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日:“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日:“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日:

“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日“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日:“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填空。(5分)

陈涉世家》选自 ,它是一部 巨著,也是一部 巨著。鲁迅赞誉为“ 。”

2.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適戍:强迫去戍边。 B.等死:坐等死亡。

C.指意:意图。 D.惊恐:又惊奇,又害怕。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不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项是( )(3分)

A.项燕,为天下唱 B. 卜者知其指意

C.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D.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不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项是( )(3分)

A.乃丹书帛曰:“陈胜”。B.置人所鱼腹中

C.呜呼日:“大楚兴,陈胜王”D.卒中往往语,皆指陈胜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陈胜、吴广谋日 ②当立者公子扶苏

③家祭无忘告翁 ④失败成功之母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6.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爱士卒,楚人怜之 吴广以为然

A.(项燕)爱护士兵,楚国人都爱怜他吴广认为陈胜说得对

B.(项燕)爱护士兵,楚国人都爱怜他吴广认为应该这样

C.(项燕)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可怜他吴广认为应该这样

D.(项燕)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可怜他吴广认为陈胜说得对

7.对文意的叙说,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朝廷征召穷苦百姓去镇守渔阳,陈胜、吴广都被编在征发的队伍里,因大雨,道路不通,九百人都被滞留在大泽乡,以致不能如期到达渔阳。

B.秦法规定,戍边的人如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一律要砍头。陈胜、吴广都在砍头之列。

C.陈胜认为,秦朝应当继承皇位的是扶苏。但扶苏竞被他弟弟二世杀死了。陈胜和吴广商议,决定冒充是扶苏和项燕的部下,带领九百戍边之人起义反秦。

D.为了给起义作舆论准备,陈胜、吴广做了两件事,一是“置书鱼腹”,二是“篝火狐鸣”,结果士卒们在夜里都惊恐害怕,到了天明,人人到处议论,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不敢和他当面交谈。

8.节选部分是怎样表现陈胜非凡的领导才干的?(4分)

1.《史记·陈涉世家》史学  文学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B  3.D  4.C  5.C  6.A  7.D

  8.在谋划之初,以“死国”来突出起义的必要性,再分析形势,指出起义的必要性。接着果断提出“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然后丹书“陈胜王”三字于帛,置人所罾鱼腹中,又命吴广夜之次所旁丛祠中,用篝火装“鬼火”,学狐狸的声音大叫  “大楚兴,陈胜王”,从而树立并巩固了陈胜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为他率众起义打下牢固的群众基础。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

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之。”遂往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改动)

【注】①虞:意料,预料。②造次:鲁莽,轻率。③拊(fǔ):抚摩。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讨山越 ( ) ⑵君宜 ( )

⑶遂往蒙 ( ) ⑷肃于是越席 ( )

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⑴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⑵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

5.细读节选的文字回答,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3分)

6.根据节选文字,联系下面材料,你认为吕蒙是个怎样的人?(3分)

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鲁肃过蒙言议,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节选自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有改动)

3.⑴屡次  ⑵拜访  ⑶到  ⑷接近,靠近  (每小题1分,共4分)

4.⑴不探寻老虎洞,怎么能捉到小老虎?(2分)⑵吕将军功名一天天显扬,不可以用原来的态度对待他。(2分)

5.原先轻视,后来吕蒙出了五个计谋之后,转为尊重和亲近。(3分)

6.勇而有谋,文武双全,勤奋好学,学而有成。(3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 ”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摘自《陈涉世家》(节选))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

A.发闾左谪戍渔阳(指代平民)

B.已失期(估计、揣测)

C.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

D.多应者(适宜)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扶苏数谏故 诚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B. 陈胜、吴广谋曰 当立者公子扶苏

C. 项燕楚将 贤能之用

D. 楚人怜二世杀

8.下列各句中不能表现陈胜的谋略的一项是(2分)( )

A.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B.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C.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D.(又间令吴广)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9.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6、D  7、D  8、A

9、(1)我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该即位,应该即位的是(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

(2)第二天,士兵中到入都在谈论(昨晚的事情),都在暗地里对陈胜指指点点。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选自《战国策·魏策》)

  注释:①庞葱:人名,战国时魏国的大臣。 ②质:做人质。 ③邯郸(hán dān):地名,赵国的都城。 ④大梁:地名,魏国的都城。

   2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今邯郸大梁也远于市    去:距离

  B.而臣者过于三人矣     议:诽谤

  C.愿王之          察:观察

  D.后太子质,果不得见    罢:结束

23、翻译画线的句子。(2分)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24、庞葱与魏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庞葱有哪些思想顾虑?(2分)

25、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成语“三人成虎”。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什么?(3分)

22、C

23、集市上没有老虎是明摆着的事,但是有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变成真的有老虎了。(意思对即可)

24、庞葱担忧邯郸距离大梁太远,有人挑拨离间,使魏王对自己失去信任。

25、13.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意思对即可)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邹忌八尺有余        ②朝衣冠

③臣知不如徐公美 ④吾妻之美我者,我也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0、选出下列句中的“之”字与例句“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3分)  

 

18、有高、长的意思。          穿。

    确实,的确。                  偏爱。

19、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20、C

21、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陈涉世家

司马迁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1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 会天大雨,道不通,已失期( )

(2) 项燕为楚将,有功,( )

17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中,意思与课文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的“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B.。辍耕之垄上 C.。固以怪之矣 D.。然足下卜之鬼乎

18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 苟富贵,无相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从选文第2段文字中可以分析出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原因,选出正确的一项( )(2分)

A.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B.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C.天下苦秦久矣。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D.。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 项燕为楚将,……楚人怜之。

20.从选文第1段的记述中可以看出陈涉是怎样的一个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2分)(1)考虑。(2)屡次,多次。(每小题1分)

17(2分)B

18  (4分)(1)如果(有谁)荣华富贵了,可别忘了(火家)。(2)如今逃跑(抓了回来)也是死,起来__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每小题2分)

19(2分)C

20(2分)出身雇农,不满现状(1分),有远人抱负的人。(1分)

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知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治将恐 深:加重 B.桓侯不 应:理睬

C.火之所及也 齐:现写作“剂”,汤药 D.使人扁鹊 索:捆绑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含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不治将深 B.桓侯故使人问之

香远清 去使契丹

C.司命之所 D. 臣是以无

予作文以记之 战则

8.下面有关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末期法家代表韩非子的这篇寓言,按时间顺序叙述了扁鹊见蔡桓公,主动为蔡桓公诊病,蔡桓公因不信任他而最终造成身亡的故事。

B.扁鹊医术高明,责任心强。第一次见桓侯,“立有间”,就做出了“君有疾在腠理”的准确诊断,并给予了桓侯“不治将益深”的严重警告。

C.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故事情节的发展却起伏有致;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的描写,刻画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D.本文表现了有病需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的中心意思;同时告诫人们应正视自己的缺点或错误,不要拒绝别人的批评和帮助。

9.请将第二页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6.B.(索:寻找)

7.A(A.都是“更加”;B.命令、派遣/出使;C.管、掌管/现写作“嘱”,嘱托;D.询问、过问/请人允许自己做某事。)

8.B(第一次是委婉规劝;“不治将恐深”)

第Ⅱ卷(共84分)

9.(4分)(1)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来捞取功劳。(或: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它作为功劳。)

(2)待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了桓侯一眼,转身。(画线处为得分点)

陈元方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师,学习。

20.“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标准,法则④效法,仿效。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

(只写序号)。(2分)

21.给文中画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画开(限断3处)(3分)

袁 公 问 曰 贤 家 君 在 太 丘 远 近 称 之 何 所 履 行

2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句子:强行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

23.回答下列问题(3分)

①“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

②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20.④(2分)

21.袁 公 问 曰/ 贤 家 君 在 太 丘/ 远 近 称 之/ 何 所 履 行 (3分)

22.对强者用恩德来安抚他,对弱者用仁义去体恤(安抚)他。(或用恩德来安抚强者,用仁义安抚贫弱者) (3分,“以”意思要译出)

23.①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 ②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效法家君。(3分,①问1分;②问2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6-8题(10分)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节选自司马迁《陈涉世家》)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为天下

⑵楚人

⑶置人所鱼腹中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⑵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8.选段再现了陈胜、吴广大泽乡揭竿而起的英雄壮举,上古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则曲折反映了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请比较陈胜和共工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异同。

6通假字,同“倡”,首发。爱戴。 鱼网,这里是名词用为动词,用网捕 。7士卒中到处都在谈论,都指指点点着、互相用眼睛示意注意陈胜。即使免于斩刑,但戍边而死的本来就有十分之六七。

8【答案】都是不畏牺牲,不怕强权,勇敢__,威武不屈挑战旧制度旧秩序的英雄形象。但__的目的不同,共工是为了争夺帝位,而陈胜是为了求生存,是为了__暴政;共工形象暴烈鲁莽,而陈胜智慧沉着;共工孤独__,而陈胜带领被压迫的群众斗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16分)

先主(刘备)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叔父子敬谓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德然父元起常资给先主,与德然等。元起妻曰:“各自一家,何能常尔邪!”起曰:“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而瓒深与先主相友。瓒年长,先主以兄之。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选自《三国志》卷三十二)

8.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往 来 者 皆 怪 此 树 非 凡

(2)喜 怒 不 形 于 色

9.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谓当出贵人( ) (2)先主以兄之( )

(3)自见其耳( ) (4)见而之( )

1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4分)

⑴德然父元起常资给先主,与德然等。

⑵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

11. 选文写刘元起对先主刘备的赞语和人们对刘备的帮助,有什么作用?(2分)

12.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对少年时代刘备的评价。(4分)

8.(1)往 来 者 /皆 怪 此 树 非 凡    (2)喜 怒/ 不 形 于 色

9.有人  对待  回头看  以……为异(对……感到奇怪)

10. ⑴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常常资助刘备,并且同给予刘德然的相同。

    ⑵先主因此能用于聚合众人。

11.从侧面表现刘备的雄心壮志、雄才大略,写出人们对他的支持与认同。

12.少年时家境贫寒,但有抱负和超人的远见,不甘心贫苦;喜怒不形于色,沉默少言,但深得他人喜爱。

【参考译文】很小时,父亲便过世了;他与母亲一起织草鞋,编竹席卖以度日。所住房屋东南方有根桑树,高五丈多,远远望去,一片簇团,好似皇帝出行时的舆盖。刘备少年时,与同族人中的小孩子在树下嬉戏,说:“我一定要乘坐这羽葆盖车。”他的叔父子敬说:“你不要说这狂妄的话,会灭我满门的!”刘备十五岁时,他的母亲让他去学习,跟同族的刘德然、辽西族的公孙瓒一起在九江太守同郡卢植门下共事。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常常资助刘备,并且同给予刘德然的相同。刘元起的妻子说:“我们各自都有一家人,你怎么能常常这样资助刘备呢!”刘元起说:“我家族中能有这样的孩儿,他是不同寻常的人。”而且公孙瓒跟刘备友情深厚。公孙瓒年龄大些,刘备把他当兄长对待。刘备不很喜爱读书,却喜爱狗马、音乐、漂亮的衣服。身高七尺五寸,手臂垂下来可盖过膝盖,回过头可以看到自己的耳朵。言语很少,对下人很友善,喜怒的情绪不在脸上表现出来。刘备喜欢结交性情爽快的侠士,少年都争相依附他。中山地区的大商人张世平、苏双等人家财万贯,在涿郡贩卖马匹,见到刘备觉得他与常人不同,于是多次给刘备钱财。刘备因此能够用以集结百姓。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