27. ①处画线句意在表达什么?(2分)

答:

28. 从遣词造句角度赏析②处画线句。(2分)

答:

26.①记功   ②窗户

27.体现出战争的旷日持久与战斗队激烈悲壮。

28.“霍霍”是拟声词。惟妙惟肖地描绘出小弟磨刀时内心急切的情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小弟抑制不住的欣喜之情。

阅读文言文,回答20—23题。(10分)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少吏事 ( ) ②阖启箧取书 ( )

③家人箧视之 ( ) ④普性深沉有岸谷 ( )

21.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①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译文:

②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译文:

22. 对赵普的举荐,太祖的态度是“不用”、“亦不用”、“卒用”,你从太祖的这种变

化中读出了什么?(2分)

答:

2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赵普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思想?(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分)

答:

20.①熟悉;②门;③打开;④沉着

21.(1)到了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非常迅速;(2)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小节而遇事沉默不言,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

22.(1)宋太祖悟出了赵普的良苦用心,由此也悟出了其所荐之人必定是个可用之才。(2)说明太祖是个偶尔固执,但最终仍会明辨是非的君主。

23.(1)年少时就任要职,为国效力;(2)年老时刻苦读书,从收中寻求治国安民的方法;(3)为了给国家举贤,不惜冒着惹怒圣上的危险一次次举荐。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19.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主要义项,为下面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2分)

①友人来( )A.走过,经过 B.胜过,超越 C.错误,过失 D.访,探望

②逾年而事暴( )A.暴露,显露 B.凶恶残酷的 C.突然 D.欺凌,损害

2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2)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

21.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2分)

19.①D②A

20.(1)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2)我不能了解你,还错误地怀疑你,是我的过错。Xkb1.com

21.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

4.解释下面加点的“之”字。(2分)

(1)杨子之邻人亡羊 之:

(2)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之:

5.翻译。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2分)

译文:

6.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分)

4.①结构助词,的    ②代词,羊

5.岔道之中又有岔道,我不知(羊)逃到哪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6.事物(事理)是复杂多变的,只有明确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才不致于误人歧途)。或:做事不专一,就会一无所获 Xkb1.com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