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日:“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1.解释下面旬中加点的词。(2分)
①请广于君( ) ②岂直五百里哉( )
③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 ④寡人谕矣 ( )
1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译文:
②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译文:
13.理解并填空(3分)
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了面对面的激烈斗争。在和秦王较量的第一回合,唐雎重申安陵君的“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断然拒绝秦王的“ ”要求。第二回合,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 ”,列举了三个“士”的事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随即,以“ ”的实际行动,震慑秦王,不辱使命。
14.请你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某一特点。(3分)
安陵君: 秦王: 唐雎:
11. (4分)①扩充 ②只,仅仅 ③平民 ④明白
12. (4分)①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 ②秦王吓得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
13.(3分)易地 天子之怒 挺剑而起
14. (3分)安陵君:软弱可欺 秦王:色厉内荏 唐雎:智勇双全
桓南郡小儿时,与诸从兄弟各养鹅共斗。南郡鹅每不如,甚以为忿。乃夜往鹅栏间,取诸兄弟鹅悉杀之。既晓,家人咸以惊骇,云是变怪,以白车骑①。车骑曰:“无所致怪,当是南郡戏耳!”问,果如之。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 ①车骑:车骑将军桓冲。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南郡鹅每不如,甚以为忿 ⑵取诸兄弟鹅悉杀之
⑶既晓,家人咸以惊骇 ⑷云是变怪,以白车骑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与诸从兄弟各养鹅共斗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乃夜往鹅栏间 蒙乃始就学
C.云是变怪,以白车骑 皆以美于徐公
D.问,果如之 辍耕之垄上
2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原句:无所致怪,当是南郡戏耳!
译文:
22.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桓南郡是怎样的一个人。(2分)
19.⑴生气 ⑵全、都 ⑶天刚亮的时候(或:早晨) ⑷告诉,禀告
20.B
21.没有什么能引来怪异,应该是桓南郡开玩笑罢了!
(整句意思正确、语言通顺即可,不一定要逐字翻译。)
22.斗鹅“每不如,甚以为忿”,表明他心胸狭窄;“夜往鹅栏”、“取诸兄弟鹅悉杀之”,表明他是一个凶残的人。
唐雎不辱使命(11分)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以头抢地耳( ) ②天下缟素( )
③长跪而谢之( ) ④寡人谕矣( )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17.文中描写秦王神态的词语有“不悦”“ ”“ ”,表现了秦王骄横凶暴、色厉内茬的特点。(2分)
18.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第③段中唐雎是怎样让秦王屈服的?(3分)
15.用 穿丧服 道歉 明白
16.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仅仅五百里呢
17.怫然怒 色挠
18.秦王以“天子之怒”相威胁,而唐雎则针锋相对以“布衣之怒”奋起抗争。唐雎以布衣侠士为榜样,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迫使秦王屈服。
楚庄王欲伐越①。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节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越:越国。 ②睫:眼睫毛。 ③庄蹻( 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2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A.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B.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C.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D.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2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①臣愚患之 ▲ ②故曰 ▲
2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24.庄子劝谏楚庄王放弃伐越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21. B(2分)
22..①忧虑,担心(1分) ②所以(1分)
23.大王(楚庄王)的国家里军队弱小、政局不稳(1分),问题不比越国少(1分)。
24.人要有自知之明,才能够避免失误,立于不败之地。(3分)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秦王怫然怒 ▲ ②秦王色挠 ▲
③长跪而谢之 ▲ ④天下缟素 ▲
1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A.怅恨久之 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孤之有孔明 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0.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3分)
17. (1) 盛怒、愤怒(2)屈服(3)道歉 (4)穿丧服(4分)
18. C(3分)
19.安陵国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3分)
20.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同时表达了要跟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3分)
越工善为舟,越王用之良,命禀人给上食,越之造舟者宗之。岁余,言于越王曰:“臣不惟能造舟,而又能操舟。”王信之,隽李之役,风于五湖,溺焉。越人皆怜之。
郁离子闻之曰:“是画蛇而为之足者之类也。人无问智愚,惟知止则功完而不毁。”
注解:隽李:地名。在今浙江省嘉兴市西南七十里。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越之造舟者宗之 ( ▲ ) 越人皆怜之 ( ▲ )
20.下列选项中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是( ▲ )(3分)
A.、越王用之良 B.、越之造舟者宗之 C.、辍耕之垄上D.、越人皆怜之
2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划线句子。(2分)
王信之,隽李之役,风于五湖,溺焉。
▲
22、这则小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
▲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越之造舟者宗之 ( 以……为宗师 )
越人皆怜之 ( 怜惜,可怜 )
20.下列选项中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是( C )(3分)
A、越王用之良 B、越之造舟者宗之 C、辍耕之垄上 D、越人皆怜之
2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划线句子。(2分)
王信之,隽李之役,风于五湖,溺焉。
越王相信了他,在隽李战役中,太湖刮大风,他被淹死在那里。
22、这则小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
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客观地评价自己,否则是要付出代价的。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又何间焉( ▲ ) 彼竭我盈( ▲ )
16.下列选项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乃入见。 乃入据陈B.、再而衰,三而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肉食者谋之 为人谋而不忠乎D.、虽有千里之能 虽千里不敢易也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2分)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18.结合上文,用自己的话回答鲁庄公的问题“何以战”?(2分)
▲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又何间焉( 参与 ) 彼竭我盈( 士气旺盛 )
16.下列选项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3分)
A、乃入见。 乃入据陈 B、再而衰,三而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肉食者谋之 为人谋而不忠乎 D、虽有千里之能 虽千里不敢易也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2分)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信用没有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
18.结合上文,用自己的话回答鲁庄公的问题“何以战”?(2分)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这样就能得民心,而凭借民心所向的有利条件就可以作战了。
比较阅读下面两则古文选段,回答9—12题。(12分)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乙】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错的一项是( )(2分)
A.今亡(逃跑)亦死 无论(不论)魏晋
B.今或(有时)闻无罪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路的境地)
C.为天下唱(通“倡”,首发) 便要(通“邀”,邀请)还家
D.楚人怜(爱戴)之 此中人语(说)云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陈胜、吴广乃谋曰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扶苏以数谏故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C.不足为外人道也 士卒多为用者
D.吴广以为然 父利其然也
11.下面各句是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中陈胜提出“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说明陈胜充分把握了人心动向,为起义成功奠定了基础。
B.乙文中“乃大惊”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了桃源与外界隔绝久远;“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体现了桃源民风淳朴。
C.甲文中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乙文中桃源人来到桃源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
D.甲文是纪传体,生动地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乙文以叙述为主,是作者虚构的故事,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否定。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9.B(A:一正一错,“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B:全错,“或”:有的人,“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C:全对;D:一正一错,“语”:告诉)
10.B(A:前“乃”:于是,就;后“乃”:竟然;B:两“以”:因为;C:前“为”:向;后“为”:被,表目的;D:前“然”:正确;后“然”:这样)
11.C(直接原因应是:“失期,法皆斩”)
12.(1)正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2)这个人详细地向源中人讲了自己所听到的事情,(源中人)听了都感慨叹息.
四知
范晔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后转涿君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B.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 / 故虽有名马
C.暮夜无知者 / 京中有善口技者
D.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 / 不能称前时之闻
6.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译文: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非常贤明就派人征召他。
B.当之郡,道经昌邑。
译文:杨振赴任途中,取道经过昌邑。
C.后转涿郡太守。
译文:后来杨震调任涿州郡担任太守。
D.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
译文:他的子孙常常吃蔬菜作饭,出门步行走路,他的老朋友中年长的人有的想
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
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题目“四知”是“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杨震怕别人知道,拒绝王密的贿赂。B.本文从侧面描写入手:“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说明杨震的贤明是远近闻名的。C.虽然“子孙常蔬食步行”,但杨震拒绝“故旧长者”提出的“为开产业”,在他看来,
留给后代廉洁守正的名声是对他们最大的馈赠。
D.作者善于人物的语言刻画,文中杨震的话语不多,但却掷地有声,最能凸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5.C
6.D
7.A
陈涉世家(节选)
司马迁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10、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三处)。(3分)
乃 令 符 离 人 葛 婴 将 兵 徇 蕲 以 东
1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陈胜、吴广喜,念鬼 念无与为乐者
B.今亡亦死 暮而果大亡其财
C.扶苏以数谏故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2.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4分)
①等死,死国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②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3.对本文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主要叙述了发动起义的经过,着眼于反映陈胜在__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体现出他作为一个农民起义领袖的杰出才能。
B.陈胜、吴广为了得到神灵的庇佑,作了“置书鱼腹”“篝火狐鸣”的舆论准备;为了得到人民的响应,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
C.前期的准备为起义的发动打好了基础。起义的发动分为三步: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至此,一支团结战斗的起义军队伍宣告组成。
D.选文善于用极为丰富精炼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如“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十分传神地表现了陈胜的性格。
14.起义能顺利进行,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陈胜的才能。他有哪几个方面的才能?请简要作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0.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11.A
12.①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②即使仅能免于斩刑,然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会死去六七个(或:但是戍守边塞的人有十分之六七会死)。
13.B
14.可以从如下方面回答:有敏锐的洞察力;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有非凡的宣传鼓动才能;做事考虑周密,有计划等。(答出一方面的才能得1分,共3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