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年,唐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尚书左仆射④房玄龄对曰:“天地草昧②,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魏征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③,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蔽,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
太宗曰:“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
(选自《贞观政要•君道》)
【注释】①左仆射(ye):官名,相当于宰相。②草昧:蒙昧未开化的状况,这里譬喻乱世混沌。③昏狡:昏庸害民。昏,昏愦;狡,伤害。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草创与守成孰难 (哪个)
B.恒由此起 (常常)
C.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 (休息)
D.以斯而言 (这)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唐太宗在点评了房、魏二人的观点后,更赞同谁的观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C )(2分)
4.(1) 国家开始创业的时候,各地豪杰竟起,你攻破他他才投降,你战胜他他才屈服。
(2)担心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陷入危亡的泥坑,所以知道守业的艰难。
5. 唐太宗更同意魏征。由此看出他是一个兢兢业业治理国家的明君
译文:贞观十年时,唐太宗问侍从的大臣:“在帝王的事业中,创业与守业哪件事比较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答说:“国家开始创业的时候,各地豪杰竟起,你攻破他他才投降,你战胜他他才屈服,这样看来,还是创业艰难。”魏征对答说:“帝王的兴起,一定是在前朝衰乱的时候,这时推翻昏乱的旧主,百姓就乐于拥戴,四海之内也都会先后归顺,这正是天授人与,如此看来创业并不艰难。然而已经取得天下之后,骄傲放纵,百姓需要休养生息而徭役没有休止,百姓已经穷困凋敝而奢侈的事务还仍然不停,国家的衰败,常常就是这样开始的。这样看来,守业更难。”太宗说:“玄龄当初跟随我平定天下,历尽了艰难困苦,多次死里逃生,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魏征替我安定天下,担心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陷入危亡的泥坑,所以知道守业的艰难。如今创业的艰难既已过去,守业这一难事就得和诸公一道慎之才是。”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4.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大王)B.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编次)
C.卒中往往语 (到处)D.尝与人佣耕 (被雇佣)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陈胜、吴广乃谋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辍耕之垄上
C.固以怪之矣 皆以美于徐公
D.项燕为楚将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6.下面对本文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反映出陈胜不满现状、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及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
B.“鸿鹄之志”说出了陈胜、吴广年轻时的抱负,也突出了他们年少气盛。
C.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是“大泽乡”,起义的导火线是“失期,法皆斩”。 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
D.第二段记述了陈胜、吴广“举大计”的起因及准备过程。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农民起义,必然在思想、组织、行动纲领等方面存在许多缺欠。此外,他们准备过程中还明显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从 行卜、念鬼、狐鸣等可以看出来。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82分)
7.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2分)
译文: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2分)
译文:
4.( A )5.( B ) 6.( B )
7. (1)译文:扶苏因为多次谏劝的缘故,始皇派他到边疆去带兵。
(2)译文: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
曹刿论战(8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7.加点词解释(2分)
(1)小惠未徧____________ (2)小大之狱_____________
18.选择加点词意思相同的的一组( )(2分)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先帝不以臣卑鄙
B.十年春,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下见小谭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19.句子翻译(2分)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理解填空(2分)
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解释,在___________(四字)之时进军,故克之;在敌军___________(四字)之时,逐之。
[535f65f99be34cbd.gif]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3分)
⑴第归,杀而鬻之( ) ⑵与人不苟合( ) ⑶闻者皆惮之( )
⑷陈曲直( ) ⑸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 ⑹非吾子若孙也( )
2.文末划线句子说明了包拯怎样的愿望?(1分)
答:
3.用波浪线划出侧面描写的句子。(1分)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译:
⑵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译:
1.⑴卖 ⑵随便、随意 ⑶畏惧 ⑷是非⑸不久 ⑹和
2.告诫子孙为官要清正廉洁。
3.“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4.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
⑵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甲】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 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节选 有改动)
【注释】①蒋士铨(1725——1784)清代诗人。字心馀、苕生,号藏园,又号青容居士。
【已】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之子也。谏议遽招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选自《陈谏议教子》)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改编)
A.暇更录唐宋人诗(空暇) B.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尝试)
B.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商人) D.不见是马,因诘仆(质问)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 )( )(原创)
A.汝为贵臣 贤能为之用
B.然则何以解忧 然则何时而乐
C.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D.贾人安能蓄之 亲戚畔之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②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
22.你从蒋士铨母亲和陈谏议的教子方法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19.B(3分) 20.B C(4分)
21.①不久,(0.5分)蒋士铨的病痊愈了,母亲就指着墙壁上的诗歌,(0.5分)教给儿子小声吟咏,(0.5分)让儿子把它当作游戏。(0.5分)
②你是朝中重臣,(0.5分)家里的仆人(0.5分)还不能制服这匹马,(0.5分)(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0.5分)
22.甲文中讲述了蒋士铨的母亲在蒋士铨年少的时候悉心培育他读书的经历,从深夜陪子读书,在寒冷的深夜,母亲仍不辍教蒋士铨读书等情节中,(1分)可以看到一位慈母的形象,跃然纸上。表达了蒋母对儿子望子成材的殷切期望之情。(1分)乙文中,陈谏议知道自己的马是劣马,当得知马已经被人买走了,他都叫人要回来,退还他的钱。(1分)这些行为是在教育儿子要诚实忠厚,不能做祸害他人之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事要处处为他人着想。(1分)
译文:
【甲】蒋士铨九岁时,母亲就教他读《礼记》、《周易》、《毛诗》,他都能背下来;空闲时母亲就抄唐诗宋词,教给蒋士铨,让他用抑扬的声调念诵吟咏。蒋士铨每次生病,母亲都抱着他在屋内行走,不曾入睡;不久,蒋士铨的病痊愈了,母亲就指着墙壁上的诗歌,教给儿子小声吟咏,让儿子把它当作游戏。母亲生病时,蒋士铨就坐在母亲枕边不离开。母亲看着蒋士铨,竟无话悲伤起来。蒋士铨也随之哀痛悲伤,舍不得离开,曾经问母亲说:“母亲,您有什么忧虑吗?”母亲说:“是的。”“既然这样,那么用什么办法来解除您的忧愁呢?”母亲说:“你如果能背诵读过的书,这样就可以解除(我的)忧愁。”蒋士铨背书的声音十分响亮,与烧滚的汤药争着发出响声,母亲轻轻一笑说:“病好多了。”从此以后,母亲一生病,蒋士铨就拿着书在母亲旁边背诵,母亲的病就能痊愈。
【乙】宋人陈谏议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没人能驾驭,踢伤咬伤人很多次了。一天,他走进马厩,没看到这匹马,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当时正为翰林学士)。谏议马上召来儿子,说:“你是朝中重臣,家里的仆人还不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陈谏议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他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因此)当时的人们称赞陈谏议有一种仁人之风。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完成19-23题。(14分)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请广于君(广:扩充)
B.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谢:道谢)
C.大王加惠(加惠:给予恩惠)
D.秦王怫然怒(怫然:盛怒的样子)
20.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
A.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2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原文】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译文】
(2)【原文】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文】
22.读文章第一段,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实际是包藏祸心,以强凌弱?请简要分析。(3分)
答:
23.唐雎与《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 (填人名)一样以出色的外交才干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唐雎在这次外交事件中的说话技巧给了你哪些启示?( 3分)
答:
19.(2分)B(B项 谢:道歉)
20.(2分)C (例句“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和B句中的“之”均为代词;D句中的“之”,结构助词,的)
21.(2分)
(1)(1分)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只要译准两个“使”,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2)(1分)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只要译准“以……为长者”、“错意”,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22.(3分)秦王易地并非真心,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并以“寡人”自称(只有对下,诸侯才可自称寡人),可见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悦,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表述可以不同,只要言之成理,语言简明通顺,即可视情况给分)
23.(3分)
第一问(1分):诸葛亮
第二问(2分):(此题是开放题。可自选角度,如可从 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等三个方面去谈。写出其中两个方面就得全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4分)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
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②俟:等待。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1)令人求故人( ) (2)恐其自食其言也( )
10.找出文中一组表示时间的反义词。(1分)
( )——( )
11.这个小故事中,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什么?(2分)
9.(1分)(1)派 (2)害怕 担心
10.(1分)暮——早
11.(2分)围绕“诚信”来答即可
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①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②同席③读书,有乘轩冕④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出自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① 管宁、华歆:人名,均为三国时人。②尝:曾经③同席:古人铺席于地,坐在上面,好友同席读书。④轩冕:此处单指车子。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共园中锄菜 ⑵华捉而掷去之
⑶宁读如故 ⑷歆废书出观
7、选出与例句中“而”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3分)
例句:华捉而掷去之
A.、温故而知新
B.、学而不思则罔
C.、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D.、为人谋而不忠乎
8、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4分)
⑴管挥锄与瓦石不异
⑵子非吾友也
9、根据这个故事,后世流传下来一个成语: (填入两个字)断交,又称割袍断交。指跟朋友绝交的意思。下面选项中,哪一个划线词与这个成语毫无关系。( )(3分)
A.、我们之间再无瓜葛,谁也不碍谁的事。
B.、他们的友谊经不住白云苍狗的变化,早已变质。
C.、经他这么一说,我意识到我们已经形同陌路。
D.、因为不能相互理解,我和她虽为同桌,关系却是咫尺天涯。
10、管宁身上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品质?请找出一点,并结合文中事例具体说明。(3分)
6、(4分)⑴一起、共同 ⑵拿 ⑶原来一样 ⑷观看
7、(3分)B
8、(4分)(1)管宁(继续)锄地,就当它和瓦石没什么不同。
(2)你不是我的朋友。
9、(3分)割席 B
10、(3分)品质:爱读书、好学习、不贪钱财、专心致志、坚持原则、思想纯正、交友慎重等。(结合文中具体事例)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下列各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射:尝射于家圃 吾射不亦精乎B.、以:以钱覆其口 徐以勺酌油沥之
C.、去:久而不去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D.、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有卖油释担而立(放下) B.公亦以此自矜(夸耀)
C.康肃笑而遣之(派遣) D.尔安敢轻吾射(轻视)
3、从文章可以看出,陈康肃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2分)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上面文言文阅读中两个画线的句子。(4分)
①
②
1. B 2. C 3. 陈康肃是一个骄傲自大,但又知错就改的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熟能生巧的道理,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必要骄傲自满。
4. 略
截竿入城(10分)
鲁①有执②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③。俄④有老父⑤至曰:“吾非圣人,但⑥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⑦依而截之。
[注释]①鲁:鲁国 ,现在的山东省南部一带。 ②执:拿着,握着。 ③计无所出:想不出办法来。④俄:一会儿 ⑤老父(fǔ):古代称年老的男子。 ⑥但:只,只是。⑦遂:于是,就。
8.试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初竖执之 之:____________
②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何:_____________ 以:_____________
③吾非圣人 非:_____________
9.翻译下面这句话。(2分)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的老父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结合人物语言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4分) ①竹竿②为什么 用 ③不是
9.(2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10.(2分)自作聪明,乱指挥,弄巧成拙,但乐于助人。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