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下列句中的“以”与“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 (2分)
A.杀之以应陈涉B.以其境过清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D.以土砾凸者为丘
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段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廉颇的心胸狭窄,通过“称”“望”“引”等动作表现蔺相如的宽容忍让。
B.“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表现出蔺相如不计恩怨,以国家前途和命运为重的高贵品德。
C.蔺相如不畏威势赫赫的秦王,但对廉颇却一再退让,这是因为他认识到廉颇拥有强大的兵权,不可硬碰。
D.蔺相如的宽容,对比出廉颇的心胸狭隘,廉颇知错能改,进一步衬托出蔺相如的宽容大度,而两个人之间矛盾的完美解决,则是因为都有着强烈的爱国之心。
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
①徒以口舌为劳 徒: ________ ②且相如素贱人 素: ________
③去亲戚而事君 去: ________ ④而相如廷叱之 廷:________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2分)B 8.(2分)C
9.(4分)①只是 ②平素,向来 ③离开 ④当廷,在朝廷上
10.(1)(2分)诸位认为廉将军与秦王比哪一个(厉害)?
(2)(2分)我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把国家的急难放在前,个人的仇怨放在后啊。
阅读《曹刿论战》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13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7、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小信未孚()(2)小大之狱()
(3)公将鼓之()(4)望其旗靡()
8、翻译下列文言句子成为现代汉语(6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分)
7、(1)(为人所信服)(2)(案件)(3)(击鼓进军)(4)(倒下)
8、(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勇气就衰退下来,第三次勇气就泄尽了。
(2)我看齐军的战车轮迹乱了,看见齐军的战旗倒下了,所以才驱车追赶他们。
9、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庄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注释】①庄跻:人名。
2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楚庄王欲伐越 ( )
(2)政乱兵弱 ( )
2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24. “庄王乃止”的行为可用文中“ ”一句话加以评价。(2分)
25.这个故事引申出成语“目不见睫”,可用来讽刺那些 的人。(2分)
22(1))想要(2)军队
23、我担心一个人的智慧就好像眼睛一样,能够看见百眇之外的东西,却不能看见自己的眼睫毛。
24. 自见之谓明
25.没有自知之明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枬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荆之地方五千里 ( )(2)子墨子九距之( )
(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 )(4)虽杀臣( )
20.翻译下列句子:(3分)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21.当公输盘黔驴技穷之后,说“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而墨子也说“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这两个“吾不言”分别表现了两人怎样的心态和性格特点。(3分)
19.
(1)方圆(2)通“拒”
(3)入侵(4)即使
20.虽然如此,公输盘替我制造云梯,必定要攻取宋国
21.恼羞成怒,不甘失败 阴险狡诈 (3分)
镇定自若 沉着自信,不怕牺牲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片段,回答7~8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7.下面对选文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
A.臣之妻私臣 私:偏爱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指责
C.闻寡人之耳者 闻:使……听到 D.时时而间进 间:间接
8.下面句子中的“于”字解释为“在”的一项是( )( 2分 )
A. 皆以美于徐公 B.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C. 能谤讥于市朝 D. 皆朝于齐
7.D 8.C
《陈涉世家》(节选)(11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8.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句中的含义。(3分)
(1)会天大雨( ) (2)宜( )多应者 (3)旦日,卒中往往语( )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天下苦秦久矣。 译文:
(2)上使外将兵。 译文:
20.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记叙了陈胜、吴广谋划起义并作舆论准备的过程。
B.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线是公子扶苏被杀。
C.“失期,法皆斩”揭露了秦王朝严酷的刑罚,反映了“__”的客观现实。
D.陈胜、吴广派人“置书鱼腹”和“篝火狐鸣”是为了树立威信。
21.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18. .(1)会——适逢(恰巧遇到、正好、正赶上)(2)宜——应当(3)旦日——明天(第二天)
19.(1)天下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已经很久了。
(2)皇上派(他)到外边带兵。
20.B
21.陈胜是一个能洞察时局,敢于斗争,具有卓越的组织才干和领导才能的人。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逖少孤,性豁荡,不修仪检。年十四五犹未知书诸兄每忧之。然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每至田舍,辄称兄意散谷帛以赒①贫乏,乡党宗族以是重之。后乃博览书记②,该③涉古今,见者谓逖有赞④世才具。 (节选自《晋书 祖逖列传》)
【注释】①赒:周济,救济。②书记:泛指书籍。③该:广博,完备。④赞:辅佐,帮助。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然轻财好侠( ) (2)辄称兄意散谷帛以赒贫乏( )
22.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两处,停顿处用“/”隔开。(2分)
年 十 四 五 犹 未 知 书 诸 兄 每 忧 之
23.祖逖的故事, 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21.(2分)(1)轻视,看轻 (2)用来(每小题1分)22.(2分)年 十 四五/[719e51e39e27aab6.gif] 犹 未 知 书 /诸 兄 每 忧 之(句读两处,每处1分;读错倒扣1分,扣完2分为止) 23.(2分)略(示例:想读书,何时都不晚;要报效国家,需广泛阅读,提升才干;等等)
|
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节选自《陈涉世家》)
7、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1分)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8、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3分)
(1)收而攻蕲( )
(2)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
(3)比至陈( )
(4)将军身被坚执锐( )
(5)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
(6)诸郡县苦秦吏者( )
9、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陈胜自立为将军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D.、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从三老、豪杰拥戴陈胜的话中,分析陈胜为王的原因。(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分)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8、(3分) ①表顺接 ②带领 ③等到 ④铁甲,铠甲 ⑤集会议事 ⑥为……所苦
9、(2分) C、(表被动;A、B、D均当“做”讲)
10、(2分)陈县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城的官员(在)城门洞中与(起义军)作战。起义军(一时)不能战胜,(不久)守丞被人杀死,大军才攻入并占领陈县。
11、(2分)勇敢,反对秦国的暴政。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2-14题。(14分)
【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钱泳《治水必躬亲》
【乙】苏州至昆山县凡六十里,皆浅水,无陆途,民颇病涉①。久欲为长堤,但苏州皆泽国,无处求土。嘉祐中,人有献计,就水中以籧篨②刍藳③为墙,栽两行,相去三尺。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漉④水中淤泥实籧篨中,候干,则以水车汱⑤去两墙之间旧水,墙间六丈皆土。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每三四里则为一桥,以通南北之水。不日堤成,至今为利。 —— 沈括《梦溪笔谈》
【注】①病涉:苦于往来涉水。②籧篨(qúchú):古代指用竹或苇编的粗席。③刍藳(gǎo):草把。④漉:捞取。⑤汱(quǎn):本意是河水降落,这里引申为排水。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泥于掌故( ) (2)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
(3)以通南北之水( ) (4)漉水中淤泥实籧篨中( )
13.翻译下列句子。(6分)
(1)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译文:
(2)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
译文:
(3)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
译文:
14.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要“坚持不懈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这两则文言文前者侧重于工作态度,后者侧重于具体办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1)甲文告诉我们主持水利工作的官员应当做?(2分)
(2)请你说出乙文中古人造堤方法有何巧妙之处。(2分)
12、拘泥、因此、用来(来)、填实(填满)。
13、(1)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
(2) 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大义)
(3)距离这墙六丈远的地方再修建一堵墙,方法也是这样。
14、(1)不怕辛劳,实地考察;为官清廉,不计私利。(“躬亲”与“清廉”两个方面各1分)
(2)利用了系统思想和统筹方法,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节省人力物力。(意思对即可,不强调名词术语)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7--21题。(11分)
王安石传
有少年得斗鹑①,其侪②求之不与,恃与之昵③辄持去,少年追杀之。开封当④此人死,安石驳曰:“按律,公取、窃取皆为盗。此不与而彼携以去,是盗也;追而杀之,是捕盗也,虽死当勿论。”遂劾府司失入⑤。府官不伏,事下审刑、大理⑥,皆以府断为是。诏放⑦安石罪,当诣阁门谢。安石曰:“我无罪。”不肯谢。御史举奏之,置不问。
(注释)①斗鹑:鹑,一种鸟,身上长有麻点,性凶狠,古代常有“斗鹑”娱乐。②侪(chái)伙伴。③昵:亲近。④当:量刑判处。⑤失入:罪轻而罚重。⑥审刑、大理:审刑,指中书省下属的审刑院,掌管上奏案件的裁决;大理,古代全国最高的审判机关。⑦放:宽免。
17、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良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恃与之昵辄持去
18、解释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是: (2)诣: (3)谢:
19、说说“此不与而彼携以去,是盗也”的意思。(2分)
20、用自己的话说说少年杀人的原因。(2分)
21、结合全文,请你对王安石这个人物作简要评价。(3分)
17、恃与之昵/辄持去18、(1)对,正确(2)到……去(3)道歉,谢罪19、这个人不给(他斗鹑)那个人却强拿走(斗鹑),这是强盗行径。 20、少年得到一只斗鹑,他的伙伴索取不成就侍机拿走,少年就杀了他。21、他熟悉法令,知道当时“按律,公取、窃取皆为盗”;了解情况后果断得出结论并弹劾府司,说明他做事果断,秉公办事,不官官相护;最后维持原判,按理他被免到阁门谢罪可是他却不认罪,说明他坚持己见,性格倔强。(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译文:有个少年得到一只用来斗的鹌鹑,他的同伴想要,他不给。那同伴自恃和他亲密,就一把拿跑了。少年去追,把他杀了。开封府判定该少年应被处死。王安石反驳说:“按照律(刑统?)的规定,不论是公然抢夺还是暗中偷窃都算是盗窃罪。此案中少年不给,他的同伴就拿走了,这就算盗窃。少年去追并把他杀掉,应该是追捕盗贼,即使杀死,也不应定罪。”因此便弹劾开封府有关部门判罪过重。开封府的官员不服,此案上报到审刑院和大理院,这两处都认为开封府的判定是正确的。(王安石因其弹劾不当而应被判罪),但皇帝下诏赦免了他的罪名,按照惯例,这种情况应该到阁门去答谢。王安石说:“我无罪。”不肯前去,御史因此弹劾他,皇帝却没有理会。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