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不能为滂母邪?”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注释】①洵:指苏轼的父亲苏洵。②范滂:东汉人,以清节闻名,不惜以死护名节。其母亦深明大义。③修:指欧阳修。④梅圣俞:北宋诗人。

11、理解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与“吾不能为滂母邪”中的“顾”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不如蜀鄙之僧哉B.、王左右而言他

C.、野有麦场D.、三臣于草庐之中

⑵与“冠,博通经史”中的“比”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欲把西湖西子B.、其两膝相

C.、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D.、至陈,车六七百乘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闻古今成败,辄能语要。

13、请写出本文所含的一个成语:(2分)

1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从小接受母亲良好的家庭教育。B.、苏轼以范滂为榜样得到母亲的鼓励。

C.、苏轼与欧阳修是同时代的青年才俊。D.、苏轼凭自己的真才实学让众人信服。

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

11.(4分,各2分)(1)A     (2)D

12.(3分)苏轼听到古今盛衰的历史,总是能说出其中的要义。

13.(2分)出人头地(出一头地)

14.(3分)C

陈涉世家(节选)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8、课文《陈涉世家》选自《》,作者是西汉的(人名)。(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0、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吴广故意喝醉,以此激怒将尉。B.、陈胜率先杀死将尉,揭竿而起。

C.、陈胜吴广智勇双全、配合默契。D.、陈胜吴广封官进爵、不思进取。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

8.(2分,各1分)史记  司马迁

9.(3分)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亦可。其他标点符号或没有标点符号扣1分)

10.(3分)C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仲永: ②宾客其父:

泯然众人矣: ④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10、翻译下列各句。(4分)

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

⑵、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

11、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3分)

三个阶段:①童年时期,

②少年时期,才思 ,“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 , “泯然众人矣”。

12、方仲永由神 童论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用课文语句)(3分)

答:①、“②、“

③、“

13、你从方仲永故事中明白了什么?(3分)

答: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第④个没有写出所通之字不得分。

仲永: 哀伤,叹惜            ②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                     

泯然众人矣:完全           ④日仲永环谒于邑人:通“攀”,牵,引。

10、翻译下列各句。一题2分:关键字一分,连贯一分。

⑴、关键字:自是  立就 文理  观者。

译: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⑵、关键字: 夫 固   反问语气

译:现在那些没有先天的禀赋,本来就是普通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普通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11、①敏捷,天赋极高。②衰退。③平庸或者衰竭

12、答:①、“父利其然也②、“ 不使学③、“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3、答:一个人的成才,后天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孟尝君养士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其亲戚。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史记·孟尝君列传》

【注释】:①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贵族,封于薛。②舍业:舍弃家业。③食客:古代寄食于贵族并为他们服务的门客。④文:指田文,即孟尝君。⑤存问:慰问⑥刭:jǐng,割脖子。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无贵贱一与文( ) (2)孟尝君已使使存问 ( )

(3)其亲戚 ( ) (4)食辞去 ( )

10.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两两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屏风后常有侍史 环攻之而不胜

B. 遗亲戚 真无马邪

C. 饭不等 塞忠谏之路也

D. 以故倾天下士 荆地方五千里

11.翻译下面句子。(3分)

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

12.孟尝君为什么能赢得门客的倾慕和归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分)

9.(4分)(1)一样(2)派(3)赠送(4)停止       10.(2分)D

11.(3分) 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门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以刎颈自杀表示谢罪。

12.(3分)(1)舍弃家业给门客的优厚待遇(2)对待门客不论贵贱,一律同等对待。(3)善待门客家人(了解门客家庭情况,派人慰问他们的父母)。(答对一点1分)

【译文】

孟尝君在薛邑,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这些人都归附了孟尝君。孟尝君舍弃家业给他们丰厚的待遇,因此使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向往。他的食客有几千人,无论富贵贫贱一律与田文相同。孟尝君每当接待门客,与门客坐着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史,让他记录孟尝君与门客的谈话内容,记载所问门客父母的住处。门客刚刚离开,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门客父母家里抚慰问候,献上礼物。
    孟尝君曾经招待门客在夜间吃饭,有个门客被灯光遮住了。这个门客很恼火,认为自己的饭食和别人不一样,放下碗筷就要辞别而去。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门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以刎颈自杀表示谢罪。贤士们因此有很多人都情愿归附孟尝君。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都热情接纳,不挑拣,无亲疏,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所以宾客人人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13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父利其然也 利:

(2)不能前时之闻 称:

(3)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

13、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分)

14.你觉得方仲永的悲剧是谁造成的?说说理由。(2分)

15、从方仲永的遭遇来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2分)

  11。(1)认为...有利(2)相当(3)通“攀”牵、引12、翻译意对即可   13。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仲永年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其才能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方仲永变为平庸之人。  14。本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回答:一父亲急功近利贪财不让仲永好好接受后天学习;二是仲永本人不争取学习,最终“江郎才尽”。15。(1)人才的培养最重要是接受后天教育;(2)成才的关键在于后天教育,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12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日:“泯然众人矣。”

1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 (2)稍稍宾客其父( )

(3)泯然众人矣( ) (4)前时之闻(   )

12.翻译句子。(2分)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3.划分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

C.并自/为其名 D.余闻之/也久

14.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2分)

15.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11.(1)通“攀”牵,引。(2)渐渐(3)消失。(4)相当12.略13.A14.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15.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唐临为官

唐临为万泉。县有囚十数人,皆因未入赋而系。会暮春时雨,乃耕作佳期。唐临白县令:“囚人亦有妻儿,无稼穑何以活人,请出之。”令惧其逸,不许。唐临曰:“明公若有

所疑,吾自当其罪。”令因请假归乡。临悉召囚令归家耕作,并与之约:农事毕,皆归系所。囚等感恩,至时毕集县狱。临由是知名。

【注释】①万泉:古县名。②丞:此处指辅助县令的从属官员。③稼穑:耕种与收获。④明公:对县令的尊称。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暮春时雨( ) (2)吾自其罪( )

1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3分)

A.“囚犯”因为没有缴纳赋税而系上绳子。

B.“囚犯”是因为没有缴纳赋税而被关押。

C.“囚犯”都是因为没有收入而被关押的。

D.“囚犯”因为没有收入不能缴税被关押。

13.县令“不许”的原因是“ ”。(2分)(用原文语言回答)

14.选文有关唐临的语言描写共两处,前者表现了唐临 的想法,后者表现了唐临

的品格,“临由是知名”中的“是”指的是 这件事。(3分)

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2分)

11.(4分)(1)恰逢  (2)抵充

12.(3)B

13.(2分)惧其逸

14.(3分,每空各1分)为囚及其妻儿着想  敢于担当  囚人按时回到监狱(囚至时毕集县狱)

陈涉世家(节选)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既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

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8. 选文作者是 ,他是我国 (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2分)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广故数言欲亡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不属于徒属“敬受命”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 吴广“苦肉计”获得成功,激起了众士卒。

B. 陈涉的鼓动分析,激发了众士卒求生欲望。

C. 吴广一向爱护士卒,有一定群众基础。

D. 吴广表达出自己要当王侯将相的雄心。

阅读下文,完成8——10题(8分)

8.(2分,每空1分)司马迁  西汉

9.(3分,得分点“故”、“亡”及语意顺畅)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   

10.(3分)D(陈涉一番话意在鼓动众人,每个人皆有可能成为王侯将相。如果仅仅表达自己的雄心,则难以号召众人)

魏公叔痤①病,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即不可讳②,将奈社稷何?”公叔痤对曰:“痤有御庶子公孙鞅③,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④弗能听,勿使出竞⑤。”王弗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⑥乎!”

公叔痤死,公孙鞅闻之,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悖者之患,固⑦以不悖者为悖。

——《战国·策魏策》

【注】①公叔痤(cuó):魏相。②即:如果。不可讳:意为不幸去世。③御庶子:家臣。公孙鞅:即商鞅。④为:如果。⑤竞:同“境”。⑥悖:糊涂、昏聩。⑦固:原来。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王以国事听之也 愿:

(2)秦果以强 日: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

18.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文段中惠王之“悖”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2分)

16、①希望  ②一天天 评分:每空1分,共2分。

17、(公孙鞅)向西到了秦国,秦孝公接纳并重用了他。( 评分:2分,省略主语没有补出的扣1分)        

18、①作为领导者应该虚心纳谏,更要有一双慧眼,任用贤能②做事不应该太武断,而要三思而后行。(评分:2分,意思对即可。)

陈万年教子

陈万年乃朝中显官,尝病,召其子咸教戒①于床下。语至三更,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②也。”万年乃不复言。

【注释】①戒:同“诫”,告诫;教训。 ②谄(chǎn):谄媚,奉承。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咸叩头曰 谢: (2)欲之 杖:

1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

译文:

19.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谈谈你对陈万年教子的看法?(2分)

17.(1)谢:道歉,认错。(1分) (2)杖:用棍子打。(1分)

18.(您)说的话的意思我都知道,主要意思是教我怎么巴结别人(2分,得分点“具晓”、 “大要”)

19.示例:“大要教咸谄也”,表明陈万年在教儿子学会奉承别人,这样做是错误的,是做了坏榜样,教儿子走歪道。(结合原文1分,看法能言之成理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