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南垣开喻门生
国朝①尚书刘南垣公,请老②家居。有直指使者③,以饮食苛求属吏,郡县患之。公曰:“此吾门生,当开谕之。”俟其来,款之,曰:“老夫欲设席,恐妨公务,特留此一饭。但老妻他往,无人治具④,家常便饭能对食乎?”直指以师命,不敢辞。自朝过午,饭尚未出,直指饥甚。比食至,唯脱粟饭⑤,豆腐一器而已。各食三碗,直指觉过饱。少顷,佳肴美酝,罗列盈前,不能下箸。公强之,对曰:“已饱甚,不能也。”公笑曰:“可见饮馔⑥原无精粗,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直指喻其训,后不敢以盘餐⑦责人。
①国朝:指明朝。②老:告老。③直指使者:官名,亦称直指。④治具:下厨房,烧饭。⑤脱粟饭:即糙米饭。⑥饮馔:指酒肴。⑦盘飧:盘中之食物,亦称盘餐;在此引申为饮食。
17.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比食至 ( )(2)罗列盈前 ( )
(3)当开谕之( )(4)少顷,佳肴美酝( )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俟其来,款之
(2)直指以师命,不敢辞。
19.刘南垣开喻门生的方法值得称道的有哪些方面?(3分)
20. 直指在老师的开导下明白了什么做人的道理?(3分)
17.(1)等到 (2)摆满(3)明白 (4)一会儿(2分)
18. (1)等到他来了,款待他
(2)直指因为是老师说的话,不敢推辞。(4 分)
19. (3分)刘南垣教训弟子的方法巧妙、得体(1分),他能巧用日常生活实例来类比开导门生,从而使接受者心服口服。(2分)
20.(3分)待人要宽厚,(1分)不要在小事上苛责于人(2分)(回答“不敢以盘餐责人”得1分)
参考译文
刘南垣公是国朝尚书,告老还乡。有一个直指使(官名),在饮食方面苛求下属官吏,郡县都感到害怕。公说:“这是我门下的学生,我应当开导他让他知道。”等到他来了,款待他,说:“我将要开饭了,恐怕防碍了你的公务,特地留你下来吃一顿饭。但是我的妻子她去了别的地方,没有人烧菜,家常便饭能够吃吗?”直指使因为这是老师的命令,不敢推辞。从早上到中午,饭还没有出来,直指使感到很饥饿。等到饭上来后,只有米饭,豆腐一碗而已。他各吃了三小碗,直指使觉得很饱。过了一会儿,佳肴美酒,都摆满在了他的面前,他都吃不下了。公强求要他吃,他说:“我已经饱了,不能吃了。”公笑着说:“可以知道饮食本来没有精粗,饿的时候容易吃饭,饱的时候难以吃东西,是时势所导致成这样的罢了。”直指使经过这次教训之后,不敢因为饮食责怪别人了。
戴高帽
【清】俞樾
俗以喜人面谀者曰:“喜戴高帽”①。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②,当不至有所龃龉③。”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④,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⑤?”师颔其首曰⑥:“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注释】
①谀:奉承。②适:遇到、逢到。③龃龉(jǔ yǔ):上下牙齿不齐。比喻意见不合,产生矛盾。④直道:直率的方式。事:对待。⑤欤:呢。句末疑问语气词。⑥颔首:点头。
17.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俗以喜人面谀者( )
(2)适人辄送其一 ( )
(3)今止存九十九矣( )
(4)其人出,语人曰( )
18. 翻译(4分)
①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外官”是指什么?你能否在文中找到一个相对的词?(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本文就人性的弱点进行了透视。读了以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1)当面 (2)就 (3)“只” (4)告诉(2分)
18、①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碰到人就送一顶,应当不至于有矛盾不快。
②天下像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人,能有几个啊?(4分)
19、首都以外的官。“京朝官”(2分)
20、(1)人们大多喜欢听顺耳的话,不喜欢听逆耳的话,所以能闻过则喜的人是值得称颂的。
(2)爱听好话,喜欢奉承是人们的通病。 (4分)
【译文】
世俗把喜欢别人当面阿谀的人称为“喜欢戴高帽子”。有一个准备去外省做官的京官,去和他的老师告别。老师说:“外省的官不好做,你应该谨慎从事。”那人说:“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碰到人就送一顶,应当不至于有矛盾不快。”老师很生气,说:“我们应以忠直之道对待别人,何须如此呢!”那人说:“天下像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人,能有几个啊?”老师点头说:“你的话也不是没有见识。”那人出来后,告诉别人说:“我(准备的)一百顶高帽,现在只剩下九十九顶了。”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2分)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使学为诗( )
10、翻译句子。(4分)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
11、甲文中写方仲永五岁能够“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乙文欧阳修“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如成人”,都可谓"小荷才露尖尖角"。你认为他们早慧的原因相同吗?为什么?(3分)
12、你认为欧阳修的母亲和方仲永的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的做法有何不同?你受到了怎样的启示?(3分)
9、(2分)四处拜访 作
10、(4分)①从此指着事物写诗立刻就完成。 ②抄写还没有完毕,就已经能够背诵那本书了。
11、(3分)不相同。方仲永的早慧是"受之天",即天资聪颖,欧阳修的早慧是"受于人",即靠母亲的正确引导和自身的勤奋攻读获得的。
12、(3分)欧阳修的母亲非常重视儿子的后天早期教育,并身体力行,终于使儿子学有所成,可敬可赞。方仲永的父亲将儿子的天赋当作谋取钱财的工具,不让儿子接受后天的教育,终于使儿子沦落为一个平庸的人,可悲可叹。启示举例:我们应当注重后天的学习。
威王二十四年,与魏王会田①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魏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经寸之珠②照车前后各十二乘③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④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⑤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朌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臣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⑥十二乘哉!”魏惠王惭,不怿⑦而去。
【注释】①田:打猎。后写作“畋(tián)”。②经寸之珠:直径一寸的大明珠。③乘:车,兵车。包括一车四马。④檀(tán)子:人名。下文“朌(bān)子”“黔夫”“种首”均为人名。⑤泗上:泗水之滨。⑥特:仅,只。⑦怿(yì):高兴、快乐。
14.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若寡人国小也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B.使守南城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C.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邹忌讽齐王纳谏》)
D.则道不拾遗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15.选文中威王和魏王对“宝”的理解有什么不同?(2分)
14.(3分)C
15.(2分)魏王:宝物,或答宝珠、有宝珠的车亦可;威王:人才,或答贤臣(答全具体人名亦可)
(甲)齐大旱逾时,景公召群臣问曰:“天不雨久矣,民且有饥色。吾使人卜,云,祟①在高山广水。寡人欲少赋敛②以祠③灵山,可乎?”群臣莫对。晏子进曰:“不可!祠此无益也。夫灵山固以石为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彼独不欲雨乎?祠之无益。” 公曰:“不然,吾欲祠河伯,可乎?”晏子曰:“不可!河伯④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天久不雨,水泉日下,百川将竭。国将亡,民将灭矣,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景公曰:“今为之奈何?”晏子曰:“君诚避宫殿暴露,与灵山河伯共忧,其幸而雨乎!”于是景公出野居暴露,三日,天果大雨,民尽得种时。景公曰:“善哉!晏子之言,可无用乎!其维有德。”
(乙)齐景公为高台,劳民。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者,不以民之哀为乐。君不胜欲,既筑台矣,今复为钟,是重敛于民也,民必哀矣。夫敛民而以为乐,不祥,非治国之道也。”景公乃止。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释】①祟:鬼怪 ②少赋敛:略微收些赋税 ③祠:祭祀 ④河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
①群臣莫对( ▲ ) ②祠此无益也( ▲ ) ③齐景公为高台,劳民( ▲ )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
A.寡人欲少赋敛以祠灵山 属予作文以记之
B.其幸而雨乎 其一犬坐于前
C.祠之何益 辍耕之垄上
D. 夫灵山固以石为身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1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天久不雨,水泉日下,百川将竭
▲
(2)君者,不以民之哀为乐
▲
12.甲文中晏子劝阻景公不要“祠灵山河伯”,其表面的理由是:“天久不雨”,灵山河伯
▲打4字格 (填一成语,1分),其根本的原因是担心祭祀的费用会“ ▲ 打4字格 ”(用乙文中的原文填空,1分)。由此可以看出晏子是个 ▲ 的人(用两个短语概括,2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9.(3分)(1)回答 (2)好处(3)使……劳苦 10.(2分)A
11.(5分)(每个分句1分)(1)老天长时间不下雨,泉水一天比一天减少,河流将要干涸;(2)做君主的
是不能把老百姓的悲哀当做快乐的。 12.(4分)(1)自身难保(自顾不暇,无可奈何等)(1分) 重
敛于民(1分) (2)爱国忧民(关爱百姓)、机智善辩(2分,两个方面各1分,意思相同的短语即可)
参考译文:(甲)齐国天旱已经很长时间,齐景公召集群臣并询问:“已经很久没下雨了,老百姓都在饿肚子。我命令占卜干旱的原因,(是)作祟的鬼怪藏在高山和水里。我想稍微多征一点赋税,祭祀山神,可以吗?”众臣没有人回答。晏子站出来说:“我认为不可以。祭祀山神没有益处。山神把石头作为身体,把小草树木作为头发,天长时间不下雨,发将要焦黄,身体也会暑热难当,他难道不想下雨吗?祭它有什么好处?”景公说:“不能这样(的话),我将要祭祀河神,可以吗?”晏子回答:“不可以。河神把水作为国家,把鱼鳖作为子民,天长时间不下雨,泉水将断流,河川将要干涸,国家将消亡,子民将要死亡了,他难道不想要雨水吗?祭它有什么好处呢?”
(乙)齐景公要建高台,发动很多百姓劳动。高台建成后,齐景公还想再造钟。晏子进谏说:“所谓君主,就是不能以百姓的劳苦来成就自己的乐趣。君主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已经建筑了高台,现在又要造钟,是对百姓很大的负担,百姓必定会不高兴。君主以加重百姓负担来获得自己的乐趣,不是好的做法,不是治理国家的方法。”齐景公就停止造钟。
太后闻虞诩有将帅之略,以为武都太守。(诩)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①不敢逼。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以戒不虞②,而今日且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既到郡,兵不满三千,而羌众万余,攻围赤亭数十日。诩乃令军中,强弩勿发,而潜发小弩;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诩于是使二十强弩共射一人,发无不中,羌大震,退。诩因出城奋击,多所伤杀。明日,悉陈③其兵众,令从东郭门出,北郭门入,贸易衣服,回转数周;羌不知其数,更相恐动,贼由是败散。
(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注释]①羌,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游牧民族的泛称。②不虞,指出乎意料的事。③陈,同“阵”,列阵。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①势有不同故也( ) ②既到郡( )
③必谓郡兵来迎( ) ④贸易衣服( )
11.下列句中的“而”与“孙膑减灶而君增之”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相委而去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D.笑而止之曰
12.用现代汉语 翻译下面句子。(2分)
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章通过哪些事来表现虞诩的“将帅之略”?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0.①缘故; ②已经; ③认为; ④交换(每小题1分,4分)
11.B(2分) 12.敌军人数多,我们兵少,慢慢行军就容易被追到,快速进军对方就无法预测。
(要求翻译出“虏”、“徐”、“及”、“彼”等字,另外注意句式相对流畅、工整一些,2分。)
13.①虞诩采用增灶的方法让敌人不敢逼近;②虞诩用小驽诱敌,再用强弩毙敌,让敌人震惊。③虞诩采用交换衣服的办法迷惑敌人认为守军人数众多。(写出一点2分,写出两点 3分)
(越王勾践)元年,吴王阖庐①闻允常②死,乃兴师伐越。越王勾践使死士③请挑战,三行④,至吴阵,呼而自刭⑤。吴师观之,越因袭击吴师,吴败于檇李⑥,射伤吴王阖庐,阖庐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
三年,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⑦,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曰:“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已决之矣。”遂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于夫椒。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⑧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
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文种曰:“汤系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莒,其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
(选自《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有删改)
〔注〕①阖庐:又作阖闾,姬姓,吴氏,名光。②允常:越王勾践之父。下文范蠡、文种为越国大臣。 ③死士:勇战之士。④三行:排成三行。⑤自刭:自刎。⑥檇李:地名。下文夫椒、会稽、夏台、羑里、翟、莒都为地名。⑦勒兵:操练军队。⑧保栖:守卫居住。
9.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吴王阖庐闻允常死 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C.告其子夫差曰 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D.其卒王霸 卒皆夜惊恐(《陈涉世家》)
10.下列“之”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2分)
A.勾践之困会稽也B.败之于夫椒
C.吴王闻之D.吴王追而围之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
▲
12.文种引用商汤、文王、重耳、公子小白曾经落难的例子有什么作用?(3分)
▲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9.(2分)C 10.(2分)A 11.(3分)由此看来,怎么不是一件好事呢?(“是”“观”“何遽”各1分) 12.(3分)劝说越王要像这些人一样(1分),学会忍耐,锻炼意志(1分),以便东山再起(1分)。
附译文:
(越王勾践)元年,吴王阖庐听说允常逝世,就举兵讨伐越国。越王勾践派遣敢死的勇士向吴军挑战,勇士们排成三行,冲入吴军阵地,大呼着自刎身亡。__看得目瞪口呆,越军趁机袭击了吴军,在槜李大败吴军,射伤吴王阖庐。阖庐在弥留之际告诫儿子夫差说:“千万不能忘记越国。”三年,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操练士兵,将报复越国一箭之仇,便打算先发制人,在吴未发兵前去攻打吴。范蠡进谏说:“不行,我听说兵器是凶器,攻战是背德,定会遭到天帝的反对,这样做绝对不利。”越王说:“我已经做出了决定。”于是举兵进军吴国。吴王听到消息后,动用全国精锐__迎击越军,在夫椒大败越军。越王只聚拢起五千名残兵败将退守会稽。吴王乘胜追击包围了会稽。勾践被困在会稽时,曾喟然叹息说:“我将在此了结一生吗?”文种说:“商汤被囚禁在夏台,周文王被围困在羑里,晋国重耳逃到翟,齐国小白逃到莒,他们
濠州定远县①一弓手②,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③,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观者如堵墙。久之,各未能进。弓手者忽谓偷曰:“尉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又有人曾遇强寇斗,矛刃方接,寇先含水满口,忽噀④其面,其人愕然,刃已透胸。后有一壮士复与寇遇,已先知噀水之事。寇复用之,水才出口,矛已洞颈。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②弓手:又称弓兵,宋代地方治安军之一。③村步:村埠头。步,通“埠”,码头。④噀(xùn):含在口中而喷出。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1)有一偷亦善击刺 ▲ (2)适值偷在市饮酒 ▲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与“远近皆服其能”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亦不详其姓字(《五柳先生传》) B.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D.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12.用“/”给下面的句子画出两处停顿。(2分)
见 必 与 之 决 生 死。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
▲
14.文末壮士最终能战胜强寇的原因是什么?(2分)
▲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0.(2分)(1)善于/擅长/精通 (2)正好/恰好 11.(2分)A 12.(2分)见/必与之/决生死。 13.(3分)弓箭手话音刚落举手就刺,一下就把小偷刺死,原来是乘其不备而取胜的。(每分句1分) 14.(2分)①壮士料事如神,机智识破。②壮士找到突破口,动作敏捷,勇敢出击。(每点1分,意同即可)
译文:濠州定远县有一个弓箭手,善于使用长矛,远近同行都佩服他的技能。有一个小偷也善于击刺,常常蔑视官军,只是与这位弓箭手技艺不相上下,说:“与弓箭手相见一定要进行生死决斗。”一天,弓箭手因公事来到码头,恰逢小偷在市肆喝酒,势不可避,就拿矛来和他打斗,围观的人很多。许久,两人都僵持不进。弓箭手忽然对小偷说:“兵尉来了。我和你都是好汉,你敢和我在兵尉马前决一生死吗?”小偷说:“好。”弓箭手话音刚落举手就刺,一下就把小偷刺死,原来是乘其分神不备而取胜的。又有一人与强盗争斗,双方兵器相交,强盗先含一口水在嘴里,忽然喷在对方脸上,愕然之间,刀已穿胸而过。后来一个壮士又遇上这个强盗,已经预先知道他有含水喷人的一招。强盗果然又使出此种伎俩,水才出口,壮士的长矛已经贯颈刺出。
张齐贤明察
宋张齐贤,尝为江南转运使①。一日家宴,一奴窃银器数件,齐贤于帘下熟视而不问。尔后张齐贤三为宰相,门下奴仆皆得迁,唯此奴不沾禄。
奴乘间②再拜而告曰:“吾待相公③ 久矣,门下奴皆已得官,相公独遗吾也?”因泣下不止。
齐贤悯然曰:“予欲不言,尔则怨我。尔忆当年江南日,盗吾银器数件乎?我怀之三十年,不以告人,尔亦应知也。吾为宰相,进退④百官,志在激浊扬清⑤,安敢荐盗贼为官乎?念汝事我久,今予汝钱三十万,去吾门下,自择所安。”奴震骇,泣拜而去。
(选自郑瑄《昨非庵日纂》)
【注释】①转运使:官职名称,主管水陆运输。 ②乘间:乘着空闲。③相公:古代对宰相的称呼。④进退:任免。 ⑤激浊扬清:揭露丑恶,发扬正 气。
11. 下列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尔后张齐贤三为宰相——不足为外人道也
B.奴乘间再拜——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相公独遗吾也——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D. 门下奴仆皆得迁——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12.下列虚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 齐贤于帘下熟视而不问—— 相与步于中庭
B.视而不问——濯清涟而不妖
C.我怀之三十年——昂首观之
D. 不以告人—— 以中有足乐者
1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4分)
▲
14. “家奴不沾禄”是因为 ▲ 。他 “因泣下不止”,怀有 ▲ 心理;他“泣拜而去”怀有 ▲ 心理。(3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1.(2分)B 12.(2分)A 13.(4分)考虑到你侍候我很长时间,现在给你三十万钱,离开我这儿,自己选择一个地方安家吧。(念:考虑、想到;予:给;去:离开。 14.(3分)盗银器(数件) ;委屈 ;羞愧、惊恐(每空1分)
孟尝君①出行五国
孟尝君出行五国,至楚,楚献象床②。郢之登徒③直④送之,不欲行。见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象床之值千金,伤此若发漂⑤,卖妻子不足偿之。足下能使仆无行,先人有宝剑,愿得献之。”公孙曰:“诺。”
入见孟尝君曰:“君岂受楚象床哉?”孟尝君曰:“然。”公孙戍曰:“臣愿君勿受。”孟尝君曰:“何哉?”公孙戍曰:“五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之义⑥。五国英杰之主,皆以国事累君,诚说君之义慕君之廉也。君今到楚而受床,所为至之国,将何以待君?臣戍愿君勿受。”孟尝君曰:“诺。”
公孙戍趋而去。未出,至中闺,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公孙戍曰:“臣有大喜三:门下百数,莫敢入谏,臣独入谏,臣一喜;谏而得听,臣二喜;谏而止君之过,臣三喜。”孟尝君曰:“善。” 选自《战国策》
注释: ①孟尝君:田文,战国时齐国人,四公子之一。②象床:用象牙制成的床。③登徒:人名,复姓。④直:值班。⑤发漂:喻微小。⑥存亡继绝:恢复灭亡的国家,延续断绝了的子嗣。⑦中闺:宫门。
7. 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君岂受楚象床哉 ( ▲ ) (2)五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 ( ▲ )
(3)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 ( ▲ ) (4)莫敢入谏 ( ▲ )
8. 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郢之登徒直送之/何陋之有
B. 皆以国事累君/受命以来
C. 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万钟于我何加焉
D. 公孙戍趋而去/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9. 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象床之值千金,伤此若发漂,卖妻子不足偿之。
▲
10. 结合全文,说说孟尝君是个什么样的人。(3分)
▲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7.(4分)岂:难道(怎么) 所以:……的原因 甚:很,非常,十分,特别 莫:没有人(没有谁) 8.(3分)D 9.(3分)象床价值千金,(哪怕)稍有损坏,(即使我)卖掉妻子儿女也赔不起。(一小句1分) 10.(3分)善于纳谏、知错就改、廉洁、贤德、治国有方(写出一点给1分)
孟尝君出巡五国,到达楚国时,楚王要送给他一张用象牙制成的床。郢都一个姓登徒的人正好当班护送象牙床,可是他不愿意去。于是找到孟尝君的门客公孙戍,说:“我是郢都人登徒,如今我当班护送象牙床(给孟尝君),可是那象牙床价值千金,(哪怕)稍有损坏,(即使我)卖掉妻子儿女也赔不起。先生您如能让我免掉这个差事,我愿意把先人的宝剑(送给您)作为回报。”公孙戍不假思索,很痛快的答应了他。
于是公孙戍去见孟尝君,说:“您难道准备接受楚人馈送的象牙床吗?”孟尝君点头说:“是的”。公孙戍说:“我希望您不要接受”孟尝君说:“为什么呢?”公孙戍说:“五国都把相印授给您的原因,(是)听说您在齐国能使贫穷的人富足起来,(在诸侯中)有使濒临灭亡或已亡者得以继续存在或延续的义举。五国英明杰出的君主这才把国事委托给您,这实在是仰慕您的仁义廉洁。您在楚国就接受了象牙床这样的重礼,(以后如果)到其他小国,(他们)又能拿什么样的礼物馈赠给您呢?(所以)我希望您不要接受(这个礼物)。”孟尝君说:“好的。”
公孙戍快步离开。还未出大门,刚走到中门,孟尝君(起了疑心)把他叫了回来,说:“先生叫田文不要接受象牙床之礼,很好。但现在您为什么如此乐不可支、得意洋洋呢?”公孙戍说:“臣有三大喜事,贤公门下食客数百人,没有人敢进谏,只有我一个人敢于进谏,这是一喜;进谏并且您听进去了,这是二喜;进谏并且能制止您犯过错,这是三喜。”孟尝君说:“好啊。”
都终于称王称霸天下。由此看来,(今天这样的处境)怎么不是一件好事呢?”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