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史记·陈涉世家》
(乙)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史记·项羽本纪》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上使外将兵 持短兵接战
B.扶苏以数谏故 若非吾故人乎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将军身被坚执锐
D.今诚以吾从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汉军至,无以渡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12.同样面对死亡的威胁,陈涉与项羽分别作出了怎样的选择?(2分)
13.从甲乙两文所叙述的事件中,可以看出陈涉和项羽各是怎样的人?(2分)
10.答案:D
评分:选对得2分。
11.答案:①现在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关键词:亡、等、“死国”的“死”) ②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关键词:怜、王)
评分:关键词翻译准确,句子通畅即可。每小题1分,共2分。
12.答案:陈胜:发动起义 项羽:自刎而死
评分:每个方面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陈胜:能洞察时局,富有谋略;项羽:蔑视死亡,淳朴真挚,重情重义。
评分:每个方面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 ②可以一战 以
③使者不说 说 ④民亦无恙耶 恙
11.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
12.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2分)
13.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从文段中可以看出,作为一国之君,应该怎样做才能体现这种思想?(2分)
10.答案:①赐福,保佑。 ②凭。 ③通“悦”,高兴。 ④病。
评分:每两小题1分,共2分。
11.答案:不是这样的(你说的不对),假如没有好的年成,靠什么来养育人民呢?
评分:共 2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都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通过人物对话从正面刻画人物,同时运用了侧面烘托。甲文通过乡人的劝阻、鲁庄公的“鄙”烘托曹刿的爱国热情及深谋远虑;乙文通过齐国使者的错误思想对比烘托出赵威后的远见卓识。
评分:写法1分,分析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思想:以民为本(民本)。
体现:①忠于职守,尽职尽责;② 关心百姓疾苦。
评分:思想、体现各占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甲)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墨子·公输》
(乙)墨子有巨子①腹暾②,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勿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暾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弗诛,腹暾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①巨子:墨家中有成就的人称为“巨子”。② 腹暾:人名。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吾义固不杀人 义: ②不可谓知类 知类:
③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之: ④不许惠王 许:
11.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12.面对不同的对象,公输盘与腹暾各自采用了怎样的说话方式?(2分)
13.墨子与腹暾都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大义”的内涵,请简要概括两文中“大义”的不同体现。(2分)
10.答案:①善良坚守道义。 ②明白事理。 ③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④答应。
评分:每两小题1分,共2分。
11.答案:忍痛(杀掉)所偏爱的人来推行大义,腹暾可说是大公无私的人了。(关键词:“私”、“公”)
评分:关键词翻译准确,句子通畅即可。共2分。
12.答案:甲文中墨子采用迂回战术,先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的话,然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一连串的责问指出“义”的虚假性,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乙文中腹暾则是直言不讳,义正辞严,引用墨家之法,直接表明自己坚定的态度。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3. 答案:甲文:墨子智斗公输盘,迫使他放弃攻宋的计划;乙文:腹暾大义灭亲,杀掉违法的儿子,维护了法令的尊严。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①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富裕。一夕,盗入其家,诸子禽② 之,乃邻舍人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③,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④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惭,卒为良民。
(摘自《渑水燕谈录》)
【注】①市井:指做生意。 ② 禽:通“擒”,抓获 ③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④十千:指十贯铜钱。
1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
(1) 汝素寡悔 ▲ (2) 问其所欲 ____ ▲_____________
18.下列“之”字的用法与“复呼之”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物外之趣B.、忽啼求之C.、仲永之通悟D.、大兄何见事之晚
19.请将文中画线句子“尔贫甚,夜负十千③以归,恐为人所诘”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
20.请简要概括于令仪的性格特点。(1分)
▲
17.(2 分)(1)素:平时,一向 (2)欲:想要的
18.(2分)(B )
19.(2 分)译:你太穷了,晚上背着十贯铜钱回家,恐怕会被人责难的。
20. (1分)宽厚大方,处处为别人着想。(言之有理即可)
《伤仲永》(节选)(7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4.解释下面加点词语。(3分)
世隶耕( ▲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泯然众人矣( ▲ )
15.翻译下面句子。(2分)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
16. 假如没有“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的情况,仲永是否就一定能成才呢?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要说明理由)(2分)
▲
14.(3分)隶(属于) 就( 完成 ) 泯然(消失或完全消失)
15.(2分)父亲认为这样做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到处拜访乡人,不让他(继续)学习。
16.(2分)言之成理即可,抓住“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来阐述。如一个人不管天生多么聪明,不学习,也会退化;学习是使人变得聪明、增长才智的唯一途径。
晋侯①赏从亡者,介之推②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③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④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⑤?”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⑥为之田⑦。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
【注释】①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②介之推: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③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④二三子: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子是对人的美称。⑤怼(dui):怨恨。⑥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⑦田:祭田。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3分)
①晋侯赏从亡者( ▲ ) ②能如是乎( ▲ ) ③以志吾过( ▲ )
20.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2分)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21.细读选文,你觉得介之推是一个怎样的人? (2分)
19.(3分)①亡:逃亡 ②是:这样 ③志:铭记
20.(2分)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
21.(2分)介之推是一个有功不言,不重功名利禄的人。
唐太宗论弓矢
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璃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③,乃日'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日:'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⑤,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②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③弓工:造弓的工匠。④邪:不正。⑤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更,轮流。中书内省,属朝廷决策的机构。
2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①朕少好弓矢 ②皆非良材 ③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2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22.从这个语段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2分)
20.(3分)喜爱、爱好 全、都 从前
21.(2分)朕凭弓箭平定天下, 辨别它还不能详尽,何况天下的事务,能够都知道吗?
22.(2分)唐太宗是一位关心民间疾苦,善于治理国家,善于自省,善于纳谏的君主。
孟尝君①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②,能为文收责③于薛乎?”冯谖署曰:“能!”于是,约车治装载,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收毕,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 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④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今日见之焉。”
【注释】 ①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贵族,齐湣王时任齐国的国相。他以好养士而著名。与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一起并称为“战国四公子”。②计会:算账一类的事。③责:通“债”,债券。④就国:前往自己的封邑。
18.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3分)
(1)以何市而反 (2)臣窃矫君命 (3)孟尝君不说
19.翻译下列句子。(2分)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20.读了本文你认为冯谖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简述。(3分)
18.(3分)(1)买 (2)假托、假造 (3)同“悦”,高兴
19.(1)孟尝君对冯谖回得那么快感到奇怪,(立即)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去见他。(重点词语:怪、其、衣冠、之,各0.5分,共2分)
20.冯谖是孟尝君手下的一个门客,虽然身份低微却有着长远的政治眼光。
叶宗人,字宗行,松江华亭人。永乐中,尚书夏原吉治水东南。宗人以诸生上疏,请浚①范家港引浦水入海,禁濒海民毋作坝以遏其流。帝令赴原吉所自效。工竣,原吉荐之,授钱塘知县。县为浙江省会,徭重,豪有力往往构黠吏得财役贫民。宗人令民自占甲乙,书于册,以次签役,役乃均。尝视事,有蛇升阶,若有所诉。宗人曰:“尔有冤乎?吾为尔理。”蛇即出,遣隶尾之,入饼肆炉下。发之,得僵尸,盖肆主杀而瘗②之也。又常行江中,有死人挂舟舵,推问,则里无赖子所沉者。遂俱伏法,邑民以为神。按察使周新,廉介吏也,尤重宗人。一日,伺宗人出,潜入其室,见厨中惟银鱼腊一裹。新叹息,携少许去。明日召宗人共食,饮至醉,用仪仗导之归。时呼为“钱塘一叶清”。十五年督工匠往营北京,卒于涂,新哭之累日。
注:①浚:jùn 挖掘,疏通 ②瘗:yì埋葬
1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 分)
(1)入饼肆炉下________ (2)尤重宗人_____________
(3)携少许去__________ (4)卒于涂 _____________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 分)
遂俱伏法,邑民以为神。
20.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叶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2 分)
18. ( 4 分)①店铺②敬重③ 离开④通“途”,路上
19. ( 2 分)于是(无赖们)都伏了法,村民们都把(叶宗人)当做神。
20. ( 2 分)不分贫富,一律“以次签役”可见他为官公正;屡破奇案,可见他聪明善思;做官时“厨中惟银鱼腊一裹”可看出他为官清廉(意思对即可,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
(一)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炳烛夜谈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③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③昧行:在__中行走。
19.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6分)
(1)卿今当涂掌事( ▲ ) (2)但当涉猎 ( ▲ )
(3)蒙辞以军中多务 ( ▲ ) (4)及鲁肃过寻阳( ▲ )
(5)恐已暮矣 ( ▲ ) (6)盲臣安敢戏君乎 ( ▲ )
20.《孙权劝学》中有两个成语,请写出成语并解释含义。(3分)
21.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22.根据语段内容回答。(5分)
(1)“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2)吕蒙不愿学的理由和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23.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2分)
19.当权,当道 粗略地阅读 用 到 担心 怎么、哪里
20.吴下阿蒙(0.5分) 解释: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1分)
刮目相待(0.5分) 解释: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1分)
21.①读书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眼光来看待(我),长兄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
②小时候喜欢学习,犹如白天刚刚出来的太阳。
22.(1)拜蒙母 与蒙结友(1分) 一方面说明了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1分)另一方面也是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1分)
(2)军中多务(事务多) 恐已暮矣(年纪大)
23.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