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3、解释下列加点词。
(1)此何遽不为福乎( )
(2)居数月( )
(3)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 )
14、翻译。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译文:
15、请谈谈此则寓言的寓意。
答:
13、(1)怎么就 (2)经过 (3)大腿
14、译文:他儿子就因为腿瘸的缘故,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15、说明世上有时坏事能变好事,好事也能变成坏事。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3、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俄而雪骤( ) ②公欣然曰( )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 )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 )
14、翻译。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译文:
15、本文写出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种气氛?
答:
13、① 不久,一会儿。 ② 高兴的样子。 ③ 相比。 ④ 不如,比不上(4分)
14、译文:谢太傅寒雪日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讲解诗文。
15、融洽、欢快、轻松等。从“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可以看出来。(2分)
阅读《陈涉世家》选段,回答20~25题。(14分)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20、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三处)。(3分)
乃 令 符 离 人 葛 婴 将 兵 徇 蕲 以 东
2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吴广素爱人 ________________
(2)将军身被坚执锐 ________________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这段文字首先叙述了发动起义的情形。下列选项中能正确概括其步骤的三个关键词是(2分)( )
A.、并杀两尉 失期当斩 攻大泽乡B.、激怒其众 召令徒属 攻大泽乡
C.、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 为坛而盟D.、激怒其众 皆已失期 为坛而盟
24、陈胜、吴广起义提出了“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从而掌握了民心动向,请概括出这一策略的效果是从哪两个方面得到证明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可以看出陈胜具有_________________的决心。(1分)
20、乃 令 /符 离 人 葛 婴 /将 兵 /徇 蕲 以 东
21、(1)素:向来,平时 (2)被 通“披”,穿
22、略 23:C
24、(1)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2)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25、__精神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日:“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日:“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日:
“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日“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日:“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填空。(5分)
陈涉世家》选自 ,它是一部 巨著,也是一部 巨著。鲁迅赞誉为“ 。”
2.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適戍:强迫去戍边。 B.等死:坐等死亡。
C.指意:意图。 D.惊恐:又惊奇,又害怕。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不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项是( )(3分)
A.项燕,为天下唱 B. 卜者知其指意
C.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D.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不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项是( )(3分)
A.乃丹书帛曰:“陈胜王”。B.置人所罾鱼腹中
C.狐呜呼日:“大楚兴,陈胜王”D.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陈胜、吴广乃谋日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③家祭无忘告乃翁 ④失败乃成功之母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6.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爱士卒,楚人怜之 吴广以为然
A.(项燕)爱护士兵,楚国人都爱怜他吴广认为陈胜说得对
B.(项燕)爱护士兵,楚国人都爱怜他吴广认为应该这样
C.(项燕)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可怜他吴广认为应该这样
D.(项燕)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可怜他吴广认为陈胜说得对
7.对文意的叙说,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朝廷征召穷苦百姓去镇守渔阳,陈胜、吴广都被编在征发的队伍里,因大雨,道路不通,九百人都被滞留在大泽乡,以致不能如期到达渔阳。
B.秦法规定,戍边的人如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一律要砍头。陈胜、吴广都在砍头之列。
C.陈胜认为,秦朝应当继承皇位的是扶苏。但扶苏竞被他弟弟二世杀死了。陈胜和吴广商议,决定冒充是扶苏和项燕的部下,带领九百戍边之人起义反秦。
D.为了给起义作舆论准备,陈胜、吴广做了两件事,一是“置书鱼腹”,二是“篝火狐鸣”,结果士卒们在夜里都惊恐害怕,到了天明,人人到处议论,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不敢和他当面交谈。
8.节选部分是怎样表现陈胜非凡的领导才干的?(4分)
1.《史记·陈涉世家》史学 文学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B 3.D 4.C 5.C 6.A 7.D
8.在谋划之初,以“死国”来突出起义的必要性,再分析形势,指出起义的必要性。接着果断提出“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然后丹书“陈胜王”三字于帛,置人所罾鱼腹中,又命吴广夜之次所旁丛祠中,用篝火装“鬼火”,学狐狸的声音大叫 “大楚兴,陈胜王”,从而树立并巩固了陈胜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为他率众起义打下牢固的群众基础。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
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①?”肃造次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③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改动)
【注】①虞:意料,预料。②造次:鲁莽,轻率。③拊(fǔ):抚摩。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数讨山越 ( ) ⑵君宜顾之 ( )
⑶遂往诣蒙 ( ) ⑷肃于是越席就之 ( )
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⑴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⑵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
5.细读节选的文字回答,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3分)
6.根据节选文字,联系下面材料,你认为吕蒙是个怎样的人?(3分)
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鲁肃过蒙言议,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节选自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有改动)
3.⑴屡次 ⑵拜访 ⑶到 ⑷接近,靠近 (每小题1分,共4分)
4.⑴不探寻老虎洞,怎么能捉到小老虎?(2分)⑵吕将军功名一天天显扬,不可以用原来的态度对待他。(2分)
5.原先轻视,后来吕蒙出了五个计谋之后,转为尊重和亲近。(3分)
6.勇而有谋,文武双全,勤奋好学,学而有成。(3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 ”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摘自《陈涉世家》(节选))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
A.发闾左谪戍渔阳(指代平民)
B.度已失期(估计、揣测)
C.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
D.宜多应者(适宜)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扶苏以数谏故 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B. 陈胜、吴广乃谋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 项燕为楚将 贤能为之用
D. 楚人怜之 二世杀之
8.下列各句中不能表现陈胜的谋略的一项是(2分)( )
A.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B.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C.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D.(又间令吴广)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9.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6、D 7、D 8、A
9、(1)我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该即位,应该即位的是(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
(2)第二天,士兵中到入都在谈论(昨晚的事情),都在暗地里对陈胜指指点点。
庞葱①与太子质②于邯郸③,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④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选自《战国策·魏策》)
注释:①庞葱:人名,战国时魏国的大臣。 ②质:做人质。 ③邯郸(hán dān):地名,赵国的都城。 ④大梁:地名,魏国的都城。
2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去:距离
B.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议:诽谤
C.愿王察之 察:观察
D.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罢:结束
23、翻译画线的句子。(2分)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24、庞葱与魏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庞葱有哪些思想顾虑?(2分)
25、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成语“三人成虎”。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什么?(3分)
22、C
23、集市上没有老虎是明摆着的事,但是有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变成真的有老虎了。(意思对即可)
24、庞葱担忧邯郸距离大梁太远,有人挑拨离间,使魏王对自己失去信任。
25、13.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意思对即可)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 ②朝服衣冠
③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0、选出下列句中的“之”字与例句“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3分)
18、有高、长的意思。 穿。
确实,的确。 偏爱。
19、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20、C
21、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陈涉世家
司马迁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1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
(2)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
17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中,意思与课文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的“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B.。辍耕之垄上 C.。固以怪之矣 D.。然足下卜之鬼乎
18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 苟富贵,无相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从选文第2段文字中可以分析出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原因,选出正确的一项( )(2分)
A.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B.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C.天下苦秦久矣。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D.。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 项燕为楚将,……楚人怜之。
20.从选文第1段的记述中可以看出陈涉是怎样的一个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2分)(1)考虑。(2)屡次,多次。(每小题1分)
17(2分)B
18 (4分)(1)如果(有谁)荣华富贵了,可别忘了(火家)。(2)如今逃跑(抓了回来)也是死,起来__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每小题2分)
19(2分)C
20(2分)出身雇农,不满现状(1分),有远人抱负的人。(1分)
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知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治将恐深 深:加重 B.桓侯不应 应:理睬
C.火齐之所及也 齐:现写作“剂”,汤药 D.使人索扁鹊 索:捆绑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含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不治将益深 B.桓侯故使人问之
香远益清 去使契丹
C.司命之所属 D. 臣是以无请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战则请从
8.下面有关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末期法家代表韩非子的这篇寓言,按时间顺序叙述了扁鹊见蔡桓公,主动为蔡桓公诊病,蔡桓公因不信任他而最终造成身亡的故事。
B.扁鹊医术高明,责任心强。第一次见桓侯,“立有间”,就做出了“君有疾在腠理”的准确诊断,并给予了桓侯“不治将益深”的严重警告。
C.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故事情节的发展却起伏有致;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的描写,刻画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D.本文表现了有病需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的中心意思;同时告诫人们应正视自己的缺点或错误,不要拒绝别人的批评和帮助。
9.请将第二页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6.B.(索:寻找)
7.A(A.都是“更加”;B.命令、派遣/出使;C.管、掌管/现写作“嘱”,嘱托;D.询问、过问/请人允许自己做某事。)
8.B(第一次是委婉规劝;“不治将恐深”)
第Ⅱ卷(共84分)
9.(4分)(1)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来捞取功劳。(或: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它作为功劳。)
(2)待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画线处为得分点)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