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日:“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衩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请广于君( ) ②寡人谕矣( )
③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 ④长跪而谢之( )
17、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②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18、唐雎列举三个“士”的事例,他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2分)
19、你还知道哪些在外交上做出贡献的名人,请列举出他们的事例?(2分)
16、扩大 明白 平民 道歉 17、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布衣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18、唐雎列举这三个事例是说明,若秦王要势强凌弱、唐雎便会效仿这三个人,于秦王同归于尽,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19、晏子使楚 蔺相如完璧归赵
詹懋举以工为师
万历末,詹懋举为颍州守,偶召木工,詹适弹琴,工立户外,矫首画指,若议其善否者。呼问之曰:“颇善此乎?”曰:“然。”使之弹,工即鼓前曲一过①,甚妙。詹大惊异,诘所自。工曰:“家在西郭外,曾见一老人,贸薪入城,薪担头常囊琴,因请观之,闻其弹,心复悦之,遂受学耳。”詹予以金,不受,曰:“某,木工也,受工之直而已。”又曰:“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果良琴也。詹乃从之学,一时琴师莫能及。 (选自清朝王士祯《池北偶记》)
【注】①一过:一遍 。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为颍州守 为: ⑵工即鼓前曲一过 鼓:
⑶受工之直而已 直: ⑷颇善此乎 善:
12.选出与“詹予以金”中的“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B.吾欲辱之,何以也C.以丛草为林D.可以为师矣
1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詹乃从之学,一时琴师莫能及。
14.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2分)
11.担任或当 弹奏 通“值”,价值 善于或擅长
12、C
13.詹懋举于是跟从他学琴,当时的琴师没有人能赶上他。(乃、莫)
14、学问不分贵贱,虚心好学方能不断进步,不断学习才能超越自我。
或者: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认识自己的不足;
阅读《治水必躬亲》一文,完成13---17题(16分)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13、解释加点词语意思。(4分)
(1)泥于掌故( ) (2)必得躬历山川( )
(3)亦未尝横索一钱( ) (4)远嫌而避怨( )
14、下列句中与“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中“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全石以为底 B.吾欲辱之,何以也
C.以其境过清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5、翻译句子。(4分)
(1)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2)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16、请从本文中概括出两个成语(2分)
17、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海瑞成功治水的原因,说说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4分)
13 (1)拘泥 (2) 亲自 (3)曾经 (4)远离或远远躲开
14.C
15(1)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情况。
(2)必须像这样,以后才能做成事情。
16好逸恶劳、见利忘义
17原因:不仅躬亲,而且清廉。(2分) 道理:干任何事都要亲自实践,且为人要正直清廉。(2)分
咏雪(15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6、解释加点字。(4分)
(1)、俄而雪骤 俄而: 骤:
(2)、白雪纷纷何所似 何所似:
(3)、撤盐空中差可拟 拟:
7、翻译(4分)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撒盐空中差可拟。
8、“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2分)
9、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3分)
10、写出一句描写雪的诗句来。(2分)
6、(1)不久、一会儿;大、猛、急 (2)象什么 (3)大致、差不多;相比
7、(1)不如比作把柳絮吹得漫天飞舞。
(2)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8、融洽、欢快、轻松的氛围
9、认为“撒盐”一喻好:因为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认为“柳絮”一喻好:因为它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好就好在有意象。
10、示例:(1)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陈太丘与友期
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言;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9.这则故事写了陈太丘、友人和陈元方三个人的活动,重点写的是哪两个人的活动?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特点?(2分)
10.请按要求写出这则故事下述一些内容。(2分)
答:故事的起因:
故事的发展:
故事的高潮:
故事的结局:
11.陈元方的言行有对有错,请分别指出于下:(2分)
对:① ②
错:
12.故事中友人听了陈元方的话后感到非常惭愧,可是陈元方仍然“入门不顾”,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
(2分)
13.译: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2分)
9、(2分)陈元方、友人;陈元方:不卑不亢、倔强任性;友人:误时无礼、错而能改。
10、(2分)起因:陈太丘与友期行;发展:友人日中不至乃去;高潮:元方据理驳斥友人;结局:友人惭而致歉。
11、(2分)对:①耐心说明;②据理反驳;错:入门不顾。
12、(2分)略13、(2分)略
附加题(6分)
李白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磨杵 。白问其故,曰:“欲作针。”白笑其出①。老妪曰:“功到自然耳。”白大为感动,遂还读卒业,卒成名士。
注①:出通拙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去:( ) 还:(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答: 。
4.用一个合适的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2分)
答: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离开 ) 还: ( 回去)
2答: 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最终成了有名的人。
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答:成语:持之以恒 启示只要有毅力,坚持不懈,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0、解释下列加点字词(4分)
(1)与友期行( ) (2)太丘舍去 ( )
(3)尊君在不( ) (4)元方入门不顾( )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12、你觉得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元方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分)
13、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你怎样看?(2分)
10、约定、离开、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回头看。
11、中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12、友人:言而无信,不守信用;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知错能改、较为诚恳的人
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
13、略,
文言文阅读。阅读《岳阳楼记》,完成11-15题(共11分)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1.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属予作文以记之 不以物喜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积于今六十岁矣
C.感极而悲者矣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D.属予作文以记之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去国怀乡”的“去”是“离开”的意思,“春和景明”的“景”应解释为“景物”。
B.“百废具兴”的“具”和“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都是通假字。
C.“衔远山,吞长江”的“衔”与“吞”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
D.第⑤段中提到的“二者之为”具体是指上文所说的“忧谗畏讥”和“庞辱偕忘”两种思想感情。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第①段交代了背景和写作缘起,其中“谪守巴陵”“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等语句带有对滕子京的褒奖之意。
B.本文题目是“岳阳楼记”,可作者却舍楼而去写洞庭湖,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不同景色而产生的不同情感,以衬托最后一段所谓“古仁人之心”。其别出心裁的构思令人佩服。
C.第③④段极力铺陈、渲染,分别写了洞庭湖一阴一晴两种景象,映衬了迁客骚人一悲一喜两种心情。
D.第⑤段中的“进”指在朝廷做高官,“退”指离开朝廷,在偏远的地方做官。“进亦忧,退亦忧”形象地写出了滕子京遭到贬谪,仕途失意,进退两难的境地。
14.请将句子“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翻译:
15.“其喜洋洋者矣”是一种‘乐”, “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一种‘乐’,请说说这两种“乐”有何不同,并作简要评价。( 3 分)
答:
11.C 12.A 13.D
14.(2 分)
翻译: 浮动(在水面上)的光如跳跃的碎金,平静的月影像沉入水底的白璧。
15. ( 3 分)
前者是因“物”因“己”而乐,后者是因天下百姓的“乐”而乐。后者的乐表现出博大的胸襟,高尚的情操,令人敬佩。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每小题2分共6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内集: 聚会B.、讲论文义:讲解、谈论
C.、差可拟: 相比 D.、儿女:儿子和女儿
1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公欣然曰 ——欣然接受B.、友人惭,下车引之——抛砖引玉
C.、陈太丘与友期行——不期而遇D.、俄而雪骤——暴风骤雨
1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公大笑乐”是因为谢太傅对当天讲论文义的家庭氛围让他很开心。
B.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写的。
C.“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D. 文末补充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是因为他的丈夫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2分)
译文:
(2)、撒盐空中差可拟。(2分)
译文:
10 D 11 B 12 C
13 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们谈诗论文。 天上的雪纷纷扬扬,像把一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①,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④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⑤,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⑥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①游:交往。④欺:这里是钱物不平均分而多占的意思。⑤少姬(即蔡姬)曾荡舟戏弄桓公,制止不听,因怒,遣送回国。蔡君将其改嫁,桓公怒而攻蔡。见《史记•齐太公世家》。 ⑥包茅:古代祭祀,用裹束的青茅过滤去酒渣。责楚包茅不入贡于周室,这是齐伐楚的借口。
2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4分)
鲍叔终善遇之( ) 管仲既任政相齐( )
诸侯由是归齐( ) 然孔子小之( )
2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分)
(1)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虽然孔子并不认可管仲,但太史公却称赞管仲为贤臣,从选文看管仲的治国方法有哪些成功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4 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4分,每空1分)遇:相待、接待。 相:做丞相。 由是:因此。
小:认为……小(人)
21.(4分,每题2分)(1)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 (2)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
22.(4分,每点2分)(1)注重民生,以民为本,尊重人民的意见。如:“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2)因势利导,善于利用形式,有全局意识。如:“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