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2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③与:亲附,拥护爱戴。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又何焉 间:____________(2)小惠未 徧:____________

(3)神弗也 福:____________(4)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非:____________

10.下列句中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2分)

A.肉食者谋之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C.百姓与之则安D.辍耕之垄上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译文:

12.(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2分)

[6a7dd0df4694ea53.jpg]

濠州定远县①一弓手②,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③,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观者如堵墙。久之,各未能进。弓手者忽谓偷曰:“尉④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②弓手:又称弓兵,宋代地方治安军之一。③村步:村埠头。步,通“埠”,码头。④尉:指县尉,维持本县治安。

15.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A.用矛  

B.适值偷在市饮酒  

C.弓手者忽偷曰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2分)

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

17.根据选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弓手在与小偷决斗中取胜的原因。(2分)

[ad1550654b17f8c0.jpg]

汉孝子董黯

董黯,字叔达,一字孝治,生后汉时。家贫少孤,事母尽孝,采薪供养,甘果美味,奔献于母,母甚肥悦。比舍有王寄者,富而不孝。二母各言其子,寄闻而衔(记在心里)之,伺孝子出,苦辱其母。黯恐贻母忧,默而不言。母既葬,斩寄首以祭母墓,自囚以告有司。和帝释其罪,召为郎中,不就,以寿终。

黯母尝寝疾,喜饮大隐溪水,不以时得。于是筑室溪旁,以便日汲,厥(晕厥)疾用瘳(治愈)。溪在县南一舍,故以慈名溪,又以溪名县。 (选自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四)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3分)

孝子出,苦辱其母       

以慈名溪 ⑶黯母寝疾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3分)

母既葬,斩寄首以祭母墓,自囚以告有司。 

                  

17.说说董黯孝在哪里?(3分)

15.(1)等到  (2)所以  (3)曾经 

16.母亲已经下葬,董黯斩下王寄的头用来祭奠母亲,自已捆起来到衙门自首。

17.采薪供养,让母亲吃好;筑室溪边,为母治病;母亲受辱,报仇雪恨。

陈涉世家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8.选出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

A.陈胜、吴广皆当行(编次) B.天大雨(聚会)

C.广数言欲亡(所以) D.王侯将相有种乎(宁愿)

9.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 )

 A.苟富贵,无相忘(如果有一天谁富贵了,彼此不要互相忘记)

 B.天下苦秦久矣(天下人苦于秦的统治已经很久了)

C.卒中往往语 (士卒们常常谈论这件事情)

D.将军身被坚执锐(将军亲自穿着铁甲,手里拿锐利的武器)
10.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表现陈涉年轻时对压迫剥削的雇佣生活无可奈何,无法摆脱痛苦处境,只好认命。

B.“会天大雨”,“失期”,“法皆斩”,既点出了起义的直接原因,也说明了秦王朝刑罚的残酷,逼得农民走投无路。

C.“天下苦秦久矣”一句,概括了秦王朝对人民压迫、剥削程度之深,这是起义的根本原因。

D.“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表现了陈涉、吴广起义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响应和支持,证实了陈涉“宜多应者”的预见,显示了农民革命战争的伟大力量。

 

(共9分)8. A   9. C   10. A

阅读西汉刘向的《师旷论学》一文,完成8—11题。(14分)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师旷:春秋时代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③炳烛:点燃烛。古无蜡烛,称火炬为烛。炳:点。④戏:戏弄。⑤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眼瞎,所以这样自称。⑥日出之阳:初升的太阳。⑦孰与:用于二者之间的比较,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⑧昧行:在__中行走。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恐已矣 ( ) ②臣之 ( )

有为人臣( ) ④壮而学 ( )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例句: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A.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爱莲说》) B.放之山下(《黔之驴》)

C.跪而拾之以归(《赵普》) D.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盲 臣 安 敢 戏 其 君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师旷用什么方法来说理的?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f3a838252e72856.jpg]

琢 冰

【清】唐甄

昔京师有琢冰为人物之形者,以衣裳,缀以丹碧,神色如生,形制如真。京师天寒,之堂背,逾日不变;变则修饰之。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惊其神。   

一日,语众曰:“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人无应者。乃问之曰:“子之技巧矣。子不范金琢玉,为夏、殷、周、汉之器,可以宝而不坏?今乃琢冰为玩物,其形虽有,不日而化矣!吾甚惜事之技巧而非真,心劳而无用,可以娱目前而不可以传之远也。”

(选自《潜书》)

【注释】①范金:把金属浇在模子里。范:模子,用作动词。②宝:珍藏。③真:实际。

19.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2分)

往 观 者 日 数 百 人 皆 叹 其 巧 惊 其 神。

20.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3分)

A.以衣裳 同舍生皆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B.之堂背 且焉土石(《愚公移山》)

C.子之技巧矣 此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D.子不范金琢玉 吏呼一怒(《石壕吏》)

21.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单横线句子的意思。(2分)

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

22.文中有人认为琢冰者这种技艺“心劳而无用”,你赞成这种看法吗?为什么?(3分)

19. 往 观 者 日 数 百 人/ 皆 叹 其 巧/ 惊 其 神。  

评分标准:2分,每处1分。多断不得分。

20. D(前一个“何”,意思是“为什么”;后一个“何”,意思是“多么”。)    

评分标准:3分。

21. 谁能给我三斗粟米,我就把我的技艺传授给他。    

评分标准:2分,意对即可。要准确翻译“孰”和“以”,每错一处扣1分。

22.示例一:不赞成这种说法。因为这种技艺创造出来的冰雕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示例二:赞成这种说法。因为花了很大的功夫雕出的作品,却不能保存久远,白白地浪费人力和物力。

评分标准:3分。言之有理,得3分。仅判断,得1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9-11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陈胜、吴广借当行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 会天大雨,道不通,非已失期 宾客大宴,于厅室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C 当立者公子扶苏 丹书帛曰

D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此危急存亡之秋也

10.把“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1.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 陈胜在宗人因雨逾期而面临被杀厄运之时,决定发动起义,可见他决策的果断。

B 陈胜能够看出天下百姓对秦王暴政和二世继位的不满情绪,足见他审时的敏锐。

C 陈胜认为打着扶苏的旗号并依靠项燕的威望就能复兴秦国,足见他某事的睿智。

D 陈胜起义钱亲自去占卜,置丹书于鱼腹,派吴广篝火狐鸣,足见他处事的周全。

1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死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1)”归来倚仗自叹息中的“倚仗”与诗中哪个词相照应?“我”叹息什么?(3分)

(2)“自经丧乱少睡眠”变现了“我”怎么样的情感?(2分)

9.【参考答案】:B

【思路解析】A编次、编排;临时驻扎和住宿  B、适逢  C、表判断,是;于是,就 D、假如,如果;确实


10.【参考答案】:扶苏因为多次劝说(秦始皇)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思路解析】关键词:以:因为;数:多次;故:缘故;使:派遣。


11.【参考答案】:C
【思路分析】不是为了复兴秦国。

12.【参考答案】:

(1)老无力。叹息的内容: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2)作者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

展到战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思路解析】杜甫这位诗人和他的生活背景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这首诗只要把握住了作者由己及人,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情感,难度也就不大了。

【小结】第7题的第(1)小题,虽然考的不是大家较熟悉的句子,但是这一次选的是错误的两项,而且这两项都是顺序调乱,所以难度也降低了不少。文言文《陈涉世家》平时出现频率较高,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古诗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的作品,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非常明显。总体来说,这次中考的古诗词以及文言文难度都不大。同学们,你们觉得呢?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一l0题(每小题2分。共6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8.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公来,孰视之 孰:仔细

B.徐公何能及君也 及:赶得上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指责

D.能谤讥于市朝 谤:诽谤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虽欲言,无可进者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AB.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呜呼!其真无马邪

燕、赵、韩、魏闻之 欲有求于我也

CD.

孔子云:何陋之有。 所欲有甚于生者

10.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邹忌从与徐公比美受蒙蔽的遭遇中敏锐地感觉到齐王受蒙蔽的程度比自己更深。

B.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谏。下令鼓励群臣吏民进谏,数月之后,前来进谏的人让朝庭门庭若市。

c.邹忌向他的妻、妾、客询问他与城北徐公谁更美,三人都认为他比徐公美,但措辞上有细微的差别,由此体现三人与他有亲疏远近之别。

D.邹忌将治国安邦的道理寓于日常生活琐事中,有着高超的进谏艺术;同时,齐王也有勇于纳谏的胆识和气度。二人共同促成了齐国内政修明,不用兵就战胜敌国的局面。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0分)

11.把第1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2分)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2分)

8.D(谤:公开批评别人的过错)

9.A(A项中“虽”均为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即使”;B项中“其”前者是代词,他的,后者表反问语气;C项中“之”前者是代词,后者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D项中“于”前者是介词,介进对象,后者是介词,表比较。)

10.B(“数月之后”应为“令初下”)

11.(4分)

   (1)(2分)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又再次问他的妾。(宾语前置翻译准确1分.全    句大意正确1分)

   (2)(2分)我的妻子认为我比徐公美的原因是偏爱我。(“私”译为“偏爱”1分,全句大意正确1分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2—16题。(10分)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乙】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①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②三百闾,张袂③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贤主,不肖者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傧者①:就是专门办理迎接招待宾客的人。

临淄②:地名,古代齐国的都城,在现今山东省。

袂③:就是衣裳的袖子。

12.解释加点的词。(2分)

(1)以君为长者,故不意也。( )(2)婴最不肖,故使楚矣。( )

13.下列加点词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楚人晏子短 头抢地尔 B. 秦王怫则何为使子

C.晏子使楚 因使唐雎使于秦 D.唐雎曰 太守自

14.翻译句子。(2分)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15.晏子和唐雎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唐睢主要是靠_________取胜,晏子主要是靠________取胜。(2分)

16.读了【甲】【乙】两文这些“士”的故事后,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具有哪些共同的品格?(2分)

12.通“措”   适宜  13.C     14.略   15.勇敢 智慧  16.热爱国家、勇敢无畏、责任感强

阅读下列两段选文,完成2-5题。(18分)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乙】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节选自《墨子·公输》)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今日

(2)长跪而

(3)以为械

(4)在宋城上而待楚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4、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甲]段记叙第二回合斗争中,唐雎以“士之怒”

反击秦王的“,列举三位布衣之士的壮举并表示要效仿他

们,随即,用“ ”的实际行动,震慑秦王,不辱使命。

[乙]段在记述墨子与公输盘演练的攻守战中,用 “ ”

点明公输盘已经技穷;是“的原因促使楚王最终

放弃了攻打宋国的决定的。(用原文回答)(4分)

5、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4分)

2、(4分,每小题1分)(1)这样 (2)道歉(3)木片(4)入侵

3、(6分,每小题3分)

(1)平民(老百姓)发怒,只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布衣”、“免冠”、“徒跣”、“抢”翻译正确各0.5分,句意正确1分)

(2)公输盘的攻城器械都用尽了,墨子的守城办法还绰绰有余。(“尽”、“圉”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正确1 分)

4、(4分,每空格1分)天子之怒   挺剑而起   公输盘诎(公输盘之攻械尽)    虽杀臣,不能绝也。

5、(4分)例如: 从《公输》的结局看,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上作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