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世 ②指物作诗立

③稍稍宾客其父 ④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18.翻译划线句子(2分)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邑人之,稍稍宾客其父

A.吾妻之我者,私我也

B.鱼人甚

C.公将

D.有亭翼然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0.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2分)

我眼中的方父:

我最想对他说:

17、.①属于;②完成;③以宾客之礼相待;④通“攀”,牵,引。(每题0.5分,共2分)

18、(1)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2分)

19、D(2分)

20、是一个贪图小利、目光短浅的人;示例:一个人的天资再好,没有后天的教育,也是不能成才的(合情合理即可)。(各1分,共2分)

支公好鹤,住剡东岇山。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支意惜之,乃铩其翮。鹤轩翥不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意。林曰:“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养令翮成,置使飞去。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支公:支遁,字道林,东晋人,年二十五而出家为僧。他既是名僧,又是名士。②剡(shàn)东,剡县之东。③岇山,山名,在今绍兴东二百里。④铩,摧残,伤残。⑤翮(hé),禽鸟类羽毛中的硬管,这里用来指羽毛。⑥轩翥(zhù),高飞的样子。⑦姿,通“资”,资质的意思。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有人其双鹤 (2)乃反

(3)支意之 (4)少时翅长欲飞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

23.支公好鹤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21.(1)送给;(2)看;(3)舍不得;(4)不久
22.既然有凌冲霄汉的资质,又怎么肯给人作身边观赏的玩物呢?
23.有时,爱并不只是占有,而放飞才是真爱或不给精神意志的自由套上枷锁。
评分标准:第21题,每小题1分,共4分。第22题,共3分。第23题,意思符合即可,共2分。

愚公移山(节选)(12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也。 (2)杂然相

(3)汝心之固,固不可。 (4)河曲智叟以应。

1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年九十 (将近) B.君之力 (凭)

C.如土石何 (其实) D.不若孀妻弱子 (还)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0.选文中对愚公移山的做法有哪些不同的态度?请概括作答。(3分)


17.(1)曲折,绕行;(2)赞同;(3)改变,变通;(4)通“无”,没有。
18.C
19.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但是山不会再增高,愁什么不能铲平呢?
20.家人(主要是子女)持赞同的态度,妻子则表示疑惑(或提出疑问);邻居家的孩子则支持帮助;智叟的态度是嘲讽、讥笑。
评分标准:第17题,每小题1分,共4分。第18题,共2分。第19题,共3分。第20题,答出1点给1分,答出3点给3分,共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5题。(10分)

王艮,字敬止,吉水人。建文二年进士。燕兵京城。艮与妻子诀曰:“食人之禄者,死人之事。吾不可复生矣。”解缙、吴溥与艮、胡靖比舍居。城陷前一夕,皆集溥舍。缙陈说大义,靖亦奋激慷慨,艮独流不言。三人去,溥子与弼尚幼,叹曰:“胡叔能死,是大佳事。”溥曰:“不然,独王叔死耳。”语未,隔墙闻靖呼:“外喧甚,谨视豚。”溥顾与弼曰:“一豚尚不能舍,肯舍生乎?”须臾艮舍哭,饮鸩死矣。

(节选自《明史•王艮传》)

【注释】①〔燕兵〕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其孙朱允炆即位,是为惠帝,年号建文。建文四年(1402年),被分封北平的燕王朱棣(朱元璋的第二个儿子),以“清君侧”的名义,兴兵南下,来夺侄子的皇位。②〔解缙〕明代第二位内阁首辅,著名学者。③〔吴溥〕字德润,崇仁县人,名儒吴与弼之父。④〔胡靖〕明朝福建南平人。⑤〔豚〕小猪,亦泛指猪。⑥〔鸩〕传说中的一种毒鸟。把它的羽毛放在酒里,可以毒杀人。

1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须臾艮舍哭

1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3分)

(1)京城(   ) (2)流不言(   ) (3)语未(   )

13.用自己的话说说“食人之禄者,死人之事”的意思。(2分)

14.这篇短文写王艮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为什么如此说呢?(2分)

15.读罢此文,请你简明扼要地评价一下王艮其人。(2分)

11.须臾/艮舍哭 1分 划其它地方不得分。

12.(1)迫近,逼近 1分 (2)眼泪 1分 (3)完结,结束 1分

13.吃了人家奉䘵的人,就要为人家效命,面临危险,当为人死,这是大义之事。 两句,每句1分,意思对即给分。

14.文章中有例为证:面对燕兵破城,王艮为主“饮鸩”殉职,此为正面描写;隔壁胡靖却呼:“外喧甚,谨视豚。”此为侧面描写,反衬王艮的忠贞。 2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各举一例,且表达清楚,各得1分,共2分。

15.要点:忠心侍主;面对死亡,大义凛然,义字当先;刚毅,从容,为人耿直。意思对即可。只答一点,不得分;答两点,得1分,答三点或三点以上,得2分。

【参考译文】王艮,字敬止,江西吉水人。建文二年考中进士。北平燕王朱棣带兵迫近京城,夺取惠帝朱允炆的皇位。王艮世奉旧主惠帝,于是与妻子儿女辞别,说:“吃了人家奉䘵的人,就要为人家效命,面临危险,当为人死,这是大义之事。我不可能再活下来了。” 解缙、吴溥与王艮、胡靖三人挨在一起居住。京城攻破前一天晚上,大家都集中到吴溥的家里。解缙慷慨陈词,胡靖也大义凛然,都表示原为旧主而死,唯独王艮涕泪满面,一言不发。三个人离开后,吴溥的儿子吴与弼年纪还小,赞叹说:“胡叔叔能为大义而死,这是大好事啊!”吴溥却说:“不会是这样的,只有王艮叔叔将为大义而死。”话还没说完,就听到隔壁胡靖大声叫喊:“外面兵荒马乱的,赶紧把猪栏门关紧,小心家里的猪被别人偷了。” 至此,吴溥看了看他儿子,说:“一头猪都不舍得丢弃,难道还舍得丢弃自己的命吗?”一会儿,王艮家里传来一片嚎啕哭声,原来,王艮喝下了毒酒,离开了人世。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9—23题。(12分)

(甲)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观沧海》)

(乙)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 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选自《出师表》)

(丙)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 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 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 “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 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 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 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选自《贞观政要·诚信》

【注释】①的知:确切知道。②封德彝:人名,太宗身边大臣。③人庶:人臣庶民。 ④魏武帝:曹操。⑤教令:教化,命令。

19.下列句中加点此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全品中考网

A.有上书请佞臣者 则有国怀乡,怀禅畏饥(《岳阳楼记》)

B.流水清浊,在其也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小石潭记》)

C.深其为人 先帝不以臣卑(《出师表》)

D.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 牺牲玉锦,弗敢加也,必以(《曹刿论战》)

20.下列句中的“以”与“以告先帝之灵”中“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皆以为贤 B.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

C.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 D.不欲以诈道训俗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全品中考网

译文: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

22.甲文中描写水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表现大海的辽阔壮美;丙文中“流水清浊,在其源也”也是写水的,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2分)

23.曹操历来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乙文中的诸葛亮和丙文中的唐太宗分别是如何评价他的?读了《观沧海》后,你认为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2分)

答:

19. B          20. B

21.(1)希望陛下把完成讨伐奸贼,复兴汉朝王业的任务交给我

   (2)这犹如源头混浊却希望水流清澈,是没有道理的。

22.水何澹澹  洪波涌起  运用比喻引出下面的议论,说明君王的以身作则重要。

23.诸葛亮称其为“贼”,唐太宗“常以魏武帝多诡诈”(用自己的话说亦可)曹操是个具有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且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的人。

  【丙文翻译】贞观初年,有大臣上书(给太宗)请求去除奸佞的臣子,太宗问上书者:“我所任用的,都是贤臣,你知道谁是奸佞小人吗?”上书者回答说:“臣下居住在荒野之地,不能确切知道谁是奸佞小人,请陛下佯装大怒来测试大臣们,若能不畏惧陛下的怒气,诚挚直率地进言进谏的人,就是正直的人,逢迎谄媚顺从陛下意旨的,就是奸佞小人。”太宗对封德彝说:“水流的清澈与混浊,(原因)在它的源头。皇帝是朝政的源头,臣民就像水流,皇帝自己都做欺诈的事,却想让臣下的行为直率诚挚,这犹如源头混浊却希望水流清澈,是没有道理的。我一直因为魏武帝多做诡诈的事,非常鄙视他的为人,像这样,怎么能够作为教化命令?”对上书人说:“我要让全天下都讲求信义诚信,不想用欺诈的方法教化民众,你所说的虽然很好,但我不能听信啊。”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任云中郡守。一日,会匈奴大入塞,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爇火,营中星列。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爇火:点火。②褥食:在睡垫上吃早饭。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克之/ 时有物外之趣 B. 彼竭我/而计其长盖不

C. 匈奴大入塞/ 宾客大宴 D. 范兵不/盖以诱

10. 用斜线(/)为下面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

虏 遥 望 火 多 谓 汉 兵 救 至 大 惊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12. 作为出色的军事指挥家,曹刿和廉范各表现出了哪些可贵品质?(4分)

9.(3分)D.  10.(2分)虏 遥 望 火 多/ 谓 汉 兵 救 至 /大 惊。

11.(6分)

  (1)第一次击鼓,可以振奋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士气)就耗尽了。

(2)士兵想发信号求救,廉范不同意,自己亲自率兵抵抗。

12.(4分)曹刿:冷静、善于观察和分析。廉范:沉着自信,勇敢机智。

参考译文:

廉范是赵将廉颇的后代,担任云中郡太守。一天,正遇到匈奴大举入侵边塞,官吏想传檄文求救,廉范不同意,亲自率兵抵抗敌兵。但敌兵人数众多而廉范兵力太少不能抵挡。刚好太阳下山,廉范命令军士将两个火炬缚成十字,手持一端,点燃三端,在营中分开排列。敌兵远远望见火炬众多,认为汉军救兵到来,十分惊恐。快到天亮想要撤退时,廉范边命令士兵在睡觉的草垫子上吃饭,清晨前往阵前杀敌。一会儿就砍下敌人头百个,敌人阵营大乱,相互踩踏,死者上千人。从此以后,匈奴不敢再侵入云中了。

阅读蒋士铨的《鸣机夜课读记》 一文,完成题目。(14 分)

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②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③,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之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④。母微笑曰:“病少差④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注释】①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②暇:空闲。③痊:病愈。④争药鼎沸:与烧滚的汤药争着发出响声。④差:同病愈。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含义。(4分)

(1)暇更唐宋人诗( ) (2)指壁间诗歌( )

(3)然则何以解忧( ) (4)铨即书诵于侧( )

11.选出下列加着重号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病辄能愈 吾蛇尚存 B.然则何解忧 不物喜,不以己悲

C.铨即持书诵侧 战长勺 D.铨诵声琅琅 吴广以为

12.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 分)

铨 则 坐 枕 侧 不 去

1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儿能背诵所读之书,斯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大意。“儿能背诵所读之书,斯解也”感人至深,表达了母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对待母亲,蒋士铨能“坐枕侧不去”、“诵声琅琅然”、“持书诵于侧”,结合你的亲身经历,谈谈在做人方面你的所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抄写(2)就(3)这样那么(4)拿着     11.C

12. 铨/  则  坐  枕  侧/  不  去

13.(1)儿子如果能背诵读过的书,这就可以解除(我的)忧愁。(2)略

14.蒋士铨回忆少年时母亲悉心培育他的经历。 望子成材,期望殷切。

15.从“孝敬父母,不辜负父母的殷切期望”的角度回答。

译文:

  蒋士铨九岁时,母亲就教他读《礼记》、《周易》、《毛诗》,他都能背下来;空闲时母亲就抄唐诗宋词,教给蒋士铨,让他用抑扬的声调念诵吟咏。蒋士铨每次生病,母亲都抱着他在屋内行走,不曾入睡;不久,蒋士铨的病痊愈了,母亲就指着墙壁上的诗歌,教给儿子小声吟咏,让儿子把它当作游戏。母亲生病时,蒋士铨就坐在母亲枕边不离开。母亲看着蒋士铨,竟无话悲伤起来。蒋士铨也随之哀痛悲伤,舍不得离开,曾经问母亲说:“母亲,您有什么忧虑吗?”母亲说:“是的。”“既然这样,那么用什么办法来解除您的忧愁呢?”母亲说:“你如果能背诵读过的书,这样就可以解除(我的)忧愁。”蒋士铨背书的声音十分响亮,与烧滚的汤药争着发出响声,母亲轻轻一笑说:“病好多了。”从此以后,母亲一生病,蒋士铨就拿着书在母亲旁边背诵,母亲的病就能痊愈。

【甲】 伤仲永(节选)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利:___________ 闻:___________

辞:___________ 及:___________

1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14. 【甲】文方仲永小时候是位“奇才”,长大后却变成一位平庸无奇的人,其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15. 【乙】文中吕蒙从“吴下阿蒙”到令人“刮目相待”给你的启示是什么?(2分)

12.利:认为……有利可图   闻:听说   辞:推辞  及:到了……的时候(4分)

13.(1)同县的人对此感到很惊奇,渐渐地就有人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花钱求仲永题诗。(2分)

(2)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2分)

14.不使学(2分)

15.示例A.读书使人更加聪明,更有力量 B、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正确合理的规劝,并最终学有所 C、要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 D、人只要想学习,什么时候也不算晚 E、人不能以任何理由不学习(写出一点即可)(2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11—13题。(8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乙】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①泓:泓水 ②既:尽,完了 ③济:渡过 ④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 ⑤陈:同“阵”,摆好阵势。

1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公将之 ( 击鼓命令进军)B.其未既济也(趁着;趁)

C.公将驰(他们,齐军)D.请击(他们,楚军)

1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译文:

(2)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译文:

13、用原文句子填空。(2分)

(1)【甲】文“齐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这个时机是

(2)【乙】文“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这个时机是

11、C(这里的“之”只协调音节,无实在意义,不译。)(2分)

12、(1)(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阵容。  (2)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4分)

13、(1) 齐人三鼓  (2)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②既济而未成列(答到其中一句即可)(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4题。(10分)

萧颖士傲物自侮

萧颖士开元二十三年及第,恃才傲物,漫无与比,常自携一壶,逐胜郊野。偶憩于逆旅,独酌独吟。会有风雨暴至,有紫衣老人领一小童避雨于此。颖士见其散冗,颇肆陵侮。逡巡,风定雨霁,车马卒至,老人上马,呵殿而去。颖士仓忙觇之,左右曰:“吏部王尚书,名丘。”初,颖士常造门,未之面,极惊愕。明日,具长笺造门谢,丘命引至庑下,坐责之,且曰:“所恨与子非亲属,当庭训之耳。”顷曰:“子负文学之名,倨忽如此,止于一第乎?”颖士终扬州功曹。

(选自唐代笔记小说集《唐摭言》)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有风雨暴至 会:___________

(2)颖士常门 造: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子负文学之名,倨忽如此,止于一第乎?

3.文中的萧颖士为什么一生做官止于扬州功曹而没有再升迁?(2分)

4.作者记叙的这个故事对读者有怎样的警示意义?(3分)

1.(2分)(1)适逢,正赶上  (2)拜访                                                                    

2.(3分)你自恃才名,所以才傲慢到这个样子,只能是中个进士吧。

3.(2分)因为他过于傲慢,无意中欺侮了偶遇的吏部尚书。

4.(3分)言之有理即可。如:做人不可太过傲慢,否则即便有真才实学也没有大的成就。

附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萧颖士考中进士。自恃才华,傲慢无比。经常携着一壶酒到野外去喝。偶然在一处休息,自己喝酒吟诗。正赶上暴雨狂风。有一位穿紫衣的老人领着一个小孩在同一处避雨。萧颖士见老人散漫的样子,口出不逊。很快雨停,云去天开。马上来了车马,老人上了马,侍卫在后面吆喝着走了。萧颖士急忙打听,有人告诉他这是吏部王尚书。过去萧颖士去求见了好几次,没有接见,此时很惊愕。第二天写了很长的信,到王尚书家里去谢罪。王尚书让人把萧颖士领到偏房的廊下,坐下来责备他,并说:“遗憾你不是我的亲属,不然我一定要狠狠地教训你。”停了一会儿又说:“你自恃才名,所以才傲慢到这个样子,只能是中个进士吧。”萧颖士死在扬州功曹(州牧的属官)任上。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