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15分)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慧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裎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0.请用“/”标示下面语句的句中语意停顿(每句标两处)。(2分)

(1)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11.解释加点诃语。(4分)

(1)而君逆寡人者( ) (2)以头抢地耳( )

(3)怀怒未发( ) (4)长跪而谢之( )

12.翻译下面画线的语句。(2分)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译句:

13.仿照示例,揣摩人物语言,把秦王说话的口吻填在横线上。(4分)

示例: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严厉质问 的口吻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的口吻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的口吻

14.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回答。(3分)

10.(1)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每题1分,共2分)

11.(1)违背(2)撞(3)心里(内心)(4)道歉(每题1分,共4分)

12.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2分)

13.(1)威胁恐吓(2)骄狂轻蔑(意思对即可。每小题2分,共4分)

14.①迫使秦王屈服;保全国家领土。②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于献身)的精神。(意思对即可。第①问2分,第②问1分,共3分)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高柔字文惠,陈留人也。柔从兄干,袁绍甥也,在河北呼柔,柔举家从之。太祖①平袁氏,以柔为管长。县中素闻其名, 吏数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咸还,皆自励,咸为佳吏。高干既降,顷之以并州叛。柔自归太祖,太祖欲因诛之,以为刺奸令史;处法允当,狱无留滞,辟为丞相仓曹属。鼓吹②宋金等在合肥亡逃。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型。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主者奏尽杀之。柔启曰:“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正如前科,固已绝其意望,而猥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士,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己,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太祖曰:“善。”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文帝③践阼,以柔为治书侍御史,赐爵关内侯。民间数有诽谤妖言,帝疾之,有妖言辄杀,而赏告者。柔上疏曰:“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辄赏。既使过误无反善之路,又将开凶狡之群相诬罔之渐,诚非所以息省讼,缉熙治道也,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以降天父养物之仁。”帝不即从,而相诬告得滋甚。帝乃下诏:“敢以诽谤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于是遂绝。帝以宿嫌,欲枉法诛治书执法④鲍勋,而柔固执不从诏命。帝怒甚,遂召柔诣台⑤;遣使者承指至廷尉考查勋,勋命乃遣柔还寺⑥。

【注释】①太祖:曹操。②鼓吹:军中鼓吹手。③文帝:曹丕。④治书执法:官职。⑤台:尚书台。⑥寺:廷尉官署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县中闻其名     吴广爱人

B.况此吏,于吾未有失乎 夫专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C.太祖因诛之   信大义于天下    

D.臣愚以为除妖谤赏告之法 诚开张圣听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柔举家从   辍耕垄上  

B.柔为管长     高祖因之成帝业   

C.吏数人,自引去     此良实,志虑忠纯   

D.今妖言必戮,告之者辄赏    陈胜,阳城人也

11.下列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曹操因高柔与袁绍有亲戚关系总想借机杀他,后来从召还吏、“狱无留滞”等事看到他的胸襟与才干,才信用了他。

B.高柔直言敢谏,秉公执法,虽不阿谀曹氏父子,但确为巩固曹氏政权而竭忠尽智。

C.曹氏父子信赖高柔,委以重任,高柔每有所谏,便即采纳,只在杀鲍勋一事上未采纳高柔的意见。

D.袁曹相争,高柔身处其间,而未受其害,是因为他遇事能随机应变,且为官勤勉,处法允当。

12.文言翻译(3分)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译文:

9.B    10.C    11.B  

12. 3分。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府中而有所不同。

阅读下列短文,完成23—24题。

王祥字休征,琅邪临沂人。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

[注释]①慈:慈爱。②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23.下列对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⑴性孝(极端,非常) ⑵父前谮之(多次)

使扫除牛下(常常) ⑷母常欲鱼(没有煮过的)

24.圣人认为孝是德行的根本。有人说孝道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旧东西,现在社会进步了,孝道和德行都过时了。你认为还有必要提倡孝道吗?为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D    24.开放性题目,结合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文,完成20—22题。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2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⑴惠子梁(      ) ⑵谓惠子曰(      )

⑶非梧桐不(      ) ⑷于鸱得腐鼠(      )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鹓雏、鸱、腐鼠分别比喻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⑴做宰相 ⑵有人 ⑶栖息 ⑷这时  21.于是惠子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  22.文中庄子将鹓雏比作自己,鸱比喻惠子,腐鼠比作功名利禄。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20--23题。(12分)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即恒楚将”。是时恒楚亡在泽中。梁曰:“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守曰:“诺。”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

2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吴广爱人(向来)/ 尉果广(鞭、杖或竹板)B.至陈(等到)/从民也(想、要)

C.使公即恒楚(统帅)/兵徇蕲以东(带兵)D.恒楚在泽中(死)/数言欲(逃亡)

2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答:

②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答:

22.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甲)段文字重点叙述的是:

(乙)段文字重点叙述的是:

23. 从甲乙两文所叙的事件中,可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4分)

答:陈涉:

项梁:

20、C(2分。)

21、①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使军官恼怒,让他们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士卒。   ②我听说先动手可以制服对方,后动手就会被对方所制服。(4分。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

22、甲文中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过程。乙文写项梁夺取郡守之位的兵变过程。(4分,各2分)

23、陈胜是一个富有谋略,机智果敢,并有一定组织和领导才能的人。项梁是一个沉着老练(或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等)做事迅速果断,善于随机应变的人。(4分,各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墨翁者,吴槐市里中人也。尝游荆楚间,遇人授古造墨法,因曰:“吾鬻此,足以资读书,奚汲汲①四方乎?”乃归,署门曰“造古法墨”。躬操杵臼,虽龟手黧②面,而形貌奇古,服危③冠大襦。人望见,咸异之。时磨墨沈④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所制墨,有定直。酬弗当,辄弗与。故他肆之屦⑤恒满,而其门落然。
客有诮⑥之曰:“子之墨虽工,如弗售何!”翁曰:“嘻!吾之墨聚材孔良,用力甚勤,以其成之难,故不欲售之易也。今之逐利者,苟作以眩俗,卑贾以饵众,视之虽如玄圭⑦,试之则若土炭,吾窃耻焉。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则是以古墨号于外,而以今墨售于内,其可乎?且吾墨虽不售,然视箧中,则黝然者固在,何遽戚戚为!”客闻之曰:“吾侪⑧诵圣人之言,以学古为则,不能以实德弸⑨其中,徒饰外以从俗徼⑩誉者,岂不愧是翁哉?”叹息而去。 (高启《墨翁传》,有删节)
[注]①奚汲汲:奚,哪里。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②黧(lí):色黑而黄。③危:高。④墨沈:墨汁。⑤屦(jù):用麻、葛等制成的鞋。⑥诮(qiào):讥讽。⑦玄圭:黑色的玉。⑧侪(chái):同辈。⑨弸(pénɡ):充满。⑩徼(jiǎo):求。
3、 解释下来加点的词语。(4分)

⑴. 躬操杵臼__________________ ⑵. 人望见,咸异之__________________

⑶. 所制墨,有定直__________________ ⑷. 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___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①时磨墨沈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徒饰外以从俗徼誉者,岂不愧是翁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本文善于运用对比的写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文中的“墨翁”与“逐利者”的区别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亲自;  感到……怪异; 通“值”,价钱;  效仿

4、①经常研磨很多墨汁,爱好给他人写一尺见方的字,所写的字非常壮美。

②仅仅是装饰外表迎合世俗求得名誉的人,面对这位墨翁,难道不感到羞愧吗?
5、逐利者以假冒真,迎合世俗,而墨翁则临财不苟,洁身自好,坚守道德准则。

译文:墨翁是吴槐市里的人。曾经游走的了荆楚 这个地方,一次,他遇了有人传授古带造墨的方法,于是说:“吾如果卖这种墨的话,就完全可以有钱读书了,何必像现在这样急急切切地到处奔走呢?”于是就回家了,在自家门上写上了“造古法墨”几个字。字身 操持杵臼等工具制墨 ,虽然他手背龟裂面色黑黄,但是他的形貌奇特古怪,穿着宽大的衣服,戴着高高的帽子。人们望见他,全都认为他是一个奇特的人。他经常研磨很多墨汁,爱好给他人写一尺见方的字,所写的字非常壮美。所制墨,有 一定的价钱。报酬不合适,辄不卖。所以别人的铺子里人总是满而他的店铺的人却很稀少。

有一乡客讥讽 他说:“ 你的墨汁做得然好,可为什么卖不出去?”墨翁说:“ 唉!吾的墨用的是上好的材料,做墨用的力也特别勤苦,就因为它制作的艰难,所以我不想卖出它太容易了啊。现在那些追逐利益的人,用一些鄙俗的方法随意制作,在用低廉的价钱__百姓, 看它虽然像黑色的玉,试用它却如 土炭一般,我私下认为这是可耻的事。假如我要是想 效仿他们这种制墨卖墨的行为,那就是对外打着卖古代墨汁的旗号,而内里却拿着今天的不好的出卖,这么做可以吗? 在说,我的墨虽然卖不出去,可是看我的箱中,那些黑黝黝的墨汁还在,我有什么可悲伤的呢?”那乡客听这些话后说:“ 我们这类人 吟诵着圣人的言论,嘴里充满着高尚的品德,仅仅是装饰外表迎合世俗求得名誉的人,面对这位墨翁,难道不感到羞愧吗? 难道不感到羞愧吗?饰外以从俗徼誉者,岂不愧是翁哉?”说完,叹息着离开了。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对下列选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易:交换

B.秦王怫然怒 怫然:盛怒的样子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布衣:平民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谢:感谢

5.下列句子中表达反问语气的一项是( )

A.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B.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C.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D.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6.下列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部分。

C.选文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性格特点。

D.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第II卷(共82分)

7.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

5C

6B

7(1)即使是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仅仅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吗?

(2)这个勇士倘若发怒,(则)倒下尸首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8分)

(1)去后 (2)相而去

(3)尊君在不 (4)入门不

16.翻译下列句子。(6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7.元方是从 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2分)

18.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3分)

15.(4分)(1)才                    (2)丢下、舍弃 

(3)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4)回头看

    16.(4分)(1)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在正午碰面。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2分)

      (2)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大门。(2分)

    17.(2分) 信用和礼貌(无礼和无信亦可)

    18.(3分) 为人处理,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求统一)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甲】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选自《隆中对》)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选自《出师表》)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1)天子而令诸侯 挟:

(2)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夙夜:

13.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两项是(2分)………………………( )

A. 将军身率益州众出于秦川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职分也

B. 定中原 通巫峡

C. 还旧都 曹操比袁绍

D. 则名微众寡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译文: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译文:

15.“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段中 “天下计”的内容?【乙】段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老臣心”?(3分)

答:

16.有人认为后主刘禅愚钝无能,先帝刘备驾崩后执掌蜀汉军政大权的诸葛亮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应该取而代之。读完【甲】【乙】两文后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

12.(2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

  (1)挟持,控制

  (2)早晚

13.(2分) C D 

14.(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1)这大概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

  (2)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15.(3分)

   (1)“天下计”是指“三分天下”,具体指对曹操“不可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刘备先取荆、益二州,等待机会。(或“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2分)

   (2)最能体现“老臣心”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分)

16.(3分)开放性题,结合选文分析诸葛亮性格,得出结论,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示例:不同意这种观点(1分)。从选文看诸葛亮受刘氏父子礼遇,先为先主制定三分天下的大计,后受先主托孤重任,他为蜀汉南征北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忠臣良将他绝不会夺权谋逆(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忿恚尉,令辱之,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节选自课文《陈涉世家》)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广故数言欲 激怒其众

且秦灭韩君为长者

且壮士不死即 乃令符离人葛婴兵徇蕲以东

今南方定 则命一上将荆州之军以向苑、洛

10.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吴广一向以来爱护戍卒们,所以那些戍卒大多愿意听命于吴广,服从他的差遣。

B.吴广利用戍卒们对他的爱戴,故意制造事端,使得押送戍卒的军官逼反戍卒们。

C.吴广协助陈胜杀死了两个押送戍卒的军官,并以“失期”这条死罪劝反戍卒们。

D.吴广依照老百姓的要求,拥戴公子扶苏和项燕为大楚王,自己仅位居都尉一职。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⑵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9.【文言词语理解】(3分)

D(率领/率领,出自《隆中对》。A.逃跑/灭亡,出自《唐雎不辱使命》。B.用/因为,出自《唐雎不辱使命》。C.罢了/已经,出自《出师表》。)

10.【文意理解】(3分)

A(B.并非押送戍卒的军官逼反戍卒们,而是吴广故意激怒押送戍卒的军官,诱使他们当众鞭打他。C.陈胜协助吴广杀死了两个押送戍卒的军官。D.并非拥戴公子扶苏和项燕为大楚王,而是假借这两人的名义以争取百姓的拥戴。)

11.【文言翻译】(4分)

⑴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

[2分。“戍死者”1分,“十六七”1分。]

⑵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2分。“宁”1分,句式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