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11分)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
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
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注释:1.选择《战国策 魏策》。2.季梁:魏国的大臣。3.中道:半路,中途。4.衣焦不申:衣着憔悴,形容衣着不整。“焦”通“憔”。“申”通“伸”5.头尘不去:头上的尘土没有去掉。6.大行:即太行山。亦解释为“大路”。7.方:正。8.北面:向北,朝北。9.持:驾着。10.驾:马车。11.举欲信于天下: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12.广地尊名:使地广,使名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3分)
A.中道而反( )。
B.而离王( )愈远耳。
C.而攻邯郸,以广( )地尊名。
(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季梁所讲的故事,后人将其概括为一个成语:( )(2分)
(4)季梁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劝魏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反:同 “返”,返回
王:王业、指称霸天下的大业
广:使……广,扩大
(2)你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
(3)南辕北辙
(4)劝魏王放弃南辕北辙式的武力征服,以德服天下。
阅读《伤仲永》,回答14~18题:(12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2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2分)
A.不能称前时之闻;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B.愿为市鞍马; 北市买长鞭。
C.人不知而不愠; 择其善者而从之。
D.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C.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D.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②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3、填空。(2分)
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 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
24、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2分)
答:
20、A.
21、C.
22、①同县的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奇,渐渐请他(仲永)父亲到家中做客;②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当。
23、时间;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或“不使学”)。
24、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
齐王筑城
齐王一日临朝,顾谓侍臣曰:“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①,今欲调丁壮②,筑大城,自东海起,连即墨③,经大行,辍辕,下武关,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④之患,可以永逸矣。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日:今旦大雪,臣趋朝,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⑤,望天而歌。臣怪之,问其故。答日:‘大雪应候⑥,且喜明年人食贱麦⑦,我即今年冻死矣。’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选自苏轼《艾子杂说》)
【注释】①支备:调度战备。 ②丁壮:壮年的男子。③即墨:战国时的地名。下文的“大行”、“辍辕”、“武关”都是古地名。④侵虞:侵犯。 ⑤踣:跌倒。⑥应侯:顺应时令。
⑦贱麦:贱价的麦子。
8、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岁苦支备 每年
B.、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 祸患
C.、今旦大雪 早晨
D.、臣怪之 责怪
9、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
A.、马无故而入胡
B.、道渴而死
C.、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D.、非其有而取之
10、下面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齐王认为筑城可以与强国隔绝巩固齐国的国防。
B.、齐王认为筑城对老百姓而言是一件一劳永逸的好事。
C.、齐王既看到了筑城的好处又看到了筑城的危害。
D.、艾子给齐王讲雪中饿民的故事,意在劝谏齐王不要筑城。
11.将上面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8. D
9.D
10.C
11. 这件事正像今天所说的筑城,(等到城筑完,)还不知道享受永久安乐的当是什么人呢!(共4分。“享”、“逸”各1分。其它词语及句子表达2分 。)
译文
齐王一天上早朝,他看着侍臣们说:“我们国家处于几个强国之间,年年苦于要支付大量军备费用。现在我想抽调一批壮丁,修筑一座规模很大的长城,从东海筑起,连通即墨,途经太行山,连接辗辕山,直下武关,曲折蜿蜒四千里,即可与各强国隔绝,使秦国不能窥觎我国的西方,楚国不得偷犯我国的南方,韩国和魏国不得牵制我国的左右,这难道不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吗?现在让老百姓去修筑大城,虽会有些劳累,但日后就不会再有远征和遭受侵犯的祸患,可以一劳永逸了。老百姓听见我下达这个命令,谁能不欢欣踊跃地参加呢?”
艾子回答说:“今天早晨下雪,我来赶早朝,看见路旁有一个百姓,袒露着身子,冻倒在地上,望着老天唱哀歌。我很奇怪,便问他什么缘故。他对我说:‘这场大雪顺应了时令,正高兴明年人们能吃到贱价的麦子,可是我在今年就要被冻死了。’这件事正像今天所说的筑大城,等到大城筑完,还不知道享受永久安乐的是些什么人呢!”
课外文言文阅读(12分)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世说新语》)
26.“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 (只写序号)。(2分)
27.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 称: (2)久而益敬 益:
28.文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B.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C.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D.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29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弱者抚之以仁
译文:
30.下面两题,任选一题回答。[如两题都答,按第①题计分](4分)
①“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
②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26.(2分)③ 27.(1)称赞,赞许 (2)效法
28.(2分)D
29.(2分)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尉他们(用仁义安抚贫弱的人)
30.(4分)①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 ②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
参考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有一次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令尊在太丘县认职时,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是怎么治理的呢?”元方说:“家父在太丘时,对强者用恩德来安抚他,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他,放手让他们安居乐业,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你的父亲效仿我,还是我效法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两个不同的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做法却是如出一辙,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伤仲永》,回答14~18题:(12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2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2分)
A.不能称前时之闻;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B.愿为市鞍马; 北市买长鞭。
C.人不知而不愠; 择其善者而从之。
D.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C.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D.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②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3、填空。(2分)
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 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
24、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2分)
答:
20、A.
21、C.
22、①同县的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奇,渐渐请他(仲永)父亲到家中做客;②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当。
23、时间;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或“不使学”)。
24、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
附加题(10分)
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雀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 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憨而有危亡之败也。”(选自《孔子家语》)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1)黄口从大雀( ) (2)孔子顾谓弟子曰( )
2.翻译下列句子。(2分)
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
3.你从本文中获得了哪些启示?(3分)
4.如何评价孔子于小事中引导教育学生这一行为?(3分)
1从:跟从,跟随。顾:回头看。2.容易警觉就远离了祸害,贪吃就忘记了祸害。3.一是不要只顾眼前利益;二是要多借鉴长者的经验;三是要有忧患意识;四是要谨慎择友。4.孔子善于从生活小事中得出生活哲理,并因此引导教育学生,其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其生活哲理值得我们领悟。[参考译文]孔子看见用网捉鸟的人,他捉到的都是雏鸟。孔子问他说:“只有大鸟捕不到,这是为什么呢?”捕鸟人说:“大鸟容易受到惊吓,所以难以捕捉到,雏鸟贪吃,所以容易捕捉到。如果小雀跟从大雀,就捕捉不到了;但是如果大雀跟小大雀,也可以捕捉到。”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容易受到惊吓的大鸟就能远离了祸害,喜欢贪吃的雏鸟就容易忘记祸害,这是出自它们的本性啊,跟从不同的鸟是它们遭受祸福的原因。所以君子要谨慎选择自己跟从的人,借助年长者的谋虑来保全性命,仿效年轻人的愚蠢鲁莽,会有面临危险死亡的祸患。”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移山的目的是( )(用原文回答)。(2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1)惩山北之塞 ( ) (2)杂然相许( )
(3)甚矣,汝之不惠( )
3.翻译下列句子。(3分)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4.文中写山的高俊、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
1.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1) 惩:苦于。 (2)许:赞同 。(3)惠:聪明,现在写作“慧”。3.凭借你的力量,竟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土山,又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款且在哪里放置土石?4.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1—25题。(共9分)
(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2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而忘操之( ) 遂不得履( ) 遽契其舟( )( )
22.区别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义。(共3分)
(1)先自度其足 ( )
吾忘持度 ( )
(2)先自度其足 ( )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
(3)至之市 ( )
而忘操之 ( )
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共2分)
(1)宁信度,无自信也。
(2)是吾剑之所从坠。
24.这两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1分)
25.乙文中那个楚国人能找到他的剑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1分)
21.拿,携带 终于 立即,匆忙 雕刻 22.①量长短 量好的尺码 ②自己 从 ③到 代词,代量好的尺码 23.①宁可相信尺寸,而不相信自己
②这儿是我的剑掉下的地方。或 我的剑从这里掉下去了。24. 讽刺了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25.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下列练习: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言;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9.解释下列括号中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与友(期)行( ) (2)去后(乃)至( )
(3)相(委)而去( ) (4)下车(引)之( )
10.翻译句子:2分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11.“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3分)
君:
尊君: 家君:
12.“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
13.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2分)
14.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2分)
9.(2分)(1)约定 (2)才 (3)丢下、舍弃 (4)拉
10.译句略
11.(3分)君:对对方的敬称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
12.(1分)“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13.(2分)聪明、机智的孩子。评价略,言之有理即可。
14.(2分)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求统一)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